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麻木——踝管症候群

2021-02-22 推拿典範

今天我們先來看個病例:

患者雙側腳底麻木1年多,主要表現為前半個腳掌麻木,右側為主,做了很多檢查:頸椎MR提示椎間盤膨出,腰椎MR提示L3-S1椎間盤膨出伴繼發椎管狹窄,嘗試了針灸、推拿等很多針對腰突的保守療法,但是效果一般,最近一兩周情況有加重。

仔細查體:足部外形無殊,雙足感覺異常區域局限於前腳掌,右側明顯,腰部有壓痛,直腿抬高(+-),雙側內踝叩擊痛(+),下肢肌力無殊。

予雙足X線正側位片,未見明顯異常。另予雙下肢肌電圖檢查:右足底內側、足底外側神經感覺誘發電位波幅降低。

臨床診斷:踝管症候群。

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麼???

那回過來,腳麻就是腰椎間盤突出了麼,這就是個問題了!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腳踝上的病——踝管症候群。

踝管症候群又稱跗管症候群、蹠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以足底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和體徵的神經卡壓症候群。

先來說說——踝管

亦稱蹠管,位於足內踝之後下角,由後上向前下走行。

是距骨、跟骨和屈肌支持帶構成的一個缺乏彈性的骨纖維管。

內有脛神經、脛後動靜脈、脛後肌腱、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等。

而其中脛神經在踝管附近會分為足底內側神經足底外側神經,分別支配足底部分皮膚的感覺。

包括外傷骨折、錯位、嚴重的骨質增生、腱鞘囊腫、靜脈曲張、滑膜炎、足部的畸形等等,都能引起踝管內容積減小,繼而引起踝管症候群

本病因脛神經受壓而出現,故症狀通常不會局限在某一特定肌腱,而是在足底彌散出現。

早期以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麻木感為主,疼痛有時向小腿內側放射,但一般不會超過膝關節,久站或行走後加重,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

晚期可出現肌力下降、肌肉萎縮或代償性的足部畸形如高弓足或爪狀趾等。

查體:內踝後下方Tinel徵陽性

Tinel徵:指叩擊神經損傷或神經損害的部位或其遠側,出現其支配皮區的放電樣麻痛感或蟻走感,代表神經再生的水平或神經損害的部位。

肌電圖檢查:可見足底內、外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潛伏期延長及足底內側神經或足底外側神經所支配的足小蹠肌震顫。

