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見11種神經卡壓症候群,看看你會診治幾種!

2021-02-07 針灸平臺交流

1.病


正中神經走行至肘窩處,可受到附近結構的壓迫而出現旋前圓肌症候群。壓迫因素主要有:肱二頭肌腱膜擴展部;旋前圓肌異常纖維帶;指淺屈肌的弓狀緣。


2.臨床症狀


肘窩附近疼痛,活動後加重。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減退,肌力廣泛減弱,包括手外在肌及手內在肌。肘關節伸直時抗阻力旋前可加重症狀。


3.治療


解除壓迫因素,如切斷旋前圓肌淺頭或異常纖維帶及指淺屈肌弓等。手術效果好。


(二)肘管症候群


又稱遲發性尺神經炎,較為常見。


1.病因


尺神經脫位:因為尺神經溝淺,約半數病人在屈肘時尺神經滑出尺神經溝而位於皮下,工作、學習等伏案時,人們多習慣將肘部平放在桌面,致使尺神經處於慢性受壓狀態。

肘外翻:任何原因引起的肘外翻畸形,使尺神經張力增大,於肘關節活動過程中受到牽拉和摩擦,神經鞘逐漸增厚而導致神經受到卡壓。12月24日廣東新型膏藥、液體膏藥、三伏貼、乳膏劑及美容塗膜劑製作培訓班←點擊查看 


其他:陳舊性骨折造成血腫機化、骨塊移位、增生、囊腫、腫瘤等均可造成尺神經受壓。


2.臨床症狀


小手指及環指的一半麻木或疼痛,叩擊尺神經有放射感,於尺神經溝內可觸及變硬、滑動的尺神經,屈肘時症狀加重。


嚴重者手內在肌萎縮、癱瘓,甚至出現爪狀手畸形。小指及環指屈曲無力,夾紙試驗陽性。

右手爪型手、骨間肌萎縮


3.治療


無尺神經脫位,症狀輕微者,只需改變習慣,避免肘部尺側受壓即可緩解。


如有肘外翻畸形、尺神經損害症狀明顯者,應行手術治療。松解神經周圍粘連,切開增厚的神經外膜行神經松解,然後將尺神經移位於肘前。

1月12日廣州羅氏正骨治療頸胸腰肩周關節四肢精講班←點擊查看 


(三)橈管症候群


1.病因


本病又稱橈弓症候群、旋後肌症候群、骨間背側神經卡壓痛。是橈神經深支在橈管內被旋後肌淺層腱弓或橈側腕短伸肌起腱弓卡壓所致。


2.臨床症狀


起病緩慢,可逐漸發生伸掌指關節、伸拇、外展拇指無力,伸腕偏向橈側,原因是尺側伸腕肌受累,橈側腕伸肌完整。無感覺異常,無疼痛。


本病中指試驗陽性,檢查時令肘、腕、指間關節伸直,抗阻力伸直掌指關節誘發橈側腕短伸肌起點內側緣疼痛為陽性。網球肘疼痛出現於內上髁上下。


手術需探查骨間背側神經常見的卡壓點,包括橈骨頭前方、橈側腕短伸肌弓和旋後肌的FROHSE弓。


3.治療


非手術治療,如制動休息、理療、藥物治療、局部封閉等。保守治療2月無效、EMG顯示神經無再生跡象者,可行手術治療,比如切斷外側肌間隔腱性纖維,手術顯微鏡下松解神經等。1月22日廣州-中醫診療局部雕塑美容減肥、無痕線雕提升術精品班←點擊查看 

又稱遲發性正中神經麻痺,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受壓引起。腕管位於掌根部,底部和兩側由腕骨構成,腕橫韌帶橫跨其上,形成一骨-纖維通道。



