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在一步一步的向我們靠近。
庚子鼠年,在一步一步的撤退離開。
一年在外奔波勞苦,最期盼的事就是年底的時候回到家鄉嘗嘗記憶裡的味道。
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各種政策,選擇在外就地過年的鐘祥人不在少數,為此,小編今天編輯的文章可能會勾出一些人的饞蟲,也可能會勾出一些人的思鄉之情。
作為團年飯上的必備菜之一,蟠龍菜承載了鍾祥人從小到大的記憶。
一道優質的蟠龍菜端上桌,蒸騰的熱氣在和氣生財的環境裡縈繞開來。有人評價說蟠龍菜有點油膩,口感其實沒有那麼美味,但對於遠方的人兒來說,一口蟠龍菜不僅僅是為了飽腹之欲,更多的是緩解思鄉之情。
澄黃的外皮,紮實的內餡,放上籠屜裡蒸上半個小時,所有的美味在等待裡變得充實。
將冷藏後的蟠龍菜拿出來,切成片狀,放進火鍋裡,「咕嘟咕嘟」的聲音是飯點最期待的聲音。
外鄉人說蟠龍菜是吃了能做皇帝的菜
鍾祥人說蟠龍菜是故鄉的味道是團圓的期盼
對於張集酥餅,更多的是咱們鍾祥人自己的生意。
酥脆可口的圓餅,咬上一口還要用手在嘴巴下方接著,不然碎屑可能掉一身。新鮮出爐的酥餅,味道香,但個人感覺沒有涼的那麼酥脆。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鍾祥人有一千個口感,但對於好吃的酥餅鍾祥人是統一的,要香而不膩,還要講究酥脆,更重要的是甜鹹的口感,每個人都會說更愛好,而不是只喜歡。
外鄉人說
張集酥餅是普通的酥餅
鍾祥人說
張集酥餅是歲月的味道
是源遠流長的故事
一鍋糖,一盆芝麻,一雙手,一把刀。
簡單的工序卻能製作出香甜無比的長灘焦切。
這可能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裡所說的
「最珍貴的食材,往往採用最簡單的烹飪」。
鍋裡熬著細細的糖絲,濃鬱的甜香直往鼻腔裡鑽,貫穿全身,趁熱丟進裝滿芝麻的盆子裡滾上一滾,拿出來用擀麵杖擀成薄片,再用刀切成一塊一塊的,焦切就在這短時間裡做好了。
九十年代末,過年走親訪友還沒有如今拎的禮物排場大,一個小袋兒裡放一袋焦切、一袋雲片糕就算是拜年的禮物了,如今老式包裝的焦切已經很少見了,多的是這種精美的包裝。
小時候愛吃焦切 因為饞
長大後愛吃焦切 因為生活苦
外鄉人說
長灘焦切是麥芽糖加芝麻
鍾祥人說
長灘焦切是甜蜜的味道
是生活裡的美好瞬間
幼年時(怎麼總是我小時候的記憶)參加喜宴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不僅是因為看到新郎和新娘子的喜悅,更多的是獲得紅包和喜餅的開心。
紅彤彤的袋子裝著五六個喜餅堆放在記帳先生的一側,上帳後就拿一份遞給爸媽,每次還沒落到爸媽手裡就被我搶走,呼風喚雨的喊小夥伴去一邊分享美食。
現在大多「談五仁色變」,嫌棄溢於言表,怎麼可以有這麼難吃的餡兒,但咂摸一下,小時候能吃到五仁餡的餅子還是很開心的。
酥酥的外皮包裹著五仁,放在烤鍋裡轉上一轉,香氣撲鼻而來,印上食用色素的囍字,代表婚姻美滿幸福的喜餅就成了。
想到一首歌曲《洋蔥》,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的剝開我的心,舊口喜餅也一樣,如果你願意你一層一層發現它的好,你會發現你會明白,它白胖外表下一顆赤誠的、認真的心。
外鄉人說舊口喜餅和其他地方的喜餅一樣
鍾祥人說舊口喜餅是幸福的味道是兩情相悅的見證
鍾祥的特色美食還有很多很多
請原諒我不能在這裡一一呈現給大家
在今年這麼特殊的一年裡
希望在外不能歸家的鐘祥人
都能嘗到心裡最惦念的那一口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