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22-01-05 泊心小院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①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該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講要】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是孔子評論魯卿季孫氏僭用天子的禮樂。孔子說,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廟庭中舞之。「是可忍也。」這種事,季氏猶可忍心為之。「孰不可忍也。」他還有何事不可忍心為之。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講。魯國君臣看見季氏如此僭分,猶可容忍,還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馬融註:「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執羽而舞,以八人為一列,八列則八八六十四人。這是天子祭太廟所用的人數。邢昺疏說,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隱公五年左氏傳,公問執羽人數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左傳杜預注,公羊傳何休注,皆說,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為四人。邢疏又引服虔左傳解誼說,諸侯用六,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為二八十六人。後儒以為,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每列必須八人,當以服氏之說為允。

    馬融註:「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邢疏引禮記祭統,以及明堂位,解釋馬注。魯國是周天子封給周公之國,周公之子伯禽為魯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在周公歿後,賜之以重祭。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故魯君祭宗廟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禮樂,只能在文王、周公廟用之,若用之於他廟,亦是僭禮。季氏是魯桓公的後裔,為魯國的卿大夫,他以為周公廟得用天子禮樂,故亦在其家廟中用之。此是嚴重的僭禮行為。馬注季氏為季桓子,劉氏正義等各注,據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傳所記載,應當是季平子。又漢書劉向傳,謂季氏八佾舞於庭云云,卒逐昭公。是季氏即指平子。馬注所云家廟,當即指桓公廟。以公廟設於私家,故亦稱家廟。

    學儒必須敦倫盡分,始能希聖希賢。否則所學不實,於己於人,皆有害而無益。季氏僭禮,即是不能盡分,必為魯國禍亂之源。所以孔子嚴斥其非。

                     

【別裁】禮樂衣冠

    首先,我們對本篇篇名做個簡單的解釋:八佾——佾」與「儀」同音,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用現代的名稱,可說它是「文化舞」,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種舞蹈。當時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舉行國家大典,代表國家的精神,用作餘興的舞蹈,典禮開始的禮樂。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禮樂、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詳規定。

    那麼,孔子為什麼在這一篇裡教起跳舞來了呢?不是的。這篇書的全部重心,以現代用語說,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內容講「禮」。禮的根本,也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只是因為當時寫文章的習慣,而用了《八佾》這個名稱做篇名。

「禮」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五經中《禮》這部書是不能不研究的,尤其因為它偏向於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同時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學的問題。但本篇是以過去的觀念而言,當然,我們現在講的「文化」這個名詞,與過去的觀念不同。過去的觀念,文化偏重於人文——人倫的道理,即是倫理的道德、政治的倫理與社會的倫理。現在「文化」這個名詞的含義,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教育、哲學、宗教等等歸納起來,成為文化的總體。因此,對於「文化」這一名詞,古今定義不同,為了講書的方便,應該先有一個認識。我們說《八佾》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於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謂「文化」的定義而言的。    

    第一篇《學而》,是個人求學的宗旨;第二篇《為政》,也就是為學的外用;第三篇是把個人的內聖為學,乃至於外用的為政,綜合起來的文化精神,放在《八俏》篇中,這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即季家,當孔子時代,魯國有三家權臣,即所謂權門,而且不是普通的權門,是可以動搖政權的權門。這三大家是孟孫、仲孫、季孫,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整個政權都操在他們手上,魯國當時的國君就那麼可憐。季氏這位權臣,有一天高興起來,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結果,玩出天子的味道來了。照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完全是天子的味道,要與中央抗衡,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有人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就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照後世學者們的解釋,好像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大發脾氣,握著拳頭,敲響了桌子,厲聲斥責道:假如這件事我們都能忍耐下去,容許他去幹,那麼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他季某去做呢?事實上,並不是後儒們所解釋的這樣,假如真是後儒所解釋的這樣,那麼《學而》篇當中:「溫、良、恭、儉、讓」形容孔子的五個字裡的「溫」字,要用紅筆打Ⅹ了,孔子的修養就不行了。