1.病因


手和腕長期過度使用引起慢性損傷,腕橫韌帶及內容肌腱均可發生慢性損傷性炎症,使管腔狹窄是最常見的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損傷、橈骨遠端骨折、月骨脫位,可引起正中神經急性或繼發受壓,某些全身疾病可通過腕管內容物增大,引起自發性正中神經損害:

a.外源性壓迫

b.管腔本身變小

c.管腔內容物增多,體積增大


2.臨床症狀


a.好發年齡為30~60歲,女性為男性的5倍,一般為單側發病,也可雙側 。如為男性,則表明有職業病史。

         

本病的雙側發病率高達30%。其中絕經期婦女佔雙側發病者的90%。


b.病人首先感到橈側三個半指端麻木或疼痛,持物無力,以中指為甚。夜間或清晨症狀加重,適當抖動手腕症狀可減輕。


 c.體檢:拇、食、中指感覺遲鈍或過敏。大魚際肌萎縮,拇對掌無力。

體檢:Tinel徵陽性1月12日廣州羅氏正骨治療頸胸腰肩周關節四肢精講班←點擊查看

體檢:屈腕試驗陽性


d.電生理檢查

圖 SEPs(左側正中神經刺激,N20在C3、P3明顯,C3′、C4′分別為C3、C4後2 cm) 


e.MRI檢查


3.治療


a.保守治療:

常採用封閉治療和夾板固定的方法。


b.手術治療:

包括經內窺鏡腕管松解減壓。


 [適應證]

①手麻痛,夜間麻醒,影響工作、生活。

②橈側3個半手指針刺痛覺減退,或有手指感覺完全喪失者。

③大魚際肌有萎縮,拇對掌肌力減弱或不能者。

④ 電生理提示正中神經腕部卡壓者。

⑤保守治療無效,堅決要求手術者。


(五)腕部尺管症候群


腕部尺管症候群,又稱Guyon 管神經卡壓。

  

Guyon管的解剖:位於小魚際區的近端、豌豆骨和鉤骨鉤之間,上方為腕掌側韌帶,尺側為豌豆骨內側,橈側為鉤狀骨,深層為鉤-豆骨關節面。


內有尺動脈、尺神經通過,動脈在橈側,神經在尺側,尺神經分在此為深、淺兩支。


1.病因


常見原因分為四大類:腫塊,特別是腱鞘囊腫(28.9%);創傷,包括急性和慢性;解剖變異;血管疾病等。


2.臨床症狀


體徵:

手尺側一個半手指感覺改變

手掌背側感覺正常

手內在肌肌萎

肌力減退

爪形手

3.治療


骨間前神經受壓症候群並不少見,往往對其認識不足,常被誤診。


1.病因


是正中神經的骨間前神經支被指淺屈肌上緣的腱弓或纖維帶卡壓所致,多為間接因素造成,如旋前圓肌纖維帶形成壓迫、指淺屈肌腱弓的增厚及壓迫、尺橈骨骨折後的移位、血腫及骨痂壓迫等。


骨間前神經為純運動支,無感覺神經纖維。


2.臨床症狀


前臂掌側疼痛,拇、示指、中指屈曲對捏無力,突然或逐漸發生症狀。手感覺正常,無手的內在肌癱瘓。


前臂近掌側鈍痛,食指指深屈肌、拇長屈肌和旋前方肌肌力減弱或癱瘓,拇指與食指對捏時指間關節過伸,呈捏握徵陽性,手部感覺及手內肌肌力基本正常。


3.治療


手術治療,探查骨間神經,解除各種壓迫因素,為神經減壓。


[適應證]

拇、示指末節屈曲無力或不能。

電生理前骨間神經卡壓。

保守治療無效,患肢患者堅決要求手術者。

1.病因


梨狀肌綜合症是指由於梨狀肌損傷而壓迫坐骨神經所引起的一側臀腿疼痛為主的病症。


梨狀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從骶椎前面開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將其分成梨狀肌上孔與下孔,止於股骨大轉子。梨狀肌主要是協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動作。坐骨神經走行恰好經梨狀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


