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提到越南旅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在越南入境時,對中國人額外收小費。錢雖不多,但是膈應人啊。 可當你走進它的首都河內後,發現這個首都有些。。。特別。
①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街道上隨處可見中國元素--恍惚間,懷疑自己身處國內。 越南人肯定不願意承認,河內原先是中國的故地。早在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時期,河內就在「交趾郡」管轄範圍內。直至11世紀初,越南歷史上的李朝太祖李公蘊,認為河內位居「天下之中」,物產豐富,人丁興旺,是實施大越國統治的理想之地,將國都遷至大羅城,並改名升龍。 直到1831年,阮朝的明命帝將城市改名為「河內」,沿用至今。
相傳李太宗夜裡夢見端坐在荷葉上的觀世音菩薩手託嬰兒,立於水池中的蓮花臺上。不久娶農家女為妻後生下一男嬰和夢中嬰兒一模一樣。於是,李太宗下令依據出水蓮花建成延祐寺,讓後世侍奉觀世音菩薩。
竟然在河內街頭看到這種東西。 青島人叫「榼(ka)子」「榼(ka)花」,不知道其他地方叫什麼。 是一種麵塑的模具,最早是源於古時祭祀,最後慢慢融入世俗生活,其工藝已被青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②街道上看到的中國遊客不多,但是歐美人特別多。 越南曾在1885年-1955年,受法國殖民統治長達70年。法國在越南留下了宗教、教堂、歐式建築等等,當然長達70年的時間,也留下了一些情懷。 外國人是真的喜歡坐這種叫「客先死」的黃包車。因為這種車乘客坐在前面,一旦出現危險,首當其衝的是乘客,所以戲稱」客先死「。 列隊乘坐的老外們,逍遙自在的看風景,其他人把他們當風景看。
在景區碰到的「老外旅行團」,都是些年級比較大的。難道國外也和我們一樣,有「老年低價團」?
③摩託車王國--走在路上,不是你讓車,就是你躲車 河內街道狹窄,相當適合摩託車代步。在越南有「寧可無車,也不能沒有摩託車」的說法,因為方便啊,代步、拉貨、載人,幾乎無所不能。所以,走在路上,不經意間就聽到來自幾個方向的摩託車喇叭聲,提醒你讓開、讓開。
④老街上的房子太有年代感,但家家戶戶種花種樹--條件很艱苦,心境很清新 河內老街上的房子可以用破舊不堪來形容,年久失修、潮溼生黴、滿天的電線,就像某個年代的我們。但是,每家每戶的陽臺都多多少少種著花,有種老樹生枝的感覺。有的街道牆壁上,還有人為的裝扮。
⑤火車道建在住宅街區--一分鐘前,鐵軌上還站滿了人,一分鐘後火車呼嘯而過。
一條火車軌道建在住宅街區,兩邊就是樓房,中間位置很窄。 這條火車軌道,修建於法國殖民時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現在每天有兩趟車經過。周邊的居民已經熟悉火車的節奏和轟鳴聲,把這些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火車沒來的時候,在軌道上擺攤買賣東西的;孩子玩耍的;洗涮東西的;遊客拍照的。。。 火車來的時候,老遠就聽到轟鳴聲,然後慢慢的以40邁的速度駛進。居民們開始不緊不慢的收拾東西,總會在火車到達前,完美搞定。
⑥偶遇城管執法--有種年代的熟悉感 偶遇城管執法,拆除路邊違章攤位和違章建築。城管一走,後麵攤位立馬又擺上街頭。。。這種場面好熟悉
⑦河內的教堂修的像巴黎聖母院--仿巴黎聖母院而建 聖約瑟夫大教堂(又稱河內大教堂),建於1886年,文藝復興時期哥德式建築風格。是越南最古老的教堂了(可不是嘛,1885年被法國殖民,1886年就開始修教堂了)
這就是越南的首都--河內,落後的不止一丁半點;但又是那麼受「老外們」喜愛;文化上是,東方文化中夾雜著點西方信仰,我真的不想再吐槽什麼了 (百家號x馬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