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婚姻:「年輕人,你為什麼」拋棄「我?」

2020-12-14 指間流連

攜一人,育一雙兒女,共同走過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美好,是無數青年翹首以盼的婚姻生活。

但事實卻是,踏入婚姻的青年越來越少,不婚不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滿婚姻現狀的人比比皆是,離婚人士只增不減。

說到這裡,許多人不禁感嘆:老一輩的婚姻,幾乎都能做到白頭偕老。為何到了我們這一代,卻變得如此奢侈?

答案很簡單:時代變了。

1.

時代的巨變,影響力大到國家,小到個人。

它能催生戰爭,也能迎來和平。能固守陳舊迂腐的老觀念,也能推翻不合時宜的舊思想。

而渺小的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只有兩種命運,成為受益者,或是淪為犧牲品。

老一輩青絲白髮的婚姻裡,同樣有一地雞毛。只是沒有被放大,也沒有被放大的契機。

那時候沒有網際網路,沒有手機,沒有新媒體。很多信息無法做到在第一時間公之於眾。

老一輩的婚姻觀念裡,有許多對女性群體的束縛,無論是時代,還是女性本身,都在默認這種束縛。

過去男性依附於女性的繁殖力,女性依附於男性的勞動力。

如今男性依然依附女性的繁殖力,但他們已經不是大部分女性生存的唯一依靠。

過去的生產力主要依靠男性的體力,如今的發展形勢趨於多樣化,社會需要並鼓勵女性也參與進來。

經濟突飛猛進的趨勢下,問題也隨之而來。

時代的進步,需要女性群體貢獻力量,勢必就要為女性群體畫一張餅,這張餅就是提倡男女平等,維護女性權益。

它讓女性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一方面有利於促進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滋生大部分固守傳統婚戀觀的男性的無奈與不滿。

過去的女性普遍以犧牲自我來維持家庭和諧,她們犧牲自我的主因不是出於品德高尚,而是出於本能的求生欲。

如今的女性在擁有繁殖力的基礎上,多了一項生存技能。當然不甘回到過去的處境。

大到家暴,出軌,小到育兒,養老,家務。這些在過去被奉為女性三從四德的基本品性,如今卻是女性嗤之以鼻的所在。

張桂梅反對全職太太的言論為什麼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方洋洋不孕被虐待致死的事件為什麼迎來全網聲討?男性公眾人物家暴出軌為什麼會引起大眾不滿導致事業下滑?女性成為婚姻受害者為什麼會令公眾憤憤不平?

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主因,都是時代造就的結果。新舊觀念的摩擦,各自利益的衝突,是任何時代都難以逃脫的問題癥結所在。

2.

沒人甘心淪為犧牲品,也難以做到人人受益。

男性群體在感慨過去女性的溫婉賢德時,女性群體也在埋怨家庭事業一起抓的現狀。

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女性提供人口生產力,還需要女性貢獻社會生產力。

同樣,大部分男性不僅需要女性提供繁殖力,還需要女性與其共擔養家重任。

在女性看來,既然要提供人口生產力,那麼養家的責任理應由男性承擔。

假如女性提供了人口生產力,男性卻無法保障家庭的經濟來源,但雙方仍想維持婚姻關係,那就只能讓女性也參與工作。

這樣一來,家庭內務的分工,也同樣需要男性的參與。

事實卻是,多數男性群體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都在默認舊時代賦予女性的生存法則。

女性貢獻了人口生產力,卻難以貢獻社會價值,於是就有了張桂梅反對全職太太遭抨擊的現象。既不能提供人口生產力,又無法分擔經濟壓力,於是就有了方洋洋的悲劇。既有人口生產力,又能貢獻社會價值,還是沒能躲過被家暴出軌的厄運,於是就有了大眾對某某男性公眾人物的討伐。既有人口生產力,又有社會生產力,卻因不服從男性而導致性命不保,於是就有了女性對婚姻敬而遠之的吶喊。

