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中國臺灣電影貢獻了林青霞、胡因夢等。
1980年代,中國香港電影奉獻了張曼玉、王祖賢、關之琳、李嘉欣、陳法蓉等。
同樣在內陸,那一時期的影視作品中也有不少翹楚者,如龔雪、張瑜、陳衝與之比肩。
以上這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佳人。
有一段時間,螢屏上充斥著這種經典翻拍,網絡上熱傳著各種回罵。
不由感嘆,是不是基本形成一種泛娛樂現象:經典作品越翻拍,越挨罵。
究竟是現在的觀眾更加聰明了,對劇情的考察更苛刻了,還是電影電視作品的編劇的腦子都弱化了呢?
這之間的取捨,恐怕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總結了一下,大部份的詬病都來自於觀眾對翻拍作品中人物覺得的不接受。
演員功底越來越弱、演員臉蛋越來越假、演員負面新聞鋪天蓋地,這都影響著觀眾對經典作品無比純真的熱愛。
找了個時間,觀摩87版的王祖賢張國榮飾演的《倩女幽魂》。
這是一部由擅長製造恐怖懸疑節奏的徐克監製,和、程小東導演的靈異電影經典作。片中講述的是中國版的「人鬼情未了」:
書生寧採臣途徑蘭若寺躲雨,遭遇道士燕赤霞。
夜半,被少女聶小倩美妙琴音吸引,兩人自此交往甚密。不料小倩乃樹精姥姥所操縱的女鬼,正在尋找壯男吸取陽精。燕赤霞義助寧採臣對付姥姥,並促成他們這對人鬼戀人。
故事情節經典,通俗,悽美。
正因為它伴隨中中華神話幾千年的普遍化和通俗化,所以針對被這種文化浸染的受眾也非常之廣。影片上映後,在當時紅極一時,榮獲第24屆金馬獎。
還掀起了在一些列的鬼怪片的跟拍風潮,據說這部電影還曾經入選為國外多家電影學院的教科書中對中國電影特效的範例講解。
看經典,也是看佳人。
有後世如此評價兩位主角:風華絕代張國榮、傾國傾城王祖賢。
螢屏中,美男子的形象是寥寥可數,倒是像王祖賢這樣的時代佳人,真是一道完美風景。據說當時王祖賢找到徐克的妻子要求試鏡,她的高個子和陽光形象曾一度錯失這個角色的機會,所幸的是鏡頭幫了王祖賢,一組定妝照讓導演驚呼:這就是聶小倩!
片中飄逸、悽美、一心追尋愛情的小倩讓人忍不住細數華語電影圈裡最為經典的佳人角色:
《神鵰俠侶》中的李若彤;
《笑傲江湖》中的林青霞;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趙雅芝;
《神鵰英雄傳》的翁美玲等等......
這些佳人,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漸漸淡出螢屏。
令人疑惑的是,本該像雨後春筍一樣更替的美人們,都到哪裡去了?打開電視,遙控器走一個圈,都還只是那幾張臉。那幾張充斥了厚重脂粉,部分面癱,不親民的臉。這大約是中國電影此時的窘狀之一:提不出有說服力的美女。
尤記得當時張栢芝復出敢於標出千萬身價,大概她是當下唯一一位在容貌上具有強大說服力的女星,正因為她不可複製,她是稀缺資源,才敢這麼強硬。
都說:「亂世出佳人」。
華語電影圈僅靠著之前的幾位支撐著餘韻,後續之輩寥寥可數。
究竟是佳人的基因亂碼了,還是時代變了?或許應該是後者: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人。似乎這個句話能說明佳人們都去了何方。亂,它可以是通常意義上的亂,是兵荒馬亂,心亂如麻的亂。亂,也可以是生機勃勃的亂,草長鶯飛的亂。
它寓意的是一個萌芽的出生狀態和溫度環境。
無論哪一種亂,對世間或者是生靈塗炭的充滿傷害的,但是對才子佳人卻是一種滋養和培育。亂世能出英雄,更出佳人。可以說,佳人的氣韻是時代鑄造的,她們的眉眼靈動是時代的痕跡。
那個時代,美貌也可以成就一段傳奇:
平凡家庭的少女,擁有天然的美貌和才智,就可以改變人生的軌道,從此平步青雲。
在現當代,社會的分層已經嚴死緊密,就連你高中狀元的神話也可以打回原形回鄉賣豬肉,通往上層階級的不再是你個人的客觀分數可以決定,它充斥著各種堵塞在你前面通往上層的錢、權、關係。
當社會的分層愈加牢固,不可打破時,做狀元不再平步青雲改變命運時,當PS成為最好的彩妝品牌時,一技在身比不上各種乾爹時,就失去了向上流動的可能。明星夢徹底打碎,無節操的娛樂圈內不再是人人嚮往的星光大道。
就好像近幾年的各種選美小姐的競選,都紛紛走上了一條天雷滾滾的不歸路。那些被選為冠亞季軍的年輕姑娘們,與其說當真是被黑幕成就的,倒不如說,是人們願意相信,背景與黑幕,才是這個時代的王道。
佳人僅僅是佳人麼?
或許,佳人是一個時代的天線,就猶如長裙象徵著經濟的衰退一樣,是時代元氣的呈示。佳人不再,感念佳人,何時再見華語電影的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