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一人,育一雙兒女,共同走過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美好,是無數青年翹首以盼的婚姻生活。
但事實卻是,踏入婚姻的青年越來越少,不婚不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滿婚姻現狀的人比比皆是,離婚人士只增不減。
說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感嘆:老一輩的婚姻,幾乎都能做到白頭偕老。為何到了我們這一代,卻變得如此奢侈?
答案很簡單:時代變了。
1.
時代的巨變,影響力大到國家,小到個人。
它能催生戰爭,也能迎來和平。能固守陳舊迂腐的老觀念,也能推翻不合時宜的舊思想。
而渺小的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只有兩種命運,成為受益者,或是淪為犧牲品。
老一輩青絲白髮的婚姻裡,同樣有一地雞毛。只是沒有被放大,也沒有被放大的契機。
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沒有新媒體。很多信息無法做到在第一時間公之於眾。
老一輩的婚姻觀念裡,有許多對女性群體的束縛,無論是時代,還是女性本身,都在默認這種束縛。
過去男性依附於女性的繁殖力,女性依附於男性的勞動力。
如今男性依然依附女性的繁殖力,但他們已經不是大部分女性生存的唯一依靠。
過去的生產力主要依靠男性的體力,如今的發展形勢趨於多樣化,社會需要並鼓勵女性也參與進來。
經濟突飛猛進的趨勢下,問題也隨之而來。
時代的進步,需要女性群體貢獻力量,勢必就要為女性群體畫一張餅,這張餅就是提倡男女平等,維護女性權益。
它讓女性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一方面有利於促進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滋生大部分固守傳統婚戀觀的男性的無奈與不滿。
過去的女性普遍以犧牲自我來維持家庭和諧,她們犧牲自我的主因不是出於品德高尚,而是出於本能的求生欲。
如今的女性在擁有繁殖力的基礎上,多了一項生存技能。當然不甘回到過去的處境。
大到家暴,出軌,小到育兒,養老,家務。這些在過去被奉為女性三從四德的基本品性,如今卻是女性嗤之以鼻的所在。
張桂梅反對全職太太的言論為什麼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方洋洋不孕被虐待致死的事件為什麼迎來全網聲討?男性公眾人物家暴出軌為什麼會引起大眾不滿導致事業下滑?女性成為婚姻受害者為什麼會令公眾憤憤不平?
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主因,都是時代造就的結果。新舊觀念的摩擦,各自利益的衝突,是任何時代都難以逃脫的問題癥結所在。
2.
沒人甘心淪為犧牲品,也難以做到人人受益。
男性群體在感慨過去女性的溫婉賢德時,女性群體也在埋怨家庭事業一起抓的現狀。
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女性提供人口生產力,還需要女性貢獻社會生產力。
同樣,大部分男性不僅需要女性提供繁殖力,還需要女性與其共擔養家重任。
在女性看來,既然要提供人口生產力,那麼養家的責任理應由男性承擔。
假如女性提供了人口生產力,男性卻無法保障家庭的經濟來源,但雙方仍想維持婚姻關係,那就只能讓女性也參與工作。
這樣一來,家庭內務的分工,也同樣需要男性的參與。
事實卻是,多數男性群體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都在默認舊時代賦予女性的生存法則。
女性貢獻了人口生產力,卻難以貢獻社會價值,於是就有了張桂梅反對全職太太遭抨擊的現象。既不能提供人口生產力,又無法分擔經濟壓力,於是就有了方洋洋的悲劇。既有人口生產力,又能貢獻社會價值,還是沒能躲過被家暴出軌的厄運,於是就有了大眾對某某男性公眾人物的討伐。既有人口生產力,又有社會生產力,卻因不服從男性而導致性命不保,於是就有了女性對婚姻敬而遠之的吶喊。
女性不再完全屈從於男性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男性對女性內外兼顧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於是滋生不滿,抱怨,甚至是怨恨。
大到危及性命,小到相互埋怨,結局兩敗俱傷。
男性的意識裡,付出高額的結婚成本,等同於買斷女性的後半生。
女性的意識裡,男性付出的結婚成本,是對新建家庭的基礎保障。
本以為是一場合算的買賣,走入圍城才恍然大悟,你買不斷我的後半生,我也給不了你任何保障。
最後妥協的一方成了犧牲者,獲得滿足感的一方成了受益者。
雙方都不妥協,最終只能以離婚收場。
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9年間,在我國民政局進行結婚登記的人數從1241萬對降至947萬對,辦理離婚手續 的人數從268萬對增至415萬對。
值得注意的是,73%的離婚由女性主動提出。
3.
這個結果證實了一個說法:大部分男性對婚姻持滿意態度,女性則普遍對婚姻不滿。
多數男性婚前的成本付出比較大,女性的付出普遍集中於婚後。
問題是,男性婚前付出成本的受益對象並非女性一方,而是男女雙方新建家庭的所有成員。
而婚後出現的絕大部分家庭問題,受累者多為女性。
女性不想妥協的唯一出路就是及時止損,止損的唯一方式就是從婚姻中迅速撤離。
這就是為什么女性對婚姻多有不滿,男性卻紛紛喊冤的主因。
看過一段話:40%左右的離婚率,卻要用幾十萬的彩禮,真的賭不起。
的確,男性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普通家庭壓根承受不起。
過去男性少不更事時,就開始了謀生之路。
如今一個普通家庭的男性,大學畢業已有20出頭,到了適婚的年齡,工作也不過三五年。
三五年能拿得出六位數的彩禮,還能有房有車的,要麼能力超群,要麼家境殷實,要麼啃老。
顯然,大部分男性到了適婚年齡,都難以達到多數人的結婚要求。
男性婚前付出的大額成本,婚後自然要找補回來。
於是家務,育兒,養老,等事物都自然而然落到女性身上。
不但如此,絕大多數女性身上同樣承擔著養家的重任。
當男性發出「賭不起」的吶喊時,女性踏入婚姻又何嘗不是一場豪賭?