非手術治療

1.非甾體消炎止痛藥

2.踝管內的激素注射

3.理療

4.使用支具控制踝部畸形

5.針灸推拿

手術治療

如果卡壓來自屈肌支持帶、佔位性病變或周圍軟組織,且保守治療失敗,則應考慮手術松解脛神經。


文字  by  王保長

     審稿  by  柯少        

        指導  by  範炳華教授

   圖片  by  來源網絡

                              (視覺中國)侵刪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直接回復「掛號」,即可方便預約就診。

相關焦點

  • 常見11種神經卡壓症候群
    (十)踝管症候群踝管症候群又稱蹠管症候群(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亦稱為跗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踝管:屈肌支持帶與跟骨內側面和內踝之間構成踝管。     屈肌支持帶:踝後區的深筋膜在內踝和跟結節內側面之間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
  • 腳底疼痛麻木不一定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跗管症候群是罪魁禍首
    最先想到的是腰部,因為腰部的問題可能會出現腰部的神經根受壓,早期腰部可能沒有感覺,但是下肢就有可能出現麻木不適的表現,小黃很快就安排了腰部的磁共振檢查。基於以上考慮我們重新安排對小黃做了進一步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在他的腳踝的內側面也就是中醫上常說的太溪穴有明顯的壓痛,並且一用力他腳底的麻木感會突然加重,放鬆後又會緩解,因為這個特殊的症狀我們判斷小黃可能是得了跗管症候群!
  • 骨科常見11種神經卡壓症候群,看看你會診治幾種!
    (十)踝管症候群踝管症候群又稱蹠管症候群(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亦稱為跗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踝管:屈肌支持帶與跟骨內側面和內踝之間構成踝管。     屈肌支持帶:踝後區的深筋膜在內踝和跟結節內側面之間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帶。
  • 科普知識|肘管症候群
    二、病因    肘管的各種結構和形態異常均可使尺神經受到卡壓,肘管症候群多見於成年人,15歲以下兒童非常少見,男性多於女性,數月或數年前可有創傷史。多發於睡眠習慣不良、長期伏案工作、長期體力勞動者。三、流行病學    肘管症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類疾病之一,每10萬人中約有25人患有該病,肘管症候群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症候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腕管症候群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男性多於女性,由於成年人的工作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容易導致肘部受傷,壓迫了肘部尺神經。
  • 肘管症候群的研究進展(一)
    最近,顧玉東提出了新的分型,該分型結合了國內外多種分型的特點,同時考慮了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肘管症候群的診斷指標-肌電檢測,並有量化指標,易於臨床分型,並且有利於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並為術後療效的隨訪提供了簡便有效的評價依據。肘管症候群的患者常出現手背尺側、小魚際、小指及環指尺側感覺異常、減退或消失,通常為麻木或刺痛,可伴有肘、前臂及手內側疼痛,可向小指和環指放射。
  • 肘管症候群的診斷治療
    肘管症候群又稱遲發性神經炎,是指尺神經在肘部受卡壓而引起,常繼發於肘部慢性損傷,以進行性的手內在萎縮無力和手尺側麻木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症狀群
  • 【卡壓性神經病】肘管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
    肘管症候群 - 簡介肘管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是指尺神經在肘部被卡壓引起的症狀和體徵。1957年。Osborne首先報告了此病並稱之為遲發性尺神經炎。1958年,Feined和Stratford稱此病為肘管症候群。在肘關節尺側後方有肘管,尺神經即在此管中通過。當肘部骨折、脫位、小片撕脫、先天或後天性肘外翻、或肘管內發生腫瘤,尺神經都能被壓而產生一系列症狀。肘管症候群尺神經受壓後,小指、無名指和手背尺側有麻木、疼痛,感覺減退或消失。
  • 前跗管症候群
    前跗管症候群Kopell於1963年首次描述腓深神經在伸肌支持帶下受壓的症候群。
