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居民小區設「神器」,餐廚垃圾變肥料!

2020-12-21 輕鬆視角

2020年6月13日,江蘇常州,工作人員正在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星都景苑小區操作微型再利用垃圾循環系統,處理餐廚垃圾。

該小區是常州市首個實施餐廚垃圾就地分解的小區。工作人員將餐廚垃圾倒進去後,經過處理,5%轉化為濃縮有機肥,95%則轉化為二氧化碳及水蒸氣排出。

江蘇常州,工作人員正在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星都景苑小區操作微型再利用垃圾循環系統,處理餐廚垃圾。

該小區是常州市首個實施餐廚垃圾就地分解的小區。工作人員將餐廚垃圾倒進去後,經過處理,5%轉化為濃縮有機肥,95%則轉化為二氧化碳及水蒸氣排出。

江蘇常州,工作人員正在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星都景苑小區操作微型再利用垃圾循環系統,處理餐廚垃圾。

該小區是常州市首個實施餐廚垃圾就地分解的小區。工作人員將餐廚垃圾倒進去後,經過處理,5%轉化為濃縮有機肥,95%則轉化為二氧化碳及水蒸氣排出。

江蘇常州,工作人員正在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星都景苑小區操作微型再利用垃圾循環系統,處理餐廚垃圾。

