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6歲的網友「信小呆」中了支付寶大獎,她激動地說:「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這份支付寶豪華「錦鯉」獎品有各種旅遊和體驗的免單服務:酒店住宿、機票、餐飲券和景點門票,號稱價值將近1個億。可以說是「一夜暴富」!
幾經思量後,「支付寶錦鯉」信小呆辭去在國企的工作。此時的她,承載著無數網友的羨慕,踏上環球免單之旅。然而,她不曾知道,命運所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明了價格。
大半年過去了,信小呆的全球兌獎之旅,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美好。
這份「全球免單大禮包」的兌換截止時間,就在在今年底,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不在規定時間內去消費一切獎品都會作廢。
為此,信小呆馬不停蹄地滿世界飛,但她其實並不喜歡坐飛機。而且滿滿的行程,讓信小呆的睡眠時間減少,有時一天只睡2到3小時,於是出現精神崩潰、情緒不好等不良情緒。她說:「這一年去醫院的次數,比之前加起來還要多。」
之前,信小呆刷爆信用卡的事情上了熱搜,確有其事。當時她和朋友在阿拉斯加乘坐郵輪的時候,因為她們的信用卡額度低,結果在遊輪上信用卡直接透支尬尷到下船費用都付不出來。
經過這番錦鯉之旅後,信小呆也陷入迷茫與焦慮。她表示自己有機會繼續做博主,但是不懂運營之道,光靠接廣告費也不是長久之計,或許以後還是會歸於平凡,找一份工作。
假如是你中獎,你會做何選擇呢?
信小呆一夜暴富後,選擇辭職去旅行,結果深陷信用卡刷爆、身體出現狀況、焦慮迷茫等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這樣的選擇,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可以說,我們的一生就在不停做選擇題,在一些重大的人生抉擇面前,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甚至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不管你做何決策,你都希望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裡,路上讀書給你分享《決斷力》。從一系列影響決策的阻礙因素出發,深入分析選擇的形成過程和決策的心理誤區,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利用書中簡單實用的技巧,不論是個人生活中的大小決定,還是公司組織的群體決策,都能變得更加明智。
1.別讓思維限制自己的選擇
面對選擇,估計很多人的反應都是「二選一」,非此即彼。可是,這樣簡單地把問題二分化,反而會限制我們的思維,忽略其它可能的選項。
青少年就經常陷入這樣的困境,研究發現,他們的決定基本上只有兩類:一是「表決心」,比如「我以後再也不熬夜了!」;二是「是或否」,比如「我在考慮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
這種狹隘的思維就是阻礙決策的第一個因素。大家可能覺得,孩子還不成熟,不會做決定也正常,但很多時候,公司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1983年,桂格公司的CEO威廉姆·史密斯伯格大膽地收購了佳得樂公司,大獲成功。10年之後,他又決定收購另一家飲料公司——斯納普,結果落得個慘敗,公司負債纍纍。其實在計劃收購的過程中,不少業內分析人士都覺得不靠譜,但桂格公司卻沒有一個人反對,反正都開始了,就一條道而走到黑吧!
那麼如何避免思維限制我們的選擇呢?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考慮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就是用相同的時間和錢還能做什麼。舉個例子,假設你想買音響,現在有兩款,1000塊的時尚好看,700塊的經濟實用。怎麼選呢?咱們不妨來計算一下機會成本,如果買便宜的,就能省下300塊,換句話說,這300塊就是買貴音響的機會成本。於是,買哪個音響的問題,就變成了:是想要有額外功能的音響,還是要實用款的音響,再用那300塊買一些最新的唱片呢?這樣一來,就不糾結了吧?
另一種打破狹隘思維的方式叫做「消失選項測試」,什麼意思呢?就是把目前正在考慮的選項全都拿掉,看看還能怎麼辦。書裡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一位大學主任正在發愁要不要炒掉自己的助理,這位助理日常工作需要負責行政和前臺接待,但她並不擅長社交,前臺接待的事情總是做的不到位,辦公室的工作效率很受影響。可是解僱助理並不容易,手續複雜,過程又漫長。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退一步想,假如一定要留下助理,而且她就是做不了前臺工作,怎麼辦?主任想到,可以讓助理專職做行政工作,招一些半工半讀的學生來做接待,問題就解決啦!