  • 拭塵經典針灸之肘管症候群
    肘管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常見症狀有:症狀早期患者常感到小指指腹麻木、不適。有時寫字、用筷子動作不靈活。
  • 小腿、踝及足部手法治療Ⅱ
    小腿、踝部和足部前側的肌肉附著點功能障礙:慢性骨筋膜室症候群被認為是多由鍛鍊造成的肌肉輕傷,這會引起肌炎,最終導致纖維化。肌肉和結締組織會脫水和失去潤滑液。骨膜和肌筋膜的慢性炎會使損傷部位的組織增厚。腓總神經會在腓骨頭下方的腓骨頸前外側被卡壓,此處它穿過腓骨長肌起點的孔。
  • 什麼是髂脛束症候群?
    什麼是髂脛束症候群?髂脛束磨擦綜合症經常出現於自行車、長跑和競走運動員,主要原因為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的過度磨擦,導致韌帶或滑囊炎症的發生。主要症狀是腫脹和疼痛。因為髂脛束經過股骨,因此易於接觸到股骨外上踝。膝關節伸直屈曲時,髂脛束就會於股骨外上踝外滑過,當屈曲約20-30度時,對髂脛束的磨擦最大。磨擦過度就會發生炎症,髂脛束的滑動受到阻礙,造成活動時疼痛。
  • 3個半手指麻木疼痛,或是類風溼關節炎所引起的腕管症候群
    腕管症候群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疾病,就是出現在手的大拇指這一側三個半手指有麻木,針刺樣的疼痛,還有些感覺減退。我們的腕管為什麼容易得這個病?正中神經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傳遞信息,就會出現剛才講的一些症狀,這就是腕管症候群。類風溼性關節炎,腕關節病理變化主要就是滑膜炎。特別是急性滑膜炎,這個地方的軟組織就會腫脹,壓痛,疼痛,滑膜也會增生,還有肌腱表面包裹的腱鞘也會發炎。
  • 早讀 | 快速診治肘管症候群,不可錯過的好文!
    肘管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CuTS)是尺神經在肘部及其周圍受到卡壓而引起尺神經進行性損害的臨床徵候群,過去稱為「遲發性尺神經炎」,其發病率僅次於腕管症候群,好發於中年的男性體力勞動者。
  • 腳趾感覺麻木是什麼原因而引起的?
    腳趾感覺麻木如可能是以下的原因而導致的: 第一、有可能是腳趾的末梢神經炎而導致,通常都是由於長期腳趾接觸一些化學物質或者經常接觸冷水而導致。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糖尿病的病人,由於血糖控制不好,導致末梢神經出現損傷,從而導致的症狀。
  • 醫生說:有6種常見疾病會導致麻木
    簡單說頸椎管著上肢,腰椎管著下肢,當腰椎出現問題,就可能出現下肢麻木,同時還會出現放射性疼痛、下肢無力、腰痛等等表現。三、腕管症候群肘管症候群腕管症候群常見症狀包括正中神經支配區(拇指,示指,中指和環指橈側半)感覺異常和/或麻木。夜間手指麻木很多時候是腕管症候群的首發症狀,許多患者均有夜間手指麻醒的經歷。
  • 手腳麻木不可掉以輕心!
    以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多見,感覺異常有麻木、蟲爬感、發熱、觸電樣感覺,下肢比上肢更常見。 2.糖尿病 雙側對稱性出現手指發麻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症狀。很多人手腳麻木都是因為血糖控制不理想引起的。所以說,確診了糖尿病後,一定要進行正規合理的治療,把血糖控制到正常範圍。
  • 腰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下肢麻木和疼痛,無法通過做手術治癒
    還有一個患者說,「6年的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導致腳麻,腰椎間盤突出術後5天了,天天晚上疼的睡不著覺,真後悔做手術,躺在床上都要躺瘋了。」 一個患者說,「你這算啥,我都術後半年。腿還略微疼」。 一個說,「6月初急性發作,兩宿沒能睡覺。一開始以為是梨狀肌症候群,但去檢查卻是腰椎間盤突出。
  • 有一種抖腿得治 可能患了不寧腿症候群
    這是一種神經性的疾病,而這一疾病的主要症狀就是無法控制自己而總想抖腿,多發生在女性身上,一般患有不寧腿症候群的往往會在夜間睡覺的時候抖腿比較多。但是,當這種行為難以抵抗地發生,在休息或夜間發生或加重,運動後減輕,腿部會感覺異常(如不適感、蟻走感、緊縮感)時,這種情況就是不寧腿症候群了。
  • 常被忽略的不寧腿症候群
    不寧腿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不寧腿症候群:早發的不寧腿症候群,發病年齡小於45歲,40%-45%的早髮型不寧腿症候群患者有家族史,我國以散發性不寧腿症候群患者多見。繼發性不寧腿症候群:與某些生理或病理狀態有關,最常見的病因包括鐵缺乏、特殊用藥史、懷孕、慢性腎衰竭等。
  • 足部骨筋膜室症候群
    外在肌是指起源於小腿連接到足部的肌肉,是足部運動的主要驅動者;內在肌主要分布於足底,其功能類似軀幹的核心肌群,起支撐足弓和局部穩定作用,也可以調節足部動作。足部的肌肉和血管神經組織被蹠筋膜分隔包繞,形成一個多間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