男娶不起妻,女嫁不到郎,一番爭論之下,兩者互不相讓。原本互補的關係,如今走到了彼此的對立面。
男人們齊呼:多想回到解放前!
女人們回應:慢走不送!
生活中看似一片祥和,網絡上卻處處充斥著火藥味。
一個殘酷的事實正在告訴我們:中國式傳統婚姻已經沒落了,它和所有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事物一樣,被年輕人狠狠地「拋棄」了。
男女結合,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男尊女卑,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那些能夠打破婚姻的瑣碎,把生活過得好的夫妻,他們要麼是時代的落伍者,要麼是時代的先行者。
一方前行,一方掉隊,婚姻難免走向僵局。
4.
或許未來的離婚人群,不婚人群還會增多,但婚姻依然會是多數人的最終歸宿。
從數據上看,結婚群體還是佔據著主導位置。
如何在現有的大時代背景下,獲得一段對雙方或是家庭均有利的婚姻,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既然婚姻法設定了離婚冷靜期,建議也對大家來一場婚前冷靜期的普及。
關於婚前冷靜期,我暫時想到如下幾點:
(1.深度剖析自我
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才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什麼是自己能夠接受的?什麼是不能觸碰的底線?
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自身所需,了解了自身所需,才能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婚姻。
(2.了解雙方對婚姻的期待值
你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值,決定了你對未來婚姻的期待值。婚姻關係是人的一生中,最緊密最長久的關係。
想要這種關係長久親密的維持,必須充分了解你與對方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值是否吻合。
(3.對婚後利益衝突的權衡
婚姻關係中,幾乎所有矛盾的衝突點都來自利益的受阻。把可能影響婚姻關係的利益衝突點一一羅列分析,然後權衡利弊。
根據雙方所能接受的程度進行修正,避免婚前理不清,婚後一團糟。
(4.對婚姻風險值的評估
婚姻看似美好的背後,處處暗藏風險。想要規避風險,必須提前做好預估,以免婚後踩雷。
對男性不利的風險主要是前期投入過多,後期回報率難以保障。
對女性不利的風險來源於婚後生活難以達到預期狀態,擔心喪偶式育兒,獨自承擔養老問題,品行是否過關,對方忠誠度,有無家暴傾向等。
(5.做好婚前儲備
婚姻不和諧,利益難以保障,根源在於婚前缺乏儲備。
進入婚姻,意味著需要大量用錢的時候真正開始。生育成本,養老成本等,每一處花銷都會追著你跑。
想要婚後生活過得相對順暢,男女雙方最好婚前有所積蓄。
(6.擬定婚前協議
事先說好,事後不亂。口說無憑,協議作證。
以上都權衡清楚之後,有必要來一個婚前協議,它是對雙方利益的保證,也是婚姻和諧的基石。
5.
婚姻不單關乎利益,也關乎情感需求。
衝動是年輕群體朝氣的象徵,也是他們犯錯的主因。
即便有了婚前冷靜期,也難保沒人陷入愛情,無法看清婚姻的本質,最終處於痛苦邊緣苦苦掙扎。
婚前冷靜期,只能盡力規避婚後矛盾,並不表示婚姻過程中完全不發生矛盾。
那麼,怎樣保持婚後生活的和諧呢?
(1.尊重對方
尊重對方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婚姻不是為了改造人,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雙方都應秉持著對彼此尊重的方式去維繫婚姻關係。
(2.邊界感
與原生家庭要保持邊界感,結婚是把雙方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從而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婚後不懂得與原生家庭保持邊界感,是婚姻出現危機的主因之一。
(3.溝通理解
任何關係都需要溝通,沒有溝通的婚姻,談不上理解。
(4.共情
許多夫妻發生矛盾,根源之一在於一方或雙方都不具備共情能力。
雙方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矛盾只能愈演愈烈。
(5.空間感
彼此保留屬於自己的空間感,可以轉移注意力,從而避免對對方情感上的過度依賴。
(6.新鮮感
沒有久處不厭的關係,只有不解風情的男女。
提到婚姻,許多人想到的是接地氣。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夫妻關係,他們的生活一定不只有柴米油鹽。
後記:
我們總是滿懷欣喜地進入婚姻,然後虎視眈眈地面對婚姻,仿佛下一秒就會被不堪吞噬。
結婚,真的要命嗎?或許會,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浩浩人海中,沒有人真心願意獨自綻放,那只是撰寫雞湯文的作者們製造的假象。
傳統婚姻或許沒那麼不堪,但如今的婚姻也未必沒有真情。
無論你單身,離異,還是已婚,願你不後悔遇見,也不後悔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