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在清晨八點與你再次相遇。閱讀之前,你可點擊上方「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右上角「…」—「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文末「轉發」「點讚」「在看」「留言」四連。
炎炎夏日,喝上一瓶啤酒是非常愜意的事情。如果你用心觀察,會發現身邊的啤酒大多是雪花、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等品牌,這五家也是中國啤酒市場的「五巨頭」,佔據了國內啤酒市場近80%的份額。不過,今天故事的主角來自另一家別具特色的本土高端啤酒企業。杭州千島湖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曉峰校友(EMBA 2007)在33歲時陰差陽錯地成為了企業董事長,並隨後帶領這家企業從一個貧窮鄉鎮走向了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通過文化賦能,他讓千島湖啤酒在巨頭環伺的啤酒市場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一起來看看他和千島湖啤酒結緣36年的故事吧!
「稀裡糊塗」成為董事長
36年前,一個機會突然擺在了鄭曉峰面前。那時的他未曾想到,這個機會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家企業的命運。
彼時的鄭曉峰20出頭,是浙江省淳安縣一所村辦小學的數學代課老師,轉正無望。恰好當時淳安要新建一家大型啤酒廠,用以解決新安江水庫移民的就業問題。淳安地處偏遠,並沒有其他太好的就業機會。得知這家大企業要招人時,鄭曉峰動心了。
這家啤酒廠便是後來的千島湖啤酒廠。第一任廠長頗有遠見,他拒絕其他人拉關係走後門,而是公開招考,選聘真正有學識的人才。選拔標準異常嚴格,最終,鄭曉峰和其他10多位候選者從近4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千島湖啤酒廠的第一批員工。
進廠之後,鄭曉峰被派往杭州輕工技校的培訓班學習一年,並在杭州啤酒廠作為釀造工實習了半年。這段經歷雖然艱苦,但鄭曉峰自認為受益頗多,「無論是技術還是設計,我們都學到了很多,使千島湖啤酒廠發展之初就站在了很高的起點上。」而淳安縣城的另一家啤酒企業,因為質量和設計都跟不上,最終關閉了。
1987年春天,千島湖啤酒正式開工投產。鄭曉峰最初擔任車間主任,負責技術把控,之後負責生產管理。到1996年,他升任銷售副總,負責產品銷售和市場開拓。
1998年,當時國家提出了「抓大放小」的國有企業改革戰略性政策,千島湖啤酒廠被列入了淳安第一批股份合作制改造企業。按理來說,改制後的公司應當由原廠長接手,但老廠長深感責任重大,心理壓力也很大,死活不接。鄭曉峰作為廠裡唯一懂技術、懂生產、懂銷售的副總,被大家「推」到了前臺,「稀裡糊塗」地成為了轉制後的杭州千島湖啤酒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這一年,鄭曉峰33歲。
劫後餘生,轉型求存
現在回頭來看,鄭曉峰不無感慨,「當初接下擔子,全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一股勁,其實心裡一點底氣都沒有。」
他接下的擔子並不輕。
一方面,啤酒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當時啤酒廠在中國遍地開花,僅浙江省就有140多家,位於淳安縣一個偏僻鄉鎮的千島湖啤酒名列第120多位。每次召開省級的啤酒行業大會,鄭曉峰都「識趣」地坐在後面角落裡,「不好意思坐前面」。
另一方面,千島湖啤酒「命很苦」。淳安雖然是浙江省面積最大的縣,甚至超過了地級市嘉興的面積,但是人口稀少,經濟不發達。千島湖啤酒要想發展,只有「走出去」一條路,但「走出去」談何容易。「那些大經銷商根本就不搭理我們,只好去找小經銷商,慢慢和他們培養長期關係。」正因如此,千島湖啤酒的市場非常分散。
禍兮福之所倚,市場的分散,反而使千島湖啤酒在一場「大劫」中活了下來。
上世紀90年代末,國際資本大舉進攻中國啤酒市場,採用低價策略和本土啤酒企業在區域市場展開競爭。很多市場集中的本土啤酒企業難以與之抗衡,很快便被打趴下,被收購或宣告破產。而千島湖啤酒由於市場分散,所受影響並不大。
千島湖啤酒博物館
目睹行業的激變,鄭曉峰認識到,低價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走高端路線尋求突破。