病因主要是梨狀肌的急性或慢性損傷。 

1月8日北京鼻炎學習班 | 李新吾鼻炎蝶顎神經節針刺術←點擊查看


梨狀肌損傷是導致梨狀肌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梨狀肌損傷後,局部充血水腫或痙攣,反覆損傷導致梨狀肌肥厚,可直接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梨狀肌症候群。


其次,梨狀肌與坐骨神經的解剖關係發生變異,也可導致坐骨神經受壓迫或刺激而產生梨狀肌症候群。 


此外,由於部分婦科疾患如盆腔卵巢或附件炎症,以及骶髂關節發生炎症時,也有可能波及梨狀肌,影響通過梨狀肌下孔的坐骨神經而發生相應的症狀。 


2.臨床症狀


疼痛是梨狀肌症候群的主要表現。疼痛以臀部為主,並可向下肢放射,嚴重時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劇烈,需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行走。


患者可感覺疼痛位置較深,放散時主要向同側下肢的後面或後外側,有的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等。


疼痛嚴重的可訴說臀部呈現「刀割樣」或「灼燒樣」的疼痛,雙腿屈曲困難,雙膝跪臥,夜間睡眠困難。大小便、咳嗽、打噴嚏等因為能增加腹壓而使患側肢體的竄痛感加重。


檢查可發現梨狀肌部位深壓痛,抗阻力患髖外展外旋可誘發疼痛,並感到活動無力。被動屈髖內收內旋時疼痛加重。


梨狀肌緊張試驗 :患者仰臥位於檢查床上,將患肢伸直,做內收內旋動作,如坐骨神經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隨即緩解,即為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

3.治療


梨狀肌症候群的治療可分成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療法治療梨狀肌症候群包括:手法、局部封閉、肌注、理療、中草藥、針灸等。局部封閉對緩解疼痛有一定作用。


已形成較重瘢痕粘連或有骨痂壓迫、神經行徑變異則需手術治療。手術效果與病程長短關係很大。



(八)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症候群


1.病因


股外側皮神經通過髂前上棘處,在髂前上棘與腹股溝韌帶外端的兩層之間形成的骨-纖維管內受到卡壓引起本病。


2.臨床症狀


表現為股外側皮神經支配區灼痛、麻木、過敏,觸、痛、溫度覺可有減弱,髂前上棘前內側可有壓痛、放射痛,髖過伸可使疼痛加重,無運動障礙。


有局部壓痛、Tinels徵陽性,囑患者髖後伸時,疼痛症狀加重,行骨盆擠壓試驗及神經動力學試驗有助於診斷,尤其是高解析度的彩超,可明確診斷。


3.治療


一般治療:改變誘發因素及不良習慣,不繫緊腰帶,不穿緊身褲子,避免久站久坐,減輕體重等。


保守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主要是應用神經營養藥和局部保暖,常見的有中藥、針灸、推拿、拔火罐、封閉治療等。


如保守及微創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是反覆難治性的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症候群患者,可行股外側皮神經減壓術。


1.病因


腓總神經在腓骨頸的骨-筋膜管內被卡壓引起本病。損傷和體外壓迫為常見病因。


2.臨床症狀


足與小腿外側痛、麻木、運動障礙。踝背伸、伸趾無力,外翻力弱或消失。小腿外側及足外側可有感覺障礙,腓骨頸處可有壓痛和Tinel徵。


3.治療


可先行保守治療,消除病因,觀察恢復情況。若無明顯恢復,或因包塊壓迫引起,應行松解解壓手術。


(十)踝管症候群


踝管症候群又稱蹠管症候群(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亦稱為跗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由Keck於1962年首先報導。


踝管:屈肌支持帶與跟骨內側面和內踝之間構成踝管。

     

屈肌支持帶:踝後區的深筋膜在內踝和跟結節內側面之間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


屈肌支持帶又稱分裂韌帶,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它與內踝、跟骨內側面之間共同構成踝管。

           

支持帶向深部發出纖維隔,將踝管分隔成4個骨性纖維性管。其內容納的結構由前向後依次為:

(1)脛骨後肌腱;

(2)趾長屈肌腱;

