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腿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體態失衡。多數人的兩腿會有4mm以內的長度差異,對身體的力學沒有太大影響。
如果兩腿的長度差異超過1cm就會引發身體多部位代償,導致各種結構損傷。常見的代償部位包括:脊柱 骶髂關節 髖關節 膝關節和腳踝。
長短腳分成實質上的長短腳和結構上的長短腳,前者是指兩側腿骨實際量的長度不同,後者是指兩腿量的長度相同,但看起來有差異,是因為髖關節的錯位所致。一般人的長短腳都是屬於髖關節的問題,而只有像小兒麻痺這樣的生長障礙西醫對於長短腳的處理大概都是採保守的態度,例如增加鞋墊或是訂做特製鞋,基本上還是尋求復健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我不知道你做復健和脊椎矯正的成效如何?長短腳的差距到底原本有多大?如果有效果,只是短期內不明顯,可能要有點耐心,畢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才會有實質上的差距。
(1)在會員自然放鬆站立時,由於我們的觀察的位置在骨盆上緣,那麼骨盆高的一側是長腿,骨盆低的一側是短腿。
(2)在會員放鬆俯臥或者仰臥時,我們的觀察的位置在腳踝,那麼腳踝低的一側(也就是距離頭部更遠)是長腿,腳踝高的一側(也就是距離頭部更近)是短腿。
脊柱腰椎段會凹向骨盆高側,凸向骨盆低側。同時側彎還會引發對側旋轉,也就是腰椎向凸側旋轉。脊柱側彎代償導致的繼發效應是肌肉的失衡。在這裡我們要重點關注腰大肌和腰方肌。
1)腰大肌:腰椎段側彎可導致凹陷側的腰大肌短縮緊張,而對側拉長。相反的,如果是單側腰大肌痙攣緊張可導致脊柱腰椎向同側凹陷。因此腰大肌的緊張和脊柱腰椎段側彎互為因果。
舉例:如果是右側腰大肌緊張可引發脊柱腰段凹向右側;脊柱腰段凹向右側同樣可導致右側腰大肌短縮,兩者互為因果。
另外髂腰肌的緊張有可能會導致骨盆向對側產生側移,也就是髖關節做了外展。
那麼為什麼髂腰肌緊張還會導致骨盆向對側做側移呢?這就要知道髂腰肌的功能。髂腰肌除了能夠髖關節做前屈和旋外,還能夠使髖關節做外展。
再次強調:在矯正脊柱側彎和骨盆側傾時,髂腰肌是絕對不能忽略的肌肉,一定要評估髂腰肌的肌肉張力。可做經典的託馬斯實驗或改良託馬斯實驗。
2)腰方肌:腰椎段側彎可導致凹陷側的腰方肌短縮緊張,而對側拉長。也就是骨盆抬高一側的腰方肌會短縮。因此腰方肌的松解也會非常關鍵。
骨盆歪斜導致的功能性脊柱側彎可引發胸椎和頸椎的彎曲,最終有可能導致C型或S型的脊柱側彎,並出現高低肩。讓代償變得複雜起來,需要對會員進行個體化評估和治療。
不管是結構性長短腿還是功能性長短腿都會有骨盆代償,在此主要是指骶髂關節。
1)對於功能性長短腿而言,站立時骨盆低的一側(也就是短腿)會出現髖骨的前旋。更多出現在右側。
2)對於功能性長短腿而言,站立時骨盆高的一側(也就是長腿)會出現髖骨的後旋。更多出現在左側。
因此當觸診時有三點需要注意(以右側髖骨旋前左側髖骨旋後為例):
(1)髂前上棘:右側髂前上棘會比左側髂前上棘低
(2)髂後上棘:右側髂後上棘比左側髂後上棘高
(3)骨盆上緣:左側比右側高。
對骶髂關節的功能狀態可以進行精確評估,具體方法參照之前推文。
功能性長短腿中髖關節、膝關節和足的代償(以右側髖骨旋前左側髖骨旋後為例)
髖關節處於內收和內旋位。表現出來就是大轉子部位會明顯突出,假胯相對明顯。因此在右側腹股溝處會看到明顯的衣服紋理。
膝關節髕骨不在朝向正前方,而是朝向內前方;常見有膝關節外翻,也就是X型腿,小腿脛骨內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小腿脛骨相對於大腿的股骨而言是相對外旋的(此處主要通過觀察脛骨粗隆和髕骨的相對位置來判斷)。
影響:Q角增加會導致髕骨的運動軌跡改變,髕股關節受傷;膝關節外側間隙變窄半月板應力增加受傷,脛腓關節功能紊亂。
出現足旋前(足背屈,足外展和足弓塌陷三者同時出現合稱為足旋前),跟骨會有外翻。
影響:足底腱膜應力增加,導致足底腱膜炎,跟腱炎等。
與右側相比,髖關節的內收和內旋較輕。因此在左側腹股溝處衣服紋理較淺。
影響:大腿的內收肌肉群會短縮緊張,同時造成髖關節的外展和外旋肌肉群受到抑制而無力。
與右側相比,膝關節髕骨內旋較輕;膝關節外翻較輕甚至內翻也就是O型腿。
影響:Q角變小,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半月板應力增加受傷。
出現足旋後(足蹠屈,足內收和足內翻足弓變高三者同時出現合稱為足旋後),跟骨會有內翻。
影響:足底腱膜短縮,導致足底腱膜炎,跟腱炎等
我們以功能性長短腿為脈絡講述了脊柱骨盆髖關節膝關節和足的相互影響。
需要明確的這些代償會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因此在治療和矯正體態失衡、功能障礙和疼痛時需要從整體考慮,找到問題的核心。
免責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本文為轉載內容,軟組織診療不對文章內容準確性及其觀點負責。
責編:楊壽武 13866079204(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