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2020-12-21 科學網

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製備成功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5:47

天津大學胡文平團隊採用共晶體工程方法製備了一種用於寬帶光探測的近紅外二維有機共晶體。 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二維共晶為用晶體工程代替分子工程製備二維功能材料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該文中,研究人員成功地設計並製備了長度達數毫米、具有強近紅外吸收的大面積二維共晶體。在分子間電荷轉移(CT)相互作用的驅動下,四苯基卟啉鋅(施主)和C60(受體)自組裝成吸收波長達1080nm的近紅外共晶體。通過調整生長溶劑和工藝,共晶的形貌可以從一維納米線、二維納米片到長達數毫米的大面積二維共晶薄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於施主-受主排列的高度有序,二維共晶體中的CT吸收顯著增強,並變得與單重態吸收相當。均勻的二維共晶在近紅外區具有增強的CT吸收,對近紅外光具有2424mA/W的高響應率和0.6s的快速響應時間。瞬態吸收光譜和器件優化結構表明產生長壽命的自由電荷載流子是器件性能優異的原因。

該文以寬帶光電探測器二維共晶體的可控生長為例,揭示了高性能電子器件用共晶薄膜的廣闊前景,為其向大規模、集成化、柔性化、實用化方向發展鋪平了道路。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crystal Engineering: toward Solution‐Processed Near‐Infrared 2D Organic Cocrystals for Broadband Photodetection

Author: Wenping Hu, Yu Wang, Huang Wu, Weigang Zhu, Xiaotao Zhang, Zheyuan Liu, Yishi Wu, Changfu Feng, Yanfeng Dang, Huanli Dong, Hongbing Fu

Issue&Volume: 17 December 2020

Abstract: Two‐dimensional (2D) cocrystals open a new way to get 2D functional materials via  crystal engineering instead of molecular engineering. Here, large‐area 2D cocrystals with length reaching several millimeters with strong near‐infrared (NIR) absorption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signed and prepared. Driven by the intermolecular charge‐transfer (CT) interactions, zinc tetraphenylporphyrin (donor) and C 60  (acceptor) self‐assemble into a NIR cocrystals with absorption wavelength up to 1080 nm. By tailoring the growth solvents and processes, the cocrystal morphologies can be tuned from 1D nanowires, 2D nanosheets to large‐area 2D cocrystal films with length reaching several millimeters. Impressively, due to the highly ordered donor‐acceptor arrangement, the CT absorption in the 2D cocrystals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becomes comparable to singlet absorption. The uniform 2D cocrystals, with enhanced CT absorption in the NIR region, displays a high responsivity of 2424 mA/W to NIR light and a fast response time of 0.6 s. The excellent device performa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generation of long‐lived free charge carriers as revealed by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device configuration. This work shows an example of controlled growth of 2D cocrystals for broadband photodetectors, which reveals the brilliant future of cocrystal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 and paves their way towards large‐scale, integrated, flexibl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DOI: 10.1002/anie.202015326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326