相關焦點

  • 吃進垃圾變財富 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受環保企業青睞
    「愛吃垃圾的蟲子」:吃進垃圾變財富  新華社廣州7月26日電(記者丁樂)吃進去的是餐廚垃圾,產出來的是飼料和肥料,未來還可能開發出化妝品、保健品,一種名為黑水虻的昆蟲逐漸受到我國環保企業的青睞。  黑水虻,學名亮斑扁角水虻,幼蟲長約兩釐米,作為腐生性水虻科昆蟲,主要採食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等。
  • 變廢為寶,黑水虻「吃」完廚餘垃圾變肥料→
    我們的記者也了解到:餐廚垃圾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北京市海澱區二裡莊小區的露臺,種植了很多種類的花卉和多肉。培植這些花卉和多肉的營養土,則來自小區居民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而從餐廚垃圾到營養土的轉換,離不開社區裡的這一臺餐廚垃圾處理機。每周,它會進行兩次處理,大約可以消化掉400斤的處於垃圾。
  • 海口市秀英區一小區引進智能餐廚垃圾降解機
    海口市秀英區一小區引進智能餐廚垃圾降解機餐廚垃圾就地減量變肥料筆者注意到,在餐廚垃圾降解機的右面,還擺放了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再往右,設置了一個白色洗手臺,方便居民扔完垃圾後及時洗手。推行垃圾分類,配備基礎設施是第一步。海悅東方小區物業經理周亞林介紹,該小區住戶610戶,總人口1600人。目前,已按照「五規範」標準,配備了分類容器、分類運輸設備、分類公示牌、分類宣傳欄、分類標識。
  • 維爾利打造餐廚垃圾處理「常州樣板」
    北極星固廢網訊:8月21日,維爾利環保集團常州市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及綜合處置一期項目登上了常州廣電《社會寫真》欄目。據報導,目前常州市對餐廚廢棄物採取規範化收集、運輸和處置,形成了成熟完善的餐廚廢棄物收運系統,維爾利環保集團協助常州市打造了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的「常州樣板」。
  • 餐廚垃圾就地「瘦身」95%,搖身一變成有機肥料!
    將收集餐廚垃圾的垃圾桶放置在機器前,簡單操作後,垃圾桶自動升起,將餐廚垃圾倒入箱體,只需要1.5個小時餐廚垃圾便完成了降解處理。11月20日,在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集中辦公區負一樓,紅星新聞記者見到了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集中辦公區使用的智能餐廚垃圾處理系統,集中辦公區食堂每天產生的400公斤餐廚垃圾都會被運往該處進行「就地處理」。據了解,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是成都市公共機構中第一個實現了餐廚垃圾就地一體化處理。從2019年11月引入智能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後,可以實現餐廚垃圾就地減量95%。
  • 我國餐廚垃圾處理分析及方法對比
    北極星固廢網訊:2010年及2011年地溝油、垃圾豬等事件的相繼查處和曝光,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更是讓人觸目驚心,國家及社會對於餐廚垃圾汙染愈發重視。不同的餐廚垃圾處理方法及對比餐廚垃圾,俗稱泔腳,是居民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形成的生活廢物,極易腐爛變質,散發惡臭,傳播細菌和病毒。
  • 長安已設49個餐廚垃圾收集點,分類收集後有企業食堂餐廚垃圾減少1/3
    脈衝電子每天有280多名員工在食堂就餐,用餐期間安排專門人員加強員工進行餐廚垃圾分類指導,引導他們嚴格按照要求自覺做好分類工作,做好臺帳登記管理,並與回收公司加強對接,確保餐廚垃圾分類回收順利進行。從今年7月實施分類回收處理以來,脈衝公司食堂的餐廚垃圾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 自製廚餘垃圾處理神器,簡單幾步,殘羹剩飯變肥料
    周智在演示廚餘垃圾處理神器。記者張玲「張記者,那個花肥真不錯!」近日,市民劉女士向本報記者爆料,稱有一款自製廚餘垃圾處理神器,用了它處理後的肥料,陽臺上的幾盆盆栽花草繁茂,欣欣向榮!原來,半個月前,瀏陽市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周智前往小區推廣垃圾分類時,特別推介了一款「自製神器」。不少市民拿著這款神器處理的肥料回去試用了。劉女士就驚訝地發現——簡單幾個步驟,殘羹剩飯變花肥,甚至還能用來洗衣服,簡直不可思議!
  • 白鹿花園附近餐飲店隨意傾倒餐廚垃圾,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
    近年來,隨著我縣新建小區及小區內住戶的增多,在各小區周邊沿街開設的餐飲店也越來越多,一些餐飲店隨意傾倒餐廚垃圾泔水,更有甚者,還有餐館竟然直接把泔水倒進市民公用生活垃圾倉內,嚴重影響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
  • 餐廚垃圾如何變廢為寶?1噸餐廚垃圾可變成80立方米沼氣!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固廢網訊: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消耗各種各樣的食物,同時產生了大量餐廚垃圾。餐廚垃圾處理是一個城市綠色能源建設的一個重要窗口。那麼,這些餐廚垃圾最終會如何處理?近日,記者走進浙江永康市偉明餐廚再生資源有限公司,近距離了解餐廚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旅程。
  • 常州一小區黑色「蝴蝶」成群結隊 專家稱是有害飛蛾
