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腰骶神經中心楊敏 鄭學勝 沈霖
臨床症狀、體徵結合電生理檢查是目前臨床醫師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普遍方法。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查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在日常的門診初診中,體格檢查(體徵)對於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初步診斷極為重要。
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體格檢查主要包括正中神經支配區的感覺檢查和運動檢查:感覺異常、痛覺麻木、大魚際萎縮、拇指外展無力、Tinel 徵(神經叩擊試驗)陽性、Phalen 徵(屈腕試驗)陽性等。Phalen 認為,體格檢查發現以下三項中的一項即應考慮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正中神經支配區的感覺異常、Tinel 徵(神經叩擊試驗)陽性、Phalen 徵(屈腕試驗)陽性。
感覺檢查
研究發現,正中神經支配區域的痛覺減退與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診斷明顯相關,而夜間感覺、兩點辨別覺、振動覺等的異常並無太大意義。這可能是因為痛覺減退為正中神經損傷之後的特異性體徵。其中,Tinel 徵(神經叩擊試驗)、Phalen 徵(屈腕試驗),在實際的診療中最為常用。
Tinel 徵,神經叩擊試驗:輕柔地叩擊腕橫韌帶,如果出現正中神經支配區的麻刺感則為陽性。值得注意的是叩擊力度必須適當,過度用力或積極叩擊會出現假陽性反應。
Phalen 徵,即屈腕試驗:讓患者將肘部置於檢查臺上,前臂與地面保持垂直,任由重力作用自然垂腕。如果在 60s 內出現手部感覺異常是為陽性。其原理為屈腕時腕橫韌帶與屈肌腱之間的壓力會增高,誘發正中神經分布區感覺異常。
運動檢查
拇指力量(拇指外展):研究發現,當檢查拇指力量時,應該更加關注拇指外展力量的減弱,而不是屈曲或對掌。拇指外展力量減弱為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一個重要依據,相反,拇指外展力量正常的患者基本可排除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
拇指外展力量測試。讓患者抬起拇指垂直於手掌,檢查者在拇指末節指骨施加向下的力量,以檢查只受正中神經支配的拇短展肌的力量。
大魚際肌萎縮:從側面觀察大魚際肌是否凹陷,可與正常側對照後判斷。大魚際萎縮常出現在病程較長的患者中。
其他:Katz 手症狀圖
Katz 手症狀圖是患者自己描述手部和胳膊的掌側和背側各種症狀出現的特定位置的圖,包括疼痛、麻木、刺痛和感覺減退等。畫出的圖被分為經典、可能、不可能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 三個等級。研究表明,神經電生理診斷為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患者 Katz 手症狀圖結果大多為「經典」或「可能」,而結果為「不可能」的患者基本可排除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由於該項檢查繪製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臨床上較少應用。
Katz 手症狀圖。A. 經典圖案:症狀累及拇、示、中三指中至少兩指;允許環指、小指出現症狀、手腕疼痛及手腕周圍放射痛,但是不允許手掌或手背出現症狀。B. 可能圖案:與經典圖案類似,但是允許手掌出現症狀,除非僅累及尺神經支配區域;症狀僅累及拇、示、中三指之一。C. 不可能圖案:拇、示、中三指均無症狀。(JAMA June 21,2000-vol 283,No 23)
小結:
臨床上症狀結合查體,只能對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進行初步預判,最後的診斷還是需要神經電生理檢查以明確。神經電生理檢查目前被認為是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金標準。近來高頻超聲和核磁共振,已常規應用於診斷和鑑別診斷,從影像學角度更加直觀的進行判斷,並能一定程度反映出神經損傷的病理狀態,為分級評估提供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