所以說,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選項就會立馬多起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能增加選擇空間呢?
2.借鑑別人的經驗解決問題
在頭一次遇到某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為沒經驗而一籌莫展。不過轉念一想,自己沒經歷過,不一定別人沒經歷過啊!你覺得麻煩的問題說不定別人早就解決了。
也就是說,在陷入選擇困境的時候,不妨先看看別人是怎麼解決的。比如,做生意出了問題,可以借鑑一下競爭對手的處理方式。你看,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就是這麼做的。1954年,他坐了12個小時大巴,去觀摩一家名為本·富蘭克林的雜貨店的創新結帳方式,其實人家就是讓顧客們都到店門口付款。這種方式大家現在習以為常,超市裡全是集中到收銀臺付款,但當時的主流方式是讓顧客在哪裡買的商品就在哪裡結帳。
很明顯,集中結帳的效率更高,沃爾頓馬上把它用到了自己的商店裡。在沃爾頓的職業生涯中,他總能敏銳地關注到同行的好點子,他甚至承認,自己所做出的改變全都在是效仿他人!
除了借鑑別人的解決辦法,我們還可以通過類比來拓展思維,把問題中最關鍵的特徵提取出來,上升為一個真正新穎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鯊魚皮泳衣?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上,高達83%的遊泳獎牌獲得者穿的都是這款泳衣。當初在設計泳衣的時候,設計師重新定義了問題,把「讓遊泳者遊得更快的泳衣」變成了「能在水中快速運動的東西」,比如鯊魚和魚雷。
就這樣,鯊魚皮的粗糙紋理和魚雷的流線外形成了泳衣的靈感來源,設計師把兩者的特點結合起來,做出了既粗糙又緊實的特殊布料,運動員在水裡的阻力大大減小了。後來,泳衣的改良版讓運動員的成績越來越好,以至於國際泳聯最終不得不在2010年禁用了鯊魚皮。
所以你看,在撓破頭都想不出解決方案的時候,可以通過參考別人的經驗,或者重新定義問題來拓展思路。不過,好的選擇很多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發現,這就得靠我們多搜集信息,多做點功課才能找到。
3.用自我否定避免決策偏見
不管是挑衣服還是找對象,我們都會自然而然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個,然而,我們喜歡的往往不是最佳選擇。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的心理自帶一個bug——證實傾向,也就是說,我們只會關注那些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的防範意識和邏輯思維基本降為零,哪怕周圍人有9個人都覺得你男友並不帥,但只要有一個人誇他氣質好,你是不是心裡一下就很興奮?這是我們普遍的心理趨勢。可是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很簡單,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首先,參考相反意見,了解自己直覺的對立面。如果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先別急著拍桌子,可以退一步想想,在腦海裡搜索下,是不是有什麼理由,會讓你覺得對方的反對意見其實是更好的選擇?這樣一來,就能檢驗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有偏差。比如,在很多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中,法官和陪審團都必須參考原告和被告兩方的對立觀點,才能做出最終決定。
另外,我們還可以問一些反面問題來收集反面的信息。有人做了一項實驗,找人扮演售貨員,告訴他們一種音樂播放器好看又受歡迎,但就是偶爾會死機,強制重啟後所有音樂都會丟失。研究人員想知道,怎麼能讓售貨員說出產品死機的問題,結果發現,如果問他們「這款播放器怎麼樣啊?」,只有8%的售貨員提到「死機」;如果問「這東西沒毛病吧?」,有61%的人會說「死機」;而如果問「它有什麼毛病?」就有89%的售貨員說出了實情。
最後,有一個更極端的辦法,通過故意犯錯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如今不是好多「大齡青年」發愁找對象嗎?不妨嘗試一下這種做法:跟某位你曾經拒絕過的人試著約會看看,說不定你會發現,哦,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好像不大準確。還別說,真有人這麼做過,還最終收穫了一份真正的愛情。
人的選擇永遠不會完美,但通過上面所有這些技巧,我們的決定會變得更明智、更大膽。如果能在對的時刻做出對的選擇,一切將會大不相同。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