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先來看個病例:
患者雙側腳底麻木1年多,主要表現為前半個腳掌麻木,右側為主,做了很多檢查:頸椎MR提示椎間盤膨出,腰椎MR提示L3-S1椎間盤膨出伴繼發椎管狹窄,嘗試了針灸、推拿等很多針對腰突的保守療法,但是效果一般,最近一兩周情況有加重。
仔細查體:足部外形無殊,雙足感覺異常區域局限於前腳掌,右側明顯,腰部有壓痛,直腿抬高(+-),雙側內踝叩擊痛(+),下肢肌力無殊。
予雙足X線正側位片,未見明顯異常。另予雙下肢肌電圖檢查:右足底內側、足底外側神經感覺誘發電位波幅降低。
臨床診斷:踝管症候群。
這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麼???
那回過來,腳麻就是腰椎間盤突出了麼,這就是個問題了!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腳踝上的病——踝管症候群。
踝管症候群:又稱跗管症候群、蹠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以足底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和體徵的神經卡壓症候群。
先來說說——踝管!
亦稱蹠管,位於足內踝之後下角,由後上向前下走行。
是距骨、跟骨和屈肌支持帶構成的一個缺乏彈性的骨纖維管。
內有脛神經、脛後動靜脈、脛後肌腱、拇長屈肌腱、趾長屈肌腱等。
而其中脛神經在踝管附近會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分別支配足底部分皮膚的感覺。
包括外傷骨折、錯位、嚴重的骨質增生、腱鞘囊腫、靜脈曲張、滑膜炎、足部的畸形等等,都能引起踝管內容積減小,繼而引起踝管症候群。
本病因脛神經受壓而出現,故症狀通常不會局限在某一特定肌腱,而是在足底彌散出現。
早期以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麻木感為主,疼痛有時向小腿內側放射,但一般不會超過膝關節,久站或行走後加重,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
晚期可出現肌力下降、肌肉萎縮或代償性的足部畸形如高弓足或爪狀趾等。
查體:內踝後下方Tinel徵陽性
Tinel徵:指叩擊神經損傷或神經損害的部位或其遠側,出現其支配皮區的放電樣麻痛感或蟻走感,代表神經再生的水平或神經損害的部位。
肌電圖檢查:可見足底內、外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潛伏期延長及足底內側神經或足底外側神經所支配的足小蹠肌震顫。
非手術治療
1.非甾體消炎止痛藥
2.踝管內的激素注射
3.理療
4.使用支具控制踝部畸形
5.針灸推拿
手術治療
如果卡壓來自屈肌支持帶、佔位性病變或周圍軟組織,且保守治療失敗,則應考慮手術松解脛神經。
文字 by 王保長
審稿 by 柯少
指導 by 範炳華教授
圖片 by 來源網絡
(視覺中國)侵刪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直接回復「掛號」,即可方便預約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