說做就做。要走高端路線,就要有「高人指路」。他通過杭州啤酒廠熟人的牽線,見到了當時正在上海華光啤酒廠擔任總工程師的徐斌,懇請其給予技術指導。後者是中國啤酒業界泰鬥般的人物,目前依然是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技術委員會終身榮譽委員。
考慮到徐斌的身份,鄭曉峰做好了支付大筆費用的打算。然而很意外,徐斌只提出了兩個附加要求:第一,不能給自己錢;第二,自己說啥公司得照做。鄭曉峰心想:「這兩個條件也太容易答應了。」一周後,徐斌就從上海到千島湖啤酒指導工作。在他的指導下,千島湖啤酒的釀造技術有了大幅提升,推出了低度淡爽型啤酒等特色產品,打開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周邊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場。
直到今天,徐斌依然會到千島湖啤酒做一些事情,例如操持「啤酒博物院」的建設。「老爺子已經年近八旬,還是閒不下來,啤酒是他一生的熱愛。人只要有熱愛,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覺得累。」鄭曉峰說。
牽手麒麟集團,用真誠換真心
千島湖啤酒漸漸站穩腳跟後,很多啤酒集團開始登門商談兼併收購事宜,鄭曉峰也希望引入外資,以推動企業加速發展。
但是,對於合作對象的選擇,他有三個標準:首先,必須是外資企業,因為外資企業的釀造技術和管理理念更為先進;其次,在華東地區不能投資有其他的生產工廠,否則外資有可能為了保護工廠,將千島湖啤酒收購後關閉;最後,必須要有自己的銷售和品牌推廣團隊,這樣才能夠在收購後形成合力快速擴張市場。
最終,日本第二大啤酒製造商麒麟集團找上門來。雙方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耐心談判,於2007年3月籤署了合作協議。麒麟集團採用股份轉讓和單向增資的方式,注入超過3.05億元人民幣,收購千島湖啤酒25%的股份。本土啤酒企業被外資併購後依然保持控股權,千島湖啤酒是唯一一家。
雙方的合作經歷了一個不斷磨合併增強互信的過程。一開始,麒麟集團打算派一個人到千島湖啤酒擔任財務總監。鄭曉峰心想財務管控事關重大,於是回絕了對方的請求,並表示對方可以派其他職能的人過來,最終對方派了一位懂財務的副總參與企業管理。
鄭曉峰原計劃從市場上招聘一位財務總監,可高薪招來的人很快就離開了,只得又委託獵頭重新招。一天,鄭曉峰突然醒悟,他一拍腦門:我怎麼這麼傻?高薪招外面的財務總監,他們和公司並無半點關係,想走就走了;如果是合作夥伴的人來擔任,不需要額外花錢,對公司也更加盡心盡力。於是他盛情邀請來自麒麟集團的這位副總當財務總監,沒想到這位副總以語言不通為由謝絕了,但他表示,會幫助公司的人處理財務工作——就這樣,雙方的互信一點點建立了起來。
在管理方面,麒麟集團給千島湖啤酒提供了很多幫助。例如一開始大家匯報工作時連幻燈片都不會做,為此麒麟集團的一位負責人渡邊先生給鄭曉峰寫了一封信,措辭頗為嚴厲,信中指出了千島湖啤酒的很多不足之處,並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和建議。鄭曉峰專門將這封信放在桌面上,用來時時提醒自己。後來渡邊先生回日本時,大家為其舉行歡送晚會,鄭曉峰特地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中不忘就此事感謝渡邊先生,在場的人都深為感動。
現在,雙方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在鄭曉峰看來,合作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用真誠換真心」的過程。只要彼此坦誠以待,就能達成互信。
尋求突破,打造「啤酒+」
近年來,千島湖啤酒已位居中國啤酒行業前十強,產品銷往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實現了零負債運營,處於一個良性和健康的發展階段。
但是,鄭曉峰看到了瓶頸和隱憂。
「千島湖啤酒能位居全國十強,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大型啤酒企業都被兼併收購了。」鄭曉峰表示,目前中國前五大啤酒企業(雪花、青島、燕京、百威、嘉士伯)佔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形成了一個寡頭壟斷市場。千島湖要想在這個市場中有更大作為,勢必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另外,隨著消費不斷升級,市場對精釀啤酒的需求越來越大,個性化定製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如何緊跟市場趨勢的變化,是鄭曉峰主要思考的問題。