相關焦點

  • 《自然-光》:中國科學家將金屬有機骨架微晶應用於多色寬帶雷射
    該材料由有機配體配位的金屬原子或原子簇構成一維、二維或三維的結構,可用於氣體吸附、氣體儲存、氣體分離、催化劑等領域。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由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所領導的一組研究團隊,開發了具有多個段的單晶,以產生受控的單模近紅外(NIR)雷射。
  • 非晶矽表面雷射誘導周期性表面結構製備用於探測的分層反射塗層
    通過改變雷射掃描速度並固定雷射脈衝,研究人員成功的調製出獨特的表面形貌,實現了從有序的錐型突出物到表面光柵的轉變。 此時亞波長尺度的波紋裝飾位於近波長尺度脊之間的谷地。伴隨著表面形貌的變化, nc-Si/SiO2的體積比可以通過雷射參數進行調製,從而可以實現表面織構的光學性能的調製以實現防反射性能或在可見光光譜範圍內的部分傳輸。
  • 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近十多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MoS2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等諸多材料的本徵物理性質,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觀察到。在異質結和轉角石墨烯等人造晶體中,機械解理的樣品也同樣展現出獨特的優勢。
  •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室溫鐵磁性是二維磁性材料走上應用的前提,這些發現為碳基磁性材料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  另一方面,在大量無機二維磁性材料研究的背後,二維有機磁性材料的製備仍面臨挑戰。迄今為止,僅發現一種二維有機鐵磁材料,具有反鐵磁行為的二維有機材料更是有待開發。
  • 中國首臺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研製成功
    IT之家8月24日消息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堅課題組帶領的光電探測技術團隊經過兩年的攻關,根據 InSb 探測器在 2.5-5um 波段上高響應的性能,利用線性可變濾波片在此波段線性可變的特點完成了此波段上連續掃描觀測的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
  • 粉體百科 | 水滑石類層狀化合物的製備方法
    共沉澱法是人工合成類水滑石的最基本最常用的辦法,通常是在一定的溫度和pH條件下,將用於合成相應類水滑石的可溶性金屬鹽溶液混合,然後加入適量的沉澱劑使溶液中產生成分均一的膠狀沉澱,將膠狀沉澱經過晶化、洗滌、乾燥後即為類水石是化合物。共沉澱法製作類水滑石在常溫常壓下就能順利進行,用常見的2價和3價金屬離子製作類水滑石時幾乎都能夠運用共沉澱法製備。
  • 局域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紅外吸收
    一個是寬帶連續態的散射(與背景相關),另一個則是窄帶離散態的激發(與共振相關)。 同樣地,Fano共振的概念也可以用到表面增強紅外吸收領域中。等離激元振蕩對應於寬帶連續態的背景散射,分子振動對應於窄帶離散態的激發(如圖2a所示)。根據幹涉作用的相位情況,對於不同的振動模式可以觀察到不同形狀的線形。
  • 上海光機所鈣鈦礦微腔的高品質製備及單模雷射特性研究獲進展
    科研人員在單個微球三維結構諧振腔中首次實現了高品質、低閾值、窄帶寬的單模雷射輸出,並且其激射範圍可成功覆蓋整個可見光區,研究成果將推動該研究領域的進一步進展。  光學微腔是指至少在一個維度尺寸上處于波長量級的光學諧振腔,光場在其中可以形成一系列的駐波,從而實現對光的有效調控,在低閾值雷射器、腔量子電動力學、生物探測和高性能濾波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
  • 利用超快雷射進行分子指紋區的探測
    利用波長為可見光和近紅外的超快雷射 ▲圖解:分光法 的分析領域開始充分利用超快雷射在中紅外波長(3到15 µm)範圍內進行測量,開闢了一個測量的新市場和雷射測量的新應用
  • 浙江大學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該研究展示了石墨烯宏觀材料在中紅外光電子器件通訊領域的應用潛力。前人藉助於碳納米管和鈣鈦礦等材料,雙向通訊的構想已經初步在可見光及近紅外光區域中實現。然而受限於材料的性能及嚴苛的工作環境,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目前尚未能實現。 石墨烯具有原子級別的厚度和極高的電子遷移率,它可以通過載流子耦合或者灰體輻射的方式發射中紅外光,也可以通過結構設計在很寬的波譜範圍內呈現出光電響應能力。然而常規的寡層石墨烯對光子的吸收能力欠佳,難以做成中紅外器件。
  • 共價有機框架能幹啥?最新成果你值得了解
    Yaghi課題組報導了在帶有羧基的新型高度結晶的二維共價有機骨架COF-616上進行修飾醯胺化、酯化和硫酯化反應。該策略可用於將多種官能團引入COF,並且修飾可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以高收率和簡便的後處理方案進行。各種螯合功能已成功地合併到COF-616中作為一類吸附劑,可有效去除水中的幾種汙染物。這項工作為有效地對COF的模塊化、高通量和應用導向的開發提供了新的見解。
  •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_近紅外光譜儀波長範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12-11 16:00:38   近紅外光譜儀操作步驟   近紅外光譜儀將是一個低成本,方便的選擇,可取代FT-IR或同類技術的系統。
  • 用於pH通用析氫反應的二維多孔磷化鉬氮化物異質結納米片
    用於pH通用析氫反應的二維多孔磷化鉬氮化物異質結納米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3:10 黑龍江大學付宏剛團隊研製了用於pH通用析氫反應的二維多孔磷化鉬氮化物異質結納米片。
  • 福建師大開發透明光致動器用於構建偽裝軟體機器人
    在眾多的致動器中,光致動器以其無線和遠程操控的優點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興趣。然而,由於目前的光致動器大多採用彩色甚至黑色吸光劑,因此開發用於偽裝軟機器人的透明光致動器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 打破常規,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推廣位(非商務)撰稿 | 靳淳淇 博士後(清華大學)在紅外波段中,中紅外(MIR)區的波長範圍大約在2到10微米,許多基本的分子振動在中紅外窗口中具有能量,由於基頻振動是紅外活性振動中吸收最強的振動,中紅外區最適宜進行紅外光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對於光譜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基於紅外分析的改性瀝青製備均勻性快速評價方法
    可以看出,在4000~650cm-1波數範圍內,一組平行樣的紅外光譜圖基本不變。根據SBS特徵峰的位置:699cm-1處有苯環單取代吸收峰和966cm-1處有丁二烯反式振動吸收峰。將樣品的紅外光譜圖在1300~650cm-1範圍內放大。
  • 蘇大維格:公司的光刻機主要用於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製備
    【蘇大維格:公司的光刻機主要用於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製備】蘇大維格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研製的光刻機與晶片製備光刻機有所不同
  • 上海交大姜學松、張文明合作:揭示可編程二維表面褶皺圖案調控力學...
    研究構建了二維褶皺形貌與表面應力局部可控釋放之間的關聯關係,釐清了薄膜模量增強效應、應力不對稱馳豫與正交釋放三者之間競爭機制,提出了一種可編程式光控表面褶皺結構的新策略。該策略可實現二維有序表面褶皺的全特徵調控。
  • 紅外探測傳感器能否正確區別人與動物?
    紅外傳感器通常採用熱釋電元件,這種元件在接收了紅外輻射溫度發出變化時就會向外釋放電荷,檢測處理後產生報警。這種探測器是以探測人體輻射為目標的。這樣的稱之為被動紅外探測器, 動物也有熱量會發射紅外線,所以常規的吸頂式人體紅外探測器是沒辦法區分人和動物的。 技術的不斷突破,也推動著紅外傳感器的市場應用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