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杭圖看了一部話劇,叫《暗戀桃花源》。老實說,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現場看話劇,興奮震撼是難免的,但是看到一半潸然淚下,悲喜交加真的不是我多愁善感呀,而是劇情實在太煽情,縱是淚點高的人,也難免動容!
一個舞臺,兩個劇團,三個故事,四個世界,五味雜陳
《暗戀桃花源》講述的發生在同一個劇場裡兩個不搭調的愛情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都與劇場籤定了當晚彩排的合約,演出將近,雙方爭執不下又都不肯相讓,最終,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齣戲劇結構獨特、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
《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西南聯大學生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1948年以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近40年後才得以相見,其時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亦似風中殘燭。
《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無法生育,其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傷心無奈,溯河而上,誤入桃花源,度過了一段純真爛漫近乎夢幻的時光。等他回武陵後,卻目睹原本如膠似漆,男歡女愛的舊妻春花與情人袁老闆已經成家生子,然生活窘迫,並不美滿。
現代的《暗戀》和古裝的《桃花源》;正劇的《暗戀》和無釐頭的《桃花源》;慢節奏的《暗戀》和快節奏的《桃花源》;一男兩女有緣無分的《暗戀》和兩男一女婚姻不幸的《桃花源》……
雖然是對比強烈的兩個故事,卻又殊途同歸地指向一個主題——追尋,和得不到的遺憾。
劇中的他們:每個人都在追尋和遺憾
江濱柳,理想主義青年。在上海時遺憾自己回不去東北,到了臺北又遺憾回不去上海,哪怕跨越了半個世紀,橫跨了整個臺灣海峽,還在遺憾這輩子不能和雲之凡相守,近乎死不瞑目的執念讓他臨死前還在登報尋找近在咫尺的佳人。他在苦苦追尋,卻又只能苦苦遺憾。
雲之凡,她在戰亂中苦苦等待,可終於「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抱著遺憾嫁給了先生,生下兒子,也做起幸福的外婆。見報後,他的兒子,送她來見半世紀前的舊情人。劇中對她的心理描寫並不是太多,但我想每一個觀眾都為她寫了一個劇本。
江太太,臺灣屏東人,相親嫁給人很好又大方的江濱柳,傾其一生的付出,只為追尋那個人的一顆心,卻始終走不進他心裡。
導演,遺憾自己沒辦法寫出生離死別的大時代,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無法還原白色山茶花一樣的雲之凡。
如果說《暗戀》是一部從頭到尾寫滿遺憾的悲劇,那《桃花源》則是披著搞笑面具的更大的悲劇。
老陶,深深愛著春花,愛到可以為她去死,愛到哪怕在桃花源成了仙,也要回去把春花帶來。
袁老闆,有理想,有闖勁,「想要什麼,就闖進去,把她搶過來」,最後卻禁錮在生活中,成為了又一個老陶。
春花,只想要個生活條件良好的家,卻遇到了無法滿足她的老陶也無法安慰她的袁老闆。
還有一直在找劉子驥的那個瘋女人。剛開始我只是覺得名字耳熟,後面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桃花源記》中的去尋找桃花源,未果,尋病終的那個南陽劉子驥麼?他追尋去了,卻不知有這樣一個女人,也因此在追尋著他。
大時代背景下的小故事
老實說,我有點孤陋寡聞,一度以為,這部劇就是杭圖表演的那話劇社自編自導自演的。因為覺得其中的背景音樂甚是好聽,回來一搜才發現,網上居然有視頻,於是又刷了一遍劇情,繼而突發奇想繼續搜了搜,才知道這部劇竟然如此有歷史。
板橋文夫,梅津和時 - 暗戀主題音樂
01:18來自小知的旅行
《暗戀桃花源》(Secret Love In Peach Blossom Land)於1986年3月3日,在臺北的納海路藝術館首次公演,便引起島內轟動。該劇編導賴聲川也因此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
賴聲川說:
「《暗戀桃花源》的成功,在於它滿足了臺灣人民潛意識的某種願望:臺灣實在太亂了,這齣戲便是在混亂與幹擾當中,鑽出一個秩序來。讓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調了。」
那1986年的臺灣,怎麼就亂了呢?
1986年在臺灣是什麼樣子,很多人怕是都不清楚,今天我給大家普及一下。國民黨當局1949年從大陸逃到臺灣後,宣布在臺灣地區實施「戒嚴」,從此限制了人民生活的自由和民主權利,並得以藉此鎮壓民眾的反抗。此後的37年,臺灣一直處於軍事管制之中。直到1986年,蔣經國表示將提議解除已在臺灣實施三十七年的「戒嚴令」。於是那一年,這個小島的文化開始走向自由。但是,突然而來的自由帶來的是精神的迷茫、空虛、憤怒,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臺灣。
戲中的他們,是現實的我們
自1986年首發至今,已時隔多年,《暗戀桃花源》的演員也換了又換:由最開始時的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金士會、管管、李立群、顧寶明、劉靜敏等;到後面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再到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
在臺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戀桃花源》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袁泉、黃磊、謝娜、何炅、喻恩泰等明星演員則領銜主演了內地版的《暗戀桃花源》。
問世三十餘年,《暗戀桃花源》已經巡演了大大小小几百場。
《暗戀桃花源》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是因為,戲中的他們,是現實的我們。
雲之凡和江濱柳,多麼詩意的名字。他們的愛情也如他們的名字充滿古典浪漫氣息,相思綿綿,忠貞不渝。但倘若他們當初在起了,江濱柳會不會成為老陶,雲之凡是不是春花?
和相愛的人未能在一起會怎樣?和相愛的人在一起了又怎樣?如果《暗戀》是童話,是文學,是一種愛而不得的悵惘,那麼《桃花源》就是現實,是柴米油鹽,是一地雞毛,是凡庸人生的真實無奈。我們在看劇的時候,是不是也看見了部分的自己呢?
換個角度,江濱柳臨終前見到了心心念念的雲之凡;雲之凡繼續自己的美滿家庭,江媽媽被陷於崩潰的江濱柳召回,擁抱,不也是很幸福的一刻嗎?老陶、春花、袁老闆經歷了這般的年月和追求幸福的過程,回味起來不如什麼都不做,不也讓人唏噓嗎?
但是,如此充滿戲劇性、百轉千回的人生,不正是我們真實的人生麼?
追尋和遺憾不可避免,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
曾經,我為江濱柳的痴情心慟,仔細回味才發現,他也很自私,他用圍巾給自己做了一個圍城,卻忘了城外默默付出的人。假如我是江媽媽,我想,我是鐵定不願這樣過一生的,因為我,容不下那個人心裡裝著別人,卻和我生活在一起。
另起一段,是對彼此都該有的尊重。
以前的普法劇裡有這樣一首歌,歌詞寫得尤其好:
你的那個誰 我的誰 靠著誰如今天涯海角成了誰的誰一睜眼 一眨眼 轉身過了多少年一段緣 殘的緣 纏繞無邊的思念睜眼 眨眼 過了多少年一段緣 殘的緣 纏繞無邊的思念青春的顏色 那是真情的顏色風吹雨打仍舊燦爛著離散總是太多 真心總被無情錯過別問為什麼 只是歲月太蹉跎難為愛情總是太苦澀眼淚中去訴說 沉默中去體會失落
正因為追尋和遺憾都不可避免,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不代表不追尋,只是希望你不要沉溺在過往裡。希望你對過往的一切情深意重,但從不回頭。希望你特別美麗,特別平靜,特別兇狠,也特別溫柔。希望你上半生不害怕,下半生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