    很簡單,《為政》篇不是剛說過孔子能不能先知的問題嗎?其實孔子早已看出季氏的動向,所以有人告訴他季氏八佾舞於庭,在家裡擺天子的排場時,孔子就說,這要注意!季家的野心不小,像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他不忍心去做呢?叛變、造反,他都會幹的。孔子就以這件事斷定,季氏將來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說季氏竟然忍心做這些事。並不是孔子在那裡發脾氣罵人,這些很明顯的文字,不必要故意轉個彎來把它亂解釋。

    不但如此,那時社會變亂得很厲害,正如現在所講的文化墮

落。

                 

【直解】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論禮樂之事。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直解季氏,是魯國大夫。佾,是樂舞的行列。古者樂舞之數,天子用八行,每行八人,叫做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各有等差,不容僭越。當初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特賜天子禮樂以祭周公之廟,其後世群公都因循僭用,已是失禮。季氏,是魯桓公子孫,他在家廟中祭祖,也僭用八佾之舞於庭,故孔子非之說:「禮莫嚴於名分,罪莫大於僭竊。夫祭用生者之爵祿,乃我王朝一定之禮。季氏本是大夫,只該用四佾之舞,而今乃用八佾之舞於家廟之庭,則是以大夫而僭天子禮,法之所不容誅,罰之所必及,人臣之罪孰有大於此者。這等大罪也都容忍過了,不加糾正,則別樣的小罪,孰不可忍乎!」蓋魯以相忍為國,凡事惟務姑息含忍,而其弊乃至於下陵其上,臣僭其君,禮法蕩然,冠屨倒置如此。蓋優柔姑息之過也,故孔子非之。其後孔子為司寇,攝相事,即墮三都以強公室,陳恆弒其君,則沐浴而朝,請兵討之,此可以觀聖人之志矣。而魯終不能用。卒之三家共分公室,政在陪臣,而周公之祚遂衰矣。然則紀綱法度,有國者其可一日而不振舉之乎!

                 

【學人】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評論魯國卿大夫季孫氏,說:季氏八列六十四人,奏樂舞蹈於家廟庭中。這種事,季氏都可以忍心去做,他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去做(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講。魯國君臣看見季氏如此嚴重違禮,還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人什麼事不可以容忍。)。

      馬融注:「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執羽而舞,以八人為一列,八列則八八六十四人。這是天子祭太廟所用的人數,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四佾才是季氏所用應該用的。八佾之舞是天子之禮樂,只能在文王、周公廟用(周公廟可用,是因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所以特賜八佾。),但季氏用在自己宗廟庭中,是嚴重違背禮制的。

       八佾第三整篇主講禮,禮的體、相、用都有說到。季氏嚴重違禮,壞了規矩亂了秩序,必將成為魯國的禍亂之源,所以孔子才嚴厲的批評他。所以《弟子規》上說,「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些都是禮,教我們及孩子,如何與父母長輩及兄弟姐妹和諧相處,然後到社會上推廣於他人。這就是禮的作用,讓人知本分,做人做事無過無不及,能讓人安,能讓家安,能讓國安。因此我們要弘揚、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學禮,也就是說文化,一定要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上面體現出來,才叫文化!

