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丨紅塵中的修行之道

2021-02-15 靈魂之語

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

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2.

20 歲覺得漂亮真好,30 歲覺得年輕真好,40 歲覺得當官真好,50歲覺得有錢真好,60 歲覺得悠閒真好,70 歲覺得沒病真好,80 歲覺得活著真好。

人生不必過於計較:錢多錢少常有就好,人醜人俊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貧家富和氣就好,誰對誰錯理解就好,人這一生平安就好。

03.

嘗盡人間百味,還是清淡最美;看過人生繁華,還是平淡最真。

生活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關鍵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它。平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帶著面具,活在虛榮的夢幻裡。

04.

生活上,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從容!在待人上,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積善;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在做事上,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明理;有一顆不貪心,你會更快樂!在處世上,有一顆忍讓心,你會更逢源;有一顆質樸心,你會更純粹!

05.

葉子的離開,不是風的追求,也不是樹的挽留,而是命運的安排,自然的選擇;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有時候離開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06.

急事,慢慢說;大事:想清楚說;小事,幽默說;做不到的事,不隨便說;別人的事:謹慎說;自己的事,坦誠地說;該做的事,做好再說;將來的事,到時再說;開心事,看場合說;傷心事,不要見人就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沒有的事,不要胡說;傷人事,不說。

07.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坦然,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豁然,豁然對待人生中的進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珍惜眼前從不好高騖遠。

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體驗歡樂,在淡泊中充實自己。擁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

08.

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行走在人群中,我們總是感覺有無數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飛短流長的冷言,最終亂了心神,漸漸被縛於自己編織的一團亂麻之中。

其實活著是給自己看的,沒有多少人能夠把你留在心上。

09.

拿得起,是一種擔當;放得下,是一種灑脫。

人生糾結的,不是該拿起,還是該放下,而是什麼該拿,什麼該放。拿起與放下之間的選擇就是命運的方向。一切皆因果,佛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無論對錯,倔強地扛著,就是一種擔當。爽快地放下,便是一種灑脫。

10.

凡事不必苛求,來了就來了;凡事不必計較,過了就過了;遇事不要皺眉,笑了就笑了;結果不要強求,做了就對了;生活就是一種簡單,心靜了就平和了。

不要去拒絕忙碌,因為它是一種充實;不要去抱怨挫折,因為它是一種堅強;不要去選擇沉默,因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

11.

有些人面前,你越想靠近,你表現得越在乎,就會點燃他的傲慢和不在乎,也就越顯得你沒價值;有些事面前,你越想解決,你表現得越迫切,往往會適得其反,結果會越糟糕。

屬於你的,或者你能得到的,不要輕易言棄,不要讓記憶中有太多遺憾和悔恨;和你無緣的,不要盲目追求,不要隨意丟棄你的自信與尊嚴。

12.

世上最難求的是愛情,世上最難受的是無情,世上最難還的是人情,世上最難斷的是感情,世上最難得的是友情,世上最難分的是親情,世上最難找的是真情,世上最難猜的是心情,世上最難報的是恩情,世上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

13.

越是不能放下,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越消失得快。越想擁有的,常不屬於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的,越得不到;越是在乎的,越抓不住。

那些想要的東西,大都不在你身邊。人生總是在得失中不斷循環,隨遇而安是一種生活態度。

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當下。

14.

心存夢想,機遇就會籠罩著你;心存希望,幸福就會降臨於你;心存堅持,快樂就會常伴你;心存真誠,平安就會跟隨你;心存感恩,貴人就會青睞你;心存善念,陽光就會照耀你;心存美麗,溫暖就會圍繞你;心存大愛,崇高就會追隨你;心存他人,真情就會回報你。

15.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你愛上一個人時,這個人也恰好愛你。

幸福就是你口渴時,有人替你斟上杯茶。幸福就是你想旅行時有玩伴,你想工作時有夥伴,你想流淚時有陪伴。

其實幸福並不需要奢侈和豪華,有時要的越多反而越難幸福。小人物,小欲望,小滿足,才是大幸福。

16.

人生無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順境,有逆流,可謂悲喜交織,苦樂參半。

品味了苦澀,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經受了苦難,才知道堅強的美麗。壓抑了,那就換個環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轉個角度思考;沒路了,不妨回頭,路在腳下,哪個方向都可以走。

只要你不衝動、不放棄、不煩惱,其實天湛藍、路很寬。

































相傳,潞水境內的露嶺是炎帝神農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圍地區因此又被稱為「神農故地。」《潞水鄉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記》說:黃帝殺蚩尤,封榆罔於露。又引《湖廣通志》云:黃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這些記載而來,中間經由了由「露水」演變為「潞水」的過程。


露嶺,潞水人稱之為「露裡坳」,與楊柳仙、天堂山(一說叫天子山)相連為一體。山脈西側為攸縣涼江鄉,南段與虎踞