假期去朋友家小坐。
朋友的老公年前換了工作,做保險銷售。
聊天的時候,朋友不停數落他,原來工資穩定的工作不幹,現在要靠提成拿錢,又不像別人那麼能說會道、人脈廣,言語間充滿了不滿。
可是當她老公出門買東西,房間裡只剩我們倆的時候,她忽然情緒一轉說:「你身邊要是有人想買保險的話,可以先問問他。」
我奇怪:「聽你的意思,有點嫌棄他這個工作,怎麼還會背後幫他?」
她嘆口氣說:「不是嫌棄,他能主動換工作,還是有上進心的,我是怕他不努力、不上進,得隨時鞭策他。」
聽到這兒,感覺像一個媽媽在說孩子,要打擊式教育,不能讓他太驕傲。
可是對於被「打擊教育」的一方來說,也許知道那是關心、那是愛,可是當面講的那些話,總是讓人不舒服。
在關係中,不會正面表達是個致命傷。
明明很愛、很關心,不敢直接說「我愛你」;
明明很開心,卻要故作矜持地說「你可以做得更好」;
知道自己錯了,「抱歉」兩個字也不好意思說出口。
很多時候,誤解、錯過,都是因為不會表達。
以前,我相信愛是一種感覺,相愛是一種默契,不需要彼此說出口,看對方的眼神、對方為你做的事、相處的感覺,就能判斷一個人愛不愛你。
但是兩個人相處越久越發現,愛需要篤定的語言來表達,因為語言能夠帶給對方正面的情緒價值。
什麼是情緒價值?
簡單來說,情緒價值就是一個人影響他人情緒的能力。
一個人越能給其他人帶來舒服、愉悅和穩定的情緒,他的情緒價值就越高;一個人總讓其他人產生彆扭、生氣和難堪的情緒,他的情緒價值就越低。
簡單說,就是讓人有幸福感的能力。
以前,我們衡量一段婚姻的質量,會說婚姻給了更充足的經濟保障、給了我們完整的家。
到了現在,我們選擇婚姻更多的是為了內心的幸福感。
人的經濟獨立程度越高,對婚姻的需求,就越轉向情緒價值。
說白了,自己都能養自己,我們不必為了找「長期飯票」而結婚。
經濟價值在婚姻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兩個人在一起的情緒價值越高,彼此感覺更滿足、更開心,關係才能持久而幸福。
《最完美的離婚》裡,結夏和光生是一對夫妻。
光生性格內斂,不善言辭,結夏活潑熱情。
兩人吵架的時候,結夏說:「不管我多麼努力做飯,你從來不稱讚我!」
光生說:「凡事不一一稱讚,你就不做,這才奇怪吧?」
結夏反駁:「在外面吃頓飯你要在收銀臺付錢吧?在家裡吃飯,說一聲』真好吃啊』,就相當於付錢啊!
我不是你的保姆,這也不是我的工作,因為覺得丈夫會高興,我才去做。」
認識一對情侶,女生對男生最大的不滿,就是每次女生不高興,男生都不會哄她。
女生循循誘導,告訴他怎麼總結、怎麼道歉、怎麼說甜言蜜語,男孩都不開竅,只會說一句:「別生氣了,都是我的錯。」
結果就讓女生更生氣。
《請回答1988》裡,成長在一個胡同裡的德善,同時被阿澤和狗煥喜歡。
狗煥的喜歡是默默的,為了和她一起上學,故意在家門口進進出出,裝作繫鞋帶的樣子;公交車上,他會把德善擋在安全的角落裡,以免被人擠到;德善睡著的時候,會側著肩膀給她靠。
但是和她說話的時候,卻喜歡正話反說。
「你出門怎麼那麼晚?」「帶腦子了嗎?」
但是阿澤不同,他直接而溫暖。他會承認自己喜歡德善,會當眾稱讚德善,讓她感覺自己被愛。
當狗煥錯過表白機會的時候,他才發現是自己的不善表達和數不清的猶豫,讓他們錯過了。
表達,有時候很簡單,不誇大、不弱化、誠實說出自己所想就可以;有時候又很難,想讚美別人,擔心說出來是不是會被人當做吹捧;想表達感激,害怕被說做人太假。
《內在自信:如何戰勝形形色色的畏懼心理》一書中說,一個人不敢展示真實的自我,害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通常有3個原因:
害怕自己得不到認同,於是隱藏個人的欲望、真實面目,甚至個人愛好。人多時不敢發言,多數時候總會說:「我都行,你們定」。
擔心自己的想法被別人識破,說話言不由衷。明明心裡不願意,語言上卻遮遮掩掩,或是勉勉強強。
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是什麼。
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往往體現了其內在的思維方式和心態,波斯詩人薩迪曾說:「因為有言語,你勝於野獸,若是語無倫次,野獸就勝於你。」
生活上,誠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所想,能讓人更直接快速地了解你的個性和需要;
職場上,有效的溝通、充分的表達,能提高工作效率,省去很多因溝通不暢造成的無用功。有條有理、邏輯清晰的表達,在合作中永遠受歡迎。
你是敢表達自己、會表達自己的人嗎?
有時候,一句恰到好處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一句言不得體的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你曾經吃過不會說話的虧;
生活裡必不可少的讚美,總是說不出口;
說錯話時不知該怎麼挽回,只會陷入尷尬;
說話缺乏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