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是每個家庭最平常的事兒,但今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人們對菜市場的擔心和疑慮,菜市場數位化升級勢在必行。近日,常州市首個智慧菜場——鐘樓區五星街道勤業五星生活市集投入試運營,農產品全流程數位化,食品安全可溯源,為消費者保駕護航。
買菜就像逛商場,累了還能歇歇腳
提起農貿市場,不少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髒亂差。如今,大數據智能化讓傳統農貿市場脫胎換骨。
「貨品新鮮齊全,就像逛超市一樣。」家住勤業五村的崔阿姨一早帶著孫子孫女來到勤業市集,在市集內逛了一圈,收穫滿滿,手裡拿著一堆東西,有蔬菜、魚蝦等。「蔬菜肉類都很新鮮。新的市集離我家也近,環境更加乾淨整潔,沒了老市場比較重的氣味,孫子孫女也喜歡上了和我一起逛市場。」
老的勤業市場建成於1999年,為傳統大棚市場,部分設施設備早已陳舊落後,安全隱患較大,近年來越發不能滿足周邊居民需求。上月,新建的「勤業五星生活市集」投入試運營,總面積達9528平方米,功能分區清晰,攤位設置有序,智慧化監控、智慧化檢測與溯源、智慧宣傳公示和智慧支付系統等功能一應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市集在建設中,還兼顧到了「便民」。新闢的「便民服務中心」,引進修腳、織補等「老行當」;走廊上擺上休閒沙發,可供買菜市民歇歇腳;市場內還設置了智慧停車、母嬰室、書吧,多角度為市民提供便利。
此外,市場管理方鼓勵電子支付,像年齡比較大的客戶,則考慮為他們提供專用購物卡,讓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也能實現無紙幣化支付。
電子秤,每一筆交易信息都會上傳至後臺
對許多市民來說,以往在農貿市場買菜時,菜品上秤的那一刻總是免不了要多看幾眼,生怕商家缺斤少兩。而如今在勤業新市場,基於網際網路的智能溯源電子秤,則完全消除了這種擔憂。
據了解,智慧菜場通過系統建設,重點完善了「智能稱重收銀、菜價交易公示、商戶信息公示、交易數據採集、智能檢測、食品安全及交易追溯、大數據管理、信息查詢」等主要功能,使農貿市場在運營、管理、服務、監管和大數據應用方面,能更快更好地實現信息網絡化、透明化、工作規範化、管理現代化。
「消費者可清楚了解當日市場菜價、檢測信息等。每個攤位都裝了商戶信息顯示屏,展示商戶的基礎經營信息,如攤主姓名、營業執照、健康證、食品經營許可證、菜品價格等,督促商戶提升服務質量,樹立誠信交易口碑,給消費者提供放心、透明的購物環境。」在農貿市場工作了30年的李平告訴記者,智能溯源電子秤不僅可以顯示菜品、淨重、單價等基本信息,而且所有菜品都能實現明碼標價、追根溯源、聯網管理。「另外,商戶使用的電子秤,每一筆交易信息都會上傳至後臺。我們市場管理方通過後臺數據,了解哪些商品暢銷,就可以告知攤主多進一些貨。」
菜是哪兒來的,讓你一目了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歷來是廣大消費者最為關注的頭等大事。專業化農產品檢測中心,可以讓食品安全問題變得可控可查可追溯,從而最大程度降低食品安全問題帶來的風險。
在智慧農貿市場裡,消費者可通過掃描收銀小票上的二維碼獲取商品的安全追溯,便捷而高效。根據「一物一碼」標準,市集為農產品建立個體身份標識,準確記錄從種植管理、生產、加工、流通、倉儲到銷售的全過程信息,為消費者提供透明的產品信息,通過「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手段,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記者看到,每日的菜品從生產基地相關信息再到批發市場的採購信息,都可以通過該檢測中心的電子屏予以顯示;同時,市場通過對接相關監管部門的檢測數據,可進一步實現菜場內所有農產品都有據可查。工作人員也會依託該檢測中心,定期對市場內的菜品進行抽查檢驗,多渠道保障食品安全。
「通過智慧化系統和產品,讓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市場變得更加智能化、科學化,從而讓老百姓吃得更放心、安心和舒心。」李平說,新建的市集在沿用智慧農貿的高標準、智能化基礎上,更加注重人群的購物體驗,不僅美化、拓寬了主入口,還增設了無線網絡全覆蓋及客流量數據監測,打造「智慧」與「顏值」並存的菜市場,滿足居民多樣化、便利化需求。
(來源:常州新聞 編輯/張聞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