女性不再完全屈從於男性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男性對女性內外兼顧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於是滋生不滿,抱怨,甚至是怨恨。

大到危及性命,小到相互埋怨,結局兩敗俱傷。

男性的意識裡,付出高額的結婚成本,等同於買斷女性的後半生。

女性的意識裡,男性付出的結婚成本,是對新建家庭的基礎保障。

本以為是一場合算的買賣,走入圍城才恍然大悟,你買不斷我的後半生,我也給不了你任何保障。

最後妥協的一方成了犧牲者,獲得滿足感的一方成了受益者。

雙方都不妥協,最終只能以離婚收場。

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9年間,在我國民政局進行結婚登記的人數從1241萬對降至947萬對,辦理離婚手續 的人數從268萬對增至415萬對。

值得注意的是,73%的離婚由女性主動提出。

3.

這個結果證實了一個說法:大部分男性對婚姻持滿意態度,女性則普遍對婚姻不滿。

多數男性婚前的成本付出比較大,女性的付出普遍集中於婚後。

問題是,男性婚前付出成本的受益對象並非女性一方,而是男女雙方新建家庭的所有成員。

而婚後出現的絕大部分家庭問題,受累者多為女性。

女性不想妥協的唯一出路就是及時止損,止損的唯一方式就是從婚姻中迅速撤離。

這就是為什么女性對婚姻多有不滿,男性卻紛紛喊冤的主因。

看過一段話:40%左右的離婚率,卻要用幾十萬的彩禮,真的賭不起。

的確,男性結婚的成本越來越高,普通家庭壓根承受不起。

過去男性少不更事時,就開始了謀生之路。

如今一個普通家庭的男性,大學畢業已有20出頭,到了適婚的年齡,工作也不過三五年。

三五年能拿得出六位數的彩禮,還能有房有車的,要麼能力超群,要麼家境殷實,要麼啃老。

顯然,大部分男性到了適婚年齡,都難以達到多數人的結婚要求。

男性婚前付出的大額成本,婚後自然要找補回來。

於是家務,育兒,養老,等事物都自然而然落到女性身上。

不但如此,絕大多數女性身上同樣承擔著養家的重任。

當男性發出「賭不起」的吶喊時,女性踏入婚姻又何嘗不是一場豪賭?

男娶不起妻,女嫁不到郎,一番爭論之下,兩者互不相讓。原本互補的關係,如今走到了彼此的對立面。

男人們齊呼:多想回到解放前!

女人們回應:慢走不送!

生活中看似一片祥和,網絡上卻處處充斥著火藥味。

一個殘酷的事實正在告訴我們:中國式傳統婚姻已經沒落了,它和所有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事物一樣,被年輕人狠狠地「拋棄」了。

男女結合,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男尊女卑,而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那些能夠打破婚姻的瑣碎,把生活過得好的夫妻,他們要麼是時代的落伍者,要麼是時代的先行者。

一方前行,一方掉隊,婚姻難免走向僵局。

4.

或許未來的離婚人群,不婚人群還會增多,但婚姻依然會是多數人的最終歸宿。

從數據上看,結婚群體還是佔據著主導位置。

如何在現有的大時代背景下,獲得一段對雙方或是家庭均有利的婚姻,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既然婚姻法設定了離婚冷靜期,建議也對大家來一場婚前冷靜期的普及。

關於婚前冷靜期,我暫時想到如下幾點:

(1.深度剖析自我

只有真正了解了自己,才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什麼是自己能夠接受的?什麼是不能觸碰的底線?

