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月份推出全國7.5折樓盤大甩賣上熱搜之後,恆大又一次霸佔了財經板塊的頭條,這一次還是打折,折扣更低了。
9月6日晚10點,恆大召開營銷大會,許家印在會上正式下達了9月、10月的營銷「軍令」——每個月銷售目標1000億元,「金九銀十」要賣2000億元,並出臺一系列促銷「組合拳」。
這套營銷「優惠」中,除了號稱「史上最強」的7折銷售之外,還推出網上賣房2000抵20000、清尾最高8.8折等多重額外折扣讓利。有媒體特意算了筆數,多重優惠之下,一套原價100萬元的恆大房子現在購買只需要58萬元左右。
這樣的力度不可謂不誘惑,畢竟房子和其他商品不同,購買者很容易貨比三家,價格信息相對透明。也就是說「先抬價後打折」的手段很難行得通,可能價格確實又拉高了些,但打折之後肯定會遠低於競品。
於是,網上出現了不少議論,覺得這是不是「樓市要倒,房價要跌」的前奏。大夥的理由也頭頭是道:比如空置率太高了,去庫存變得艱難;比如房企急需資金回籠,耗不起;比如「房住不炒」大背景下,恆大實現嗅到了真正的信號,後期會引來其他房企的跟進等等。
這些觀點貌似都有道理,但只怕是大夥的美好願景罷了。
因為緊接著,又有一條更有意思的新聞出現了。
9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房地產藍皮書:中國房地產發展報告No.17(2020)》。藍皮書中非常明確地指出,綜合各種相關因素分析,近兩三年內中國房價總體上將維持高位盤整態勢,出現下跌的趨勢和指標都顯不足。除少數三、四線城市和個別地段、個別樓盤外,整體上的房價大漲大落都是小概率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住房交易會有短期影響,對房價總體走勢影響則是極小概率。
既然房價在兩三年內不會下降,那麼恆大為什麼在一年之內,推出了兩次震驚業界的促銷活動呢?原因肯定有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降負債。
進入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特別是融資新規出臺之後,不少房企著實感覺到了壓力。現在在該行業中盛傳的融資「三道紅線」(剔除預收帳款資產負債率為70%、淨負債率為100%、貨幣短債比為1)中,不少房企都在「雷區」邊緣徘徊。
根據天風證券的劃分,同時踩到「三條紅線」的房企共14家,包括恆大、融創、綠地、中梁、華夏幸福、富力地產、融信、綠城、佳兆業、新力控股、首開股份、華發股份、金輝、泰禾。
不論是從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還是為了契合大背景下的監管規則,一些房企採取「割肉回血」的舉動也是不難理解的。
若從市場正常的邏輯來看,各大房企的資金回籠舉措會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從而降低商品價格,也就是房價。這是不是和社科院藍皮書中的觀點相悖呢?
或許不會,畢竟房地產一直以來在中國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其最大的特殊性就是不會遵從正常的市場經濟邏輯。不說別的,若是按照價格規律,這麼多的空置率下,房價早就應該暴跌了。
所以,就算現在有些房企做出了」讓步「,但是整個大環境在短期內估計也很難改變。
理由有很多,比如二手交易市場中投資者的「硬扛」,比如房企恢復元氣後可能出現的「報復」,比如中介經紀的哄抬信息,甚至地方對華麗經濟數據的「需求」等等。
但是,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價對於整個經濟並不是什麼好事,不僅佔用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資源(甚至造成了大量浪費),而且打擊了實業投資者的信心和熱情——炒房來錢這麼容易,幹嘛還要那麼辛苦去開店設廠呢?
另一方面,不斷增長的房價猶如一個越吹越大的氣球,任何氣球都是有它的承受極限的,一旦越過,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爆炸,而爆炸了的氣球,留下的只有散落滿地的垃圾碎片。
到了這一步,或許真正迎接挑戰的並非房企,而是背後的金融機構。
軟著陸沒問題,但別用成了樓市硬通脹。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