(3)脛內動、靜脈及脛神經;

(4)踇長屈肌腱。


脛神經:伴脛後血管行於小腿後群淺、深肌間,並發出分支支配這些肌。在屈肌支持帶深方分足底內外側神經。

脛神經在屈肌支持帶深面走形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再往足底前走形為趾足底總神經,在往趾部走形為趾足底固有神經。


高位的踝管症候群:脛神經及其分支在下肢的幾個部位受到擠壓。腓腸肌在小腿後內側緣的擠壓。

    

踝管症候群:在內踝後方踝管內的擠壓。

    

遠踝管症候群:脛後神經分支在踝管以遠部位的擠壓。


「慢跑者足」:足底內側神經和屈趾長肌腱通過屈肌支持帶被卡壓於Henry結節。

1.病因


但在臨床中,約有21%~36%的患者為原發性,不能明確原因。


2.臨床症狀


患者起病緩慢,多發於一側。在早期,表現為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緊縮、腫脹不適或麻木感,疼痛有時向小腿放射,有時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後加重,有夜間痛醒病史,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


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常逐步加重,進一步可出現脛神經在足部的支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足跟部的皮膚感覺可以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蹠內側神經在蹠骨以上從脛神經分出或是由於卡壓的部位在蹠管下方。晚期可出現足趾皮膚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徵象,甚至有足內在肌萎縮表現。


檢查時兩點間距離辨別力消失是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內踝後下方的Tinel徵常為陽性;將足外翻外旋時可誘發疼痛。


查體可見內踝後方可有腫脹,壓痛。局部Tinel徵陽性。部分病人為緩解疼痛,減少脛後神經牽拉,足呈內翻位。行走時,負重期縮短,呈痛性跛行步態。部分病人可發現足底痛覺減退,個別病人可見肌肉萎縮。


3.治療

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保守治療:

非甾體消炎止痛藥;

踝管內的激素注射;

理療;

使用支具控制踝部畸形;

針灸推拿等。


手術治療:

對保守治療無效、神經卡壓症狀明顯者,可做踝管切開減壓術,手術除松解屈肌支持帶外,還需松解足底內、外側神經,松解至其進入神經孔處並將神經入口的纖維切開。


(十一)趾底總神經卡壓症候群


本病又稱 MORTONS病、MORT0N蹠痛徵,可能為趾底神經在相鄰兩個蹠骨頭、蹠間深韌帶與蹠腱膜之間受到卡壓所致。


1.病因


常為長久站立,步行累積形成的慢性損傷。


2.臨床症狀


主訴蹠骨頭下方有陣發性灼痛,多累及第三、四趾,穿尖頭鞋、高跟鞋、行走和站立可加重疼痛,休息和脫鞋後減輕。橫向擠壓蹠骨頭可引起患病間隙痛。


3.治療


非手術治療使病人穿寬鬆平底軟鞋,支持塑制已平坦的橫弓。傳統手術切除致痛神經瘤,近年報導切斷趾間深韌帶獲得優良療效。

附:近期培訓安排計劃()