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自身所需,了解了自身所需,才能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婚姻。

(2.了解雙方對婚姻的期待值

你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值,決定了你對未來婚姻的期待值。婚姻關係是人的一生中,最緊密最長久的關係。

想要這種關係長久親密的維持,必須充分了解你與對方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值是否吻合。

(3.對婚後利益衝突的權衡

婚姻關係中,幾乎所有矛盾的衝突點都來自利益的受阻。把可能影響婚姻關係的利益衝突點一一羅列分析,然後權衡利弊。

根據雙方所能接受的程度進行修正,避免婚前理不清,婚後一團糟。

(4.對婚姻風險值的評估

婚姻看似美好的背後,處處暗藏風險。想要規避風險,必須提前做好預估,以免婚後踩雷。

對男性不利的風險主要是前期投入過多,後期回報率難以保障。

對女性不利的風險來源於婚後生活難以達到預期狀態,擔心喪偶式育兒,獨自承擔養老問題,品行是否過關,對方忠誠度,有無家暴傾向等。

(5.做好婚前儲備

婚姻不和諧,利益難以保障,根源在於婚前缺乏儲備。

進入婚姻,意味著需要大量用錢的時候真正開始。生育成本,養老成本等,每一處花銷都會追著你跑。

想要婚後生活過得相對順暢,男女雙方最好婚前有所積蓄。

(6.擬定婚前協議

事先說好,事後不亂。口說無憑,協議作證。

以上都權衡清楚之後,有必要來一個婚前協議,它是對雙方利益的保證,也是婚姻和諧的基石。

5.

婚姻不單關乎利益,也關乎情感需求。

衝動是年輕群體朝氣的象徵,也是他們犯錯的主因。

即便有了婚前冷靜期,也難保沒人陷入愛情,無法看清婚姻的本質,最終處於痛苦邊緣苦苦掙扎。

婚前冷靜期,只能盡力規避婚後矛盾,並不表示婚姻過程中完全不發生矛盾。

那麼,怎樣保持婚後生活的和諧呢?

(1.尊重對方

尊重對方及其背後的原生家庭,婚姻不是為了改造人,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問題,雙方都應秉持著對彼此尊重的方式去維繫婚姻關係。

(2.邊界感

與原生家庭要保持邊界感,結婚是把雙方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來,從而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婚後不懂得與原生家庭保持邊界感,是婚姻出現危機的主因之一。

(3.溝通理解

任何關係都需要溝通,沒有溝通的婚姻,談不上理解。

(4.共情

許多夫妻發生矛盾,根源之一在於一方或雙方都不具備共情能力。

雙方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矛盾只能愈演愈烈。

(5.空間感

彼此保留屬於自己的空間感,可以轉移注意力,從而避免對對方情感上的過度依賴。

(6.新鮮感

沒有久處不厭的關係,只有不解風情的男女。

提到婚姻,許多人想到的是接地氣。但幾十年如一日的夫妻關係,他們的生活一定不只有柴米油鹽。

後記:

我們總是滿懷欣喜地進入婚姻,然後虎視眈眈地面對婚姻,仿佛下一秒就會被不堪吞噬。

結婚,真的要命嗎?或許會,但那是小概率事件。

浩浩人海中,沒有人真心願意獨自綻放,那只是撰寫雞湯文的作者們製造的假象。

傳統婚姻或許沒那麼不堪,但如今的婚姻也未必沒有真情。

無論你單身,離異,還是已婚,願你不後悔遇見,也不後悔離開。

相關焦點

  • 被「中國式催婚」逼瘋的年輕人
    別管在外面有多光鮮亮麗,一回到老家,你就是隔壁老李家嫁不出去的女兒。催婚有多普遍,經歷過的90後都明白。《脫口秀大會》中顏怡顏悅在談到催婚時說:「催婚就像是精神腹瀉,我以為它結束了,一站起來它又來了。」「有一些人自己結婚了,就開始催別人結婚,搞得我以為婚姻是什麼傳銷組織,必須要發展下線。」
  • 中國90%的年輕人,正在「自殺式單身」
    1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想結婚?根據《中國民政統計年鑑》、《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結婚率正在變低,離婚率越來越高。「出軌的出軌、套路的套路,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不知道結婚的意義何在?」
  • 珍愛網調研:被中國式催婚下的年輕人
    …….」這似乎成為了當代年輕人難以逃脫的坎,所以也有了每逢佳節被催婚各種創意十足的段子,在催婚這個事上好像不得不承認——同一個世界,同一個老爸老媽。婚姻是人生當中重要的大事之一,裡面包含著無數父母無數家庭最真切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兒女早日能有個歸宿,可這無形中便給當代適齡年輕人增加了壓力。珍愛網發起線下調研,深入了解面對催婚下的年輕人有怎樣的態度和當下中國式催婚的相關情況,數據令人意想不到!
  • 為什麼美國人關心愛情,中國式婚姻材料重要?這是主要原因
    這也導致了,好像每個人都認為愛情在婚姻中不重要,適合最重要。說白了,我們都想找到一個好的條件,把婚姻當成避風港,這很簡單,很容易。中國式婚姻材料最重要也是我國流傳下來的觀點,祖祖輩輩。一般來說,我們的觀點是,男性和女性選擇配偶的方式是:經濟>性格>女性顏值,男性顏值。
  • 中國式婚姻背後扎心的真相:你活成了方丈,我活成了師太
    前段時間,和同事出去聚餐,聊天中談到關於婚姻裡夫妻關係的話題。 本以為嫁給了愛情,最後發現嫁給了生活,兩個人的日子越過越孤獨,在乎少了,敷衍多了,欣賞少了,嫌棄多了,溝通少了,沉默多了…… 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中國式婚姻背後,有著怎樣殘酷的真相?
  • 被「假性親密關係」毀掉的中國式婚姻
    書中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親密。婚姻,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朋友小麗跟丈夫很長一段時間感情都很不順,尤其在婚後。丈夫覺得她太獨立。前些天,她出差回到深圳,已經是凌晨2點。但是她沒有告訴丈夫,而是自己拖著疲憊的身軀打車回家。
  • 淺談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願生孩子
    今天聊一聊我對中國生育率問題的看法,這也是我看到微博關於#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願生孩子#這個話題的討論。 先說城鎮養不起的問題,我們看一下代表中國城市的上海在培養孩子方面要花多少錢,理解一下為什麼上海生育率全國最低?
  • 被科技拋棄的老年人|從一個婚姻案例切入,手機讓人獨孤
    本文有一個邏輯,需要從頭開始講,就從一個婚姻案例切入吧。方才在網上和同事們聊前幾天那個「手機影響婚姻感情」的案例時,我聽到了幾句挺感慨的話:網絡的發展讓人與人更容易靠近,攀比效應逐漸凸顯。本來一段好婚姻,有人看到了「更好」的,就覺得自己當初選錯了人。
  • 《半生緣》:張愛玲告訴你,這就是中國式婚姻的真實情況
    01一說到真相,你想到什麼?蛛絲馬跡啊,不為人知等等。張愛玲作為不出世的才女,二十來歲就看透了這些人世繁華。滿目瘡痍的,連她自己都對愛情失去了該有的熱情。畢竟,我不認為張愛玲嫁給賴雅是明智選擇。否則,婚姻不過如此。02好,回到熟悉的《半生緣》。沈世鈞與顧曼楨的愛情故事,成為了絕響。從十幾年前的分手到十幾年後的重逢,如此恍如隔世。沈世鈞與石翠芝結婚,生兒育女。顧曼楨也與姐夫在一起,即便為了兒子。不管為了什麼,這就是事實。怎麼說,也是有夫妻之實的。至於夫妻之名,誰又在乎這麼多。
  • 為什麼男人背叛愛情卻不背叛婚姻?
    中國式的情人,許多女人是向男人要婚姻的。人說有愛的女性情感是痴迷的,正是這種痴迷,讓她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天真地以為男人求她們做情人是愛她,是對她的依戀。有的女人固執地說,不愛怎麼偏偏找我而不找別人?於是,搞不懂自己在男人眼裡究竟有多少份量的女人做起了美夢,嬌羞羞地向情人要起了婚姻,以為既然能給我愛,婚姻也自然能給。當然了,這類女人多半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喪偶式育兒、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說的是你嗎 ?