最終,他提出要依託企業的技術優勢以及千島湖的優質水源,把千島湖啤酒打造成一個精釀啤酒生產的服務型平臺。消費者和企業用戶均可通過「MY BEER 我啤」小程序,來定製自己的專屬啤酒或購買個性化的飲品,目前海底撈等企業均在這一平臺定製啤酒,千島湖的定製啤酒產品已達260種之多。很多創業團隊也可通過千島湖啤酒推出的共創平臺來設計和生產自己的啤酒產品,目前一些產品已成功推向市場。
另外,通過把企業的啤酒文化與千島湖的旅遊資源相結合,千島湖啤酒探索出了一條「啤酒+文化」的路子,旗下有千島湖啤酒小鎮、千島湖啤酒假日酒店、千島湖啤酒旅行社等綜合產業,每年啤酒小鎮還舉行原創音樂大賽。
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企業的銷售額一度下滑嚴重,3月份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0%。但千島湖啤酒很快行動起來,全員進行線上營銷,包括保潔員也參與線上銷售。企業採取人性化的做法,並不強制攤派任務,而是在員工完成銷售後給予佣金鼓勵,目前一些員工每月的佣金收益高達1萬元以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千島湖啤酒4月份的銷售額已和去年同期持平,5月份較去年同期增長18%,6月份較去年同期增長30%。
「這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企業一定要積極擁抱網際網路,尤其是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可為企業的發展賦能,如果企業放棄網際網路轉型,一遇到大的危機,可能就死了。」鄭曉峰說。
學習成就快樂人生
過去幾年,千島湖啤酒致力於做精釀啤酒生態圈,打造「啤酒+」產業鏈,這一切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鄭曉峰表示,是「快樂」。
「仔細想想,過去很多年,千島湖啤酒是取得了一些發展,但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並不是很開心,甚至可以用『苦逼』來形容。我希望從2019年開始的未來十年,我們能進入一個快樂賣酒的階段。」
他認為,啤酒文化本就應該是快樂文化。所以,千島湖啤酒的口號是「釀造快樂生活」。公司現在致力於打造高端化產品,做「啤酒中的『依雲』」,員工就更不能像以前那樣,苦哈哈地去賣酒。
問題是,雖然每個人都說要幸福、快樂,但實現的人少之又少,如何才能真正發自心底覺得快樂呢?鄭曉峰認為需做到幾點:有一顆感恩之心,別人才會主動幫助自己;有一顆敬畏之心,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懂得控制貪慾,才能知足常樂;擁有一身正氣,才能活得坦蕩。
他堅信,是中歐給他埋下了一顆追求「快樂」的種子。2007年左右,企業經營的巨大壓力讓他感覺「心裡很苦」,有時開會面對下屬,卻不知道說些什麼。他想,是該給自己充電了。恰好一位中歐校友上了中央電視臺,他看到節目後心想,我也要去這所學校。
在中歐,教授向大家講到了美國西雅圖派克魚市場的案例。通常,魚市是非常髒亂臭的,但是派克魚市場的人們卻很快樂,他們給這個市場注入了文化,使其成為了一個景點。那時候他就想,賣魚的人都能快樂起來,咱賣啤酒的就更應該快樂啊!
在中歐EMBA課程學習期間,鄭曉峰慢慢找到了心定的感覺,不管是格局還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畢業後,他開始按照所學的知識,慢慢往企業注入「快樂」的基因,讓快樂文化為企業的發展賦能,最終一步一步完善。「我這輩子最受益的就是讀了中歐,希望我兒子將來也到這裡就讀。」他說。
36年時間,改變了很多。鄭曉峰完成了從鄉村代課教師到企業董事長的蛻變,千島湖啤酒實現了從浙江省120名開外到全國前十的飛躍。箇中甘苦難以對人細說,但每次有新員工入職時,鄭曉峰都會對他們講三句話「因學習而改變」「因夢想而偉大」「因行動而成功」。鄭曉峰相信,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這三句話都適用。
不過,36年過去,還是有一些東西沒有改變,鄭曉峰依然是那個「泡在啤酒桶裡」的人。曾有人勸說他多元化發展,涉足啤酒產業之外的業務,但他都婉言拒絕了。他說,「我從來沒想過去做其他行業。千島湖是我的福地,是我的根,我不會離開。也許我性格如此,本就沒多大野心。我覺得,人的一生,如果能用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並樂在其中,其實也很了不起,不是麼?」
作者| 嶽頂軍
責任編輯| 雷娜
讀完鄭曉峰校友的故事,你有何感想?歡迎文末留言分享。獲贊最多的讀者,可獲贈「中歐前沿觀點叢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