全國統一報名及諮詢電話:崔老師  15036363314


參加學習的學員須以電話、微信、簡訊或其他方式報名註冊。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2、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常見11種神經卡壓症候群
    (三)橈管症候群1.病因本病又稱橈弓症候群、旋後肌症候群、骨間背側神經卡壓痛。(五)腕部尺管症候群腕部尺管症候群,又稱Guyon 管神經卡壓。保守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案,主要是應用神經營養藥和局部保暖,常見的有中藥、針灸、推拿、拔火罐、封閉治療等。如保守及微創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是反覆難治性的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症候群患者,可行股外側皮神經減壓術。
  • 早讀 | 快速診治肘管症候群,不可錯過的好文!
    肘管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CuTS)是尺神經在肘部及其周圍受到卡壓而引起尺神經進行性損害的臨床徵候群,過去稱為「遲發性尺神經炎」,其發病率僅次於腕管症候群,好發於中年的男性體力勞動者。
  • 如何判斷你是否有Guyon管神經卡壓綜合症?
    Guyon 氏症候群(Guyon's syndrome)又叫腕尺管症候群(carpal ulnartunnel syndrome,UTS):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腕部尺神經在 Guyon 氏管內受到卡壓所引起的症候群,可伴有其支配區的感覺或(和)運動障礙。
  • 拭塵經典針灸之肘管症候群
    肘管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常見症狀有:症狀早期患者常感到小指指腹麻木、不適。有時寫字、用筷子動作不靈活。
  • 六種引起骨盆的疼痛症候群
    此外,被刺激的肌肉通常會有不自主的回縮動作,稱之為跳躍徵,這個徵象比較常見,也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特徵之一。臀大肌症候群的激痛點位於肌肉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位置。體徵和症狀臀大肌症候群的特點是在臀大肌有肌筋膜激痛點。激痛點是臀大肌症候群的病理性損傷。通過對激痛點進行觸診或牽拉等機械性刺激,會在臀大肌的內側和靠下方的位置產生強烈的局部疼痛,以及越過臀部到尾骨的區域產生牽涉痛。
  • 下肢神神經卡壓詳解
    腓深神經卡壓:3月21日廣東-中醫診療局部雕塑美容減肥、無痕線雕提升術精品班--點擊查看1)在踝前面,下伸支持帶所覆蓋於距骨、舟骨的筋膜之間,在支持帶內,有腓深神經和足背動脈、踇長伸肌、趾長伸肌腱、脛骨前肌、第三腓骨肌肌腱。2)腓深神經卡壓分別在小腿前面及前跗管內二處,均可卡壓腓深神經。
  • 8個動作擺正肩胛骨,避免肩胛上神經卡壓,與疼痛無力說拜拜!
    >並且支配這兩塊肌肉的肩胛上神經也容易帶來肩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肩後外側疼痛常見的原因——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首先還是來簡單了解一下肩胛上神經而上肢的不斷活動,肩胛骨的不斷位移會使此處的肩胛上神經受到反覆摩擦,從而造成炎性腫脹,導致卡壓。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肩胛上神經與肩胛上動脈同時從肩胛上孔中穿過,在穿行過程中兩方相互擠壓也會造成肩胛上神經卡壓。此外,肩胛上神經還有一處易卡壓點,那就是岡盂切跡。肩胛上神經在繞過岡盂切跡時會形成一個轉角。
  • 肩後外側疼痛,外展外旋無力,8個動作擺正肩胛骨,避免肩胛上神經卡壓!
    >肩痛很常見但說起肩痛我們不得不提這兩塊肌肉:【岡上肌和岡下肌】岡上肌是肩袖損傷中最易受傷的肌肉岡下肌是肩胛區疼痛的元兇並且支配這兩塊肌肉的肩胛上神經也容易帶來肩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肩後外側疼痛常見的原因——肩胛上神經卡壓症候群
  • 運用DRGs工具對老年醫院診治能力及效率進行評價的探討
    老年患者及家屬,對老年醫院及老年醫學科提供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攀升,老年病的多因素致病、多病共存、多種老年症候群和多種老年問題等特點使之不同於其他學科,這對基於DRGs評價醫療質量提出挑戰。針對這個問題,本研究基於BJ-DRGs評價系統對在老年醫院診治能力及效率進行評價並應用於老年醫學科質量管理的實踐中。