    中國女人到底有多難?馬雲曾經說:「中國女性是『超級女人』,瑞典女人要工作,但不用看孩子;日本女人要看孩子,但不用工作。中國的女性往往既是承擔責任的母親,又是創業者,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敬佩。」其實工作和帶孩子都是女人自願的,再多的工作,再煩人的孩子,對女人來說也就是辛苦一點,真正讓女人崩潰和絕望的是來自自己另一半帶來得冷漠、不理解、不陪伴、不走心而致。
  • 夜讀丨中國式婚姻背後扎心的真相:你活成了方丈,我活成了師太
    來   源:北叔有約(ID:beishu2016)前段時間,和同事出去聚餐,聊天中談到關於婚姻裡夫妻關係的話題。
  • 中國式婚姻關係:女人追,男人逃
    點擊↑ 關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作者:木棉1我那麼愛你,你還是要逃最近,又追了一遍由馬伊琍、靳東主演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不盡然,她想要「追」的只不過是一份踏實的感覺、一份長久的愛戀、一段「我怎麼作,你都不會離開我」的婚姻關係。
  •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說的是你嗎?
    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國女人到底有多難?馬雲曾經說:「中國女性是『超級女人』,瑞典女人要工作,但不用看孩子;日本女人要看孩子,但不用工作。中國的女性往往既是承擔責任的母親,又是創業者,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敬佩。」
  • 90後年輕人為什麼不想結婚了?採訪3位90後,我聽到了這些大實話
    這姑娘今年28歲,這些天一直忍受著父母催婚的嘮叨,她爸媽一張口就是:「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你咋到現在都沒對象?」而她呢,也只是一邊聽著母親的埋怨,一邊漫不經心地應付兩聲,她知道爸媽嘮叨累了就會離開,而在這個戀愛自由的年代,只要她不點頭,就算親生父母也拿她沒轍。
  • 這喪偶式的婚姻,我不想要了
    在我35歲生日的這天,我跟我的丈夫提了離婚。我和我的丈夫自由戀愛,大好年華都奉獻給了他。走過異地戀,嘗過創業苦。以為結婚便是幸福的開端了,卻沒想到那只是另一段苦難的開始。和丈夫結婚之時,他正處於創業初期,工作較為繁忙,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是我獨自處理的。
  • 中國式婚姻經營的可怕之處:「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本文是《女性課堂:婚姻心理學》專欄,通過專欄學習,你可以獲得更多的婚姻情感知識,解決婚姻和情感發展中遇到的困擾。通過案例的剖析、婚姻心理學知識的分享,讓我們女人更懂男人的心理和婚姻的真諦。中國式婚姻經營的可怕之處: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01)、「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電視劇中,在生活裡,這句話幾乎隨處可見,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說這句話人的臉上的那種苦口婆心的表情。
  •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談戀愛了
    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裡總會咯噔一下:加油?加什麼油?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鄰居對這位老教師的加油打氣,後來才發現這是大家以老教師為反面教材,勸誡年輕人不要成為那樣「失敗」的人。
  • 為什麼中國年輕人結婚一定得買房?
    在韓國一結婚就有房子的年輕人很少,大多以租房為主,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日本。在國內多數人結婚,都會考慮房子的問題,似乎房產成為了婚姻的保障或者準入證。為什麼在中國年輕人一旦論及結婚,就逃不開買房的問題?房子我們常說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家的載體,也是生活中重要的物質保障。
  •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都不想結婚
    文/錢飛君據民政局發布的一組婚姻數據顯示,結婚率年年連降: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為9.6%,2015年為9.0%,2016年下降為8.3%,2017年再降到7.7%, 2018年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