相關焦點

  • 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含義,原來是這樣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句話就是個例子,現在的解釋是:如果這個事情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事情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一般都是形容人們對不可容忍的事情的氣憤和激動情形。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這樣的,出自《論語.八佾第三》,原文是:子曰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孔子何故說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32年。對於這場戰爭,楚國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楚成王不想打,令尹成得臣堅決要打,所以楚成王沒有將主力交給成得臣,導致楚國軍力實際弱於晉國軍隊。最終,晉文公獲勝,一舉奠定了霸業。因長期的爭霸戰爭,中原小國不堪其擾,晉楚兩國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於是,老牌諸侯國宋國出來調和。
  • 「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忍不可忍」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是可忍孰不可忍,究竟是在忍什麼?
    「是可忍,孰不可忍。」究竟說什麼?A.如果這種事都被容忍,還有什麼是不能容忍的!B.看到士族違法亂紀的事,就算只是庶民無權管理,也會忍不住批評。C.這事太過分!就算你忍了,我也忍不了!正確答案:A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末年,魯國有個暴發戶季氏,欣賞歌舞表演時使用了最高規格——八佾。八佾,就是64人群舞,這是周天子才能用的規格。而以季氏的級別,原本只能四佾(32人)。孔子聽說這個事情後,就很生氣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形容不可容忍到了極點。
  • 論命以儒家為依據:八佾舞於庭
    今天我們講《論語》的第三章,這是八佾。一般《論語》是把每一章的前兩個字拿出來作為篇目的開頭。比如說《學而》章就是學而時習之開頭第一句,《為政》章他的開頭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作為篇目。這裡也同樣的。子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是孔老師在講季氏,也就是季孫氏。
  • 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
    1.窗外的風景,不及小姐姐2.誰惹你生氣了,如此委屈,是可忍孰不可忍3.被大理石環繞的感覺4.為什麼,我哪知道為什麼~5.悠著點啊,這麼高摔下來可不是好玩的14.這小粉襖,真粉,誰還不是個寶寶了~15.讓爸爸看會孩子,結果一回來就看到了這幕,爸爸真是個人才啊。
  • 扇同志耳光,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其生長於潔淨水域,殼身黃白相間,花紋歷歷,瞻之清爽悅目。卻不知其黨史辦主任,如此生猛,對下屬工作不滿意,竟當眾猛扇耳光,還口出侮辱性言辭。此事於9月23日被視頻曝光,無可抵賴,目前徐華偉主任已經被停職調查。打人不打臉,這是民間的智慧,目的是給事情的轉圜留下餘地。打臉是在「打」這一領域中的最高侮辱。這就難怪天下網友,看了視頻義憤填膺。
  • 是可忍孰不可忍?臺當局正激怒大陸 解放軍或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
    而面對大陸爆發疫情之初的醫療防護物資緊缺,民進黨當局一面明令禁止向大陸出售口罩等醫療防護物資,一面又以「合作防疫」之名,宣布每周向美國提供10萬隻口罩。此外,在防務安全問題上,民進黨當局持續加強對美軍購,企圖「以武拒統」。
  • 忍一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
    正如孟子所言:「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託付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經受磨練,使他的筋骨飽受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困難重重,不能順心如意。這樣來增益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這就是「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之忍啊。
  • 幽默笑話:是可忍孰不可忍
    鬱悶了好久,他罵道:「你偷我充電器就算了,關鍵是你瞧不起我手機,這誰能忍!」今天閒來沒事,就去問我姑姑:「你和我姑父怎麼從相識到相戀然後結婚的?」我姑看了我一眼淡定地說了句:「一步錯,步步錯!」
  • 是可忍,孰不可忍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我們遼寧的媒體應該發出更多的聲音!讓惡人早日受到懲罰!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主動爭取權利,誰還會在乎我們呢?
  • 柿可忍熟不可忍║張書民散文作品欣賞(2020年第131期)
    柿可忍熟不可忍           在我寓居的通州區農家院落,有幾株香椿樹和一棵柿子樹。初春,鮮嫩的香椿芽炒土雞蛋著實充盈了我的皮囊好多時日,使我大快朵頤,樂不思它。雖令我不舍,無奈還要奔波在職場,混跡於酒肆,一晃就是天涼好個秋!隔三差五回來,但香椿已美人遲暮、不復鮮嫩。驀然回首,卻忽見枝頭柿子已然熟了。
  • 《大秦賦》嬴政大忍,「臥榻懸劍」太天真,合理中也有不合理
    「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可忍,孰不可忍」關於「忍」,這兩句話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但是,這兩句話之於《大秦賦》最新劇情,用在嬴政身上則可以共存。「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秦王這都能忍,那他是怎麼當上的秦始皇?小編看到這段劇情,一時竟也反應不過來。不斷提醒自己,這怕不是嫪毐在做夢吧,直到幾分鐘之後,劇情絲毫沒有嫪毐做夢的跡象,才真正確定,秦王這操作是真的。難不成嬴政瘋了?
  • 丹麥辱華漫畫: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氣憤之餘,我們也必須追問,為何會滋生這樣不尊重中國人的新聞事件?我們認為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由於西方一些人士極其醜陋的心態。面對中國的繁榮昌盛與快速發展,面對中國旅遊者和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一些西方人士心態漸漸失衡,原有的優越感蕩然無存。他們的內心不能接受這個變化的世界和中國逐漸強大的現實,這是辱華事件的重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