  • 【卡壓性神經病】肘管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1958年,Feined和Stratford稱此病為肘管症候群。在肘關節尺側後方有肘管,尺神經即在此管中通過。當肘部骨折、脫位、小片撕脫、先天或後天性肘外翻、或肘管內發生腫瘤,尺神經都能被壓而產生一系列症狀。肘管症候群尺神經受壓後,小指、無名指和手背尺側有麻木、疼痛,感覺減退或消失。
  • 乾燥症候群診治指南
    後者是指發生於另一診斷明確的CTD,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等的SS。本指南主要敘述原發性乾燥症候群(primarySj gren′ssyn drome,pSS)。  pSS屬全球性疾病,在我國人群的患病率為0 3%~0 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為3%~4%。
  • 頸椎症候群診治及中醫正骨治療病例分享
    ,有的是頸椎骨傷為首發,最後都會引起筋骨骨病相連,我們初診要善於去通過摸筋查骨和問診病史來明辨筋傷骨傷,審清病因病機,筋骨同調,治療方案中醫中藥、正骨、按摩導引術施以治療,從而共同達到「筋松骨自直,骨正筋自松」,從而解除頸椎及頸部經筋對頸部血管神經組織造成卡壓引起的椎動脈供血。
  • 醫生說:有6種常見疾病會導致麻木
    現在年輕,如果不重視,長期久坐真的會導致肥胖、三高等等問題;也會導致頸椎、腰椎問題,甚至久而久之會導致腦血管意外,到時候,真的是腦梗引起的麻木了。那麼手腳麻木除了小韋這種久坐的人,活動少引起的外,最常見的引起手腳麻木的疾病有哪些?
  • 足底麻木——踝管症候群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腳踝上的病——踝管症候群。踝管症候群:又稱跗管症候群、蹠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以足底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和體徵的神經卡壓症候群
  • 骨科醫生不會告訴你膝蓋疼的11種原因、表現和針對治療,超專業!
    其實,膝蓋受傷還有很多種原因,骨科醫生都不可能這麼詳細的告訴你,快來看看吧↓↓↓ 膝關節內有兩個重要的結構,叫做半月板。主要功能是吸收震蕩,讓關節應力均勻分布等。這兩個軟骨板在運動中非常容易損傷,且由於血供很差,撕裂了很難自行癒合。
  • 睡覺呼呼呼,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怎麼辦?
    張小姐有些緊張,找到黃醫生將症狀一一告知後詢問得知,這是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那麼什麼是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SAS)是一種睡眠時候呼吸停止的睡眠障礙。最常見的原因是上呼吸道阻塞,經常以大聲打鼾、身體抽動或手臂甩動結束。
  • 大腿內側痛、蹺不起二郎腿,閉孔神經卡壓在「搗鬼」!
    結合臨床檢查,考慮李女士是閉孔神經卡壓症候群,初次來診的李女士比較焦慮,對於為什麼會得這樣的「怪病」,應該怎麼治療以及治療效果都很疑惑。經過2次整體盆底康復治療之後,症狀明顯緩解,經過5次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治療效果非常滿意,生活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李女士治療後評估效果指標也大大提高。
  • 骨科常見的腱鞘囊腫
    骨科最常見的就是四肢的腱鞘囊腫了,手腕手指和足背是高發區,多是因為肌腱的摩擦所致,發生在臀部的叫做坐骨結節囊腫,膝關節後方裡的腫塊叫做膕窩囊腫,
  • 閉孔神經卡壓症候群
    隨著病情的進展,以上症狀會逐漸加重,甚至可出現間歇性跛行。1,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也會有向下肢的放射痛,在腹壓增高的時候也會有症狀加重的情況,並且在情況嚴重的時候亦會出現間接性跛行。但是腰椎間盤突出是自腰骶部起,沿坐骨神經走行向下肢放射性疼痛,發病初期進行細緻的體格檢查, 及時發現股內側放射痛和股內側皮膚感覺障礙等變化即可區分。
  • 膝關節內的「小海草」-----滑膜皺襞症候群
    如果你有過以上的經歷,那麼一定不要忽視這些「小毛病,因為你可能就是眾多「滑膜皺襞症候群」中的一員!簡單的說,滑膜皺襞就是滑膜內襯的多餘部分,人群中20%~60%的人存在滑膜皺襞。它是源於人體胚胎發育期間的滑膜隔結構,到後期滑膜間隔消失融為一個膝關節腔,小的滑膜會被吸收掉, 形成一個整體滑膜。如果吸收不完全,這些滑膜條索會突入關節腔,這就是滑膜皺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