    原標題:常州一小區黑色「蝴蝶」成群結隊 專家稱是有害飛蛾 黑色飛蛾停在草叢間時酷似蝴蝶,十分美麗。小區牆上黑色的「斑點」都是飛蛾。小區附近的樹叢裡停滿了飛蛾。一位居民捕捉到的飛蛾,個頭很大,腹部呈朱紅色。
  • 江蘇發布《垃圾分類知識讀本》 通俗易懂娃娃也能看明白
    6月5日上午,一場以「垃圾分類我先行,文明生活新時尚」為主題的全省性垃圾分類倡議活動暨《垃圾分類知識讀本》首發式在各地展開,南京設主會場,各設區市設分會場。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廳聯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江蘇省文明辦首次向廣大城鄉居民發出生活垃圾分類倡議書,呼籲引導更多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共建共享生態環保生活。
  • 形成分類處理體系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
    圖為南寧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廠新投入使用的餐廚垃圾運輸車,該廠三期改擴建已完成,項目處理規模提升至1000噸/日有機廢棄物,實現廚餘垃圾應收盡收。日前,市垃圾分類辦收到好消息: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三季度垃圾分類工作考核通報中,南寧在46個城市中位居第一檔,工作成效顯著。
  • 億萬條黑水虻一天能「吃」4噸餐廚垃圾
    掃碼看視頻南京正在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建起了餐廚垃圾處理廠(站),無害化處理餐廚垃圾。4月2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高淳區城管局獲悉,和一般的餐廚垃圾處理廠不同,高淳區建起了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這裡養了億萬條黑水虻專吃餐廚垃圾,可謂垃圾分類的新「助手」。通訊員 陳文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趙丹丹黑水虻養殖轉化有機廢棄物示範基地位於高淳漆橋街道的荊溪村,是漆橋街道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佔地兩畝左右。
  • 江蘇一條計劃在2021年開通的地鐵線,標誌色是湖藍色,設15座站
    地鐵線江蘇擁有的城市地鐵線路很多很密集,從其線路實際打造上看,不少城市都會因為穿過城市的交通線而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在對這條地鐵線看來,一般也具有較強的社會價值,當然,也會通過建設新的交通方式常州地鐵2號線常州是江蘇很低調的城市,其城市經濟雖然不如南京和蘇州,但從城市發展上看,卻能看出其城市的綜合意義是多麼大的了,而且也會起到很強的社會經濟作用,而在對這條地鐵線發展下看,它的綜合意義也會逐步提升的,因為常州的城市人口很多,城市經濟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地鐵線的參與,而這條新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 「江蘇好人」李小英:做居民貼心管家 創建溫煦的鄰裡親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為了在小區裡進行普法宣傳,江蘇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太湖花園小區和金桂小區的居民聚在一起包餃子,學習民法典。把居民們聚攏在一起的是兩個小區的貼心人李小英。她用9年時間,將一個老舊小區打造成「五星級」社區,物業費收繳率從不到30%提高到98%。2011年,李小英被推選成為太湖花園小區業主委員會副主任。她全身心投入小區的物業服務,帶動了身邊人轉變觀念,一起做好小區的自治管理。如今,太湖花園從一個物業公司不願接手、「沒法管、管不了」的小區變成「網紅」小區。日前,李小英登上省文明辦評選的「江蘇好人榜」。
  • 江蘇和常州等8城,被確定為「省內中等城市」,屬於江蘇第二梯隊
    江蘇省共有13個等級以上的城市,分為2個梯隊,其中以南京、蘇州、無錫、徐州、南通等5市為第一梯隊,定位為「大城市」,在機構限額等方面具有優勢,江蘇和常州等8城,被確定為「省內中等城市」,屬於江蘇第二梯隊。
  • 平谷迎賓花園社區張貼「紅黑榜」,三個「神器」助力垃圾分類
    小區門口設置「紅黑榜「為了引導居民形成行為自覺,迎賓花園社區創立了垃圾分類「紅黑榜」,張貼在社區大門兩個宣傳欄內。神器之——宣傳小喇叭迎賓花園社區還創新安置了3個垃圾分類「神器」——破袋器、拉繩、小喇叭,助力居民便捷化實施垃圾分類。
  • 居民小區裡,有人在家養了1萬5千隻蟑螂……
    在居委會辦公室蟑螂的主人——雲南兄弟的哥哥說出了事情的原委3斤大蠊 養成30斤這位哥哥畢業於昆明一所大學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在一家醫藥公司上班,去年8月份剛租住進小區3億隻蟑螂每天能處理15噸餐廚垃圾。我是學環境工程的,想創業養蟑螂處理餐廚垃圾,但條件有限,只能小規模先試試效果。為此,他去安徽參觀學習了蟑螂養殖。去年12月25日,他購買了3斤學名「美洲大蠊」蟑螂幼蟲開始養殖,並從雲南老家叫來弟弟一起照看。
  • 江蘇常州:依運河而建的青果巷走出不少名人
    原標題:江蘇常州:依運河而建的青果巷走出不少名人 「大運河:我們未來的生活」全媒體行動第二十站———江蘇常州  青果巷是常州古老街巷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常州方言「千」、「青」難辨,才有了現在的「青果巷」。  陪同我們的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家陳偉堂是老常州人。他說,「青果巷凝聚了數千年常州古蹟的精華和人物精英,是常州文化基因的活化石。」  青果巷的居民枕河而居  從喧囂的和平北路拐進青果巷,似乎就安靜下來。這是一條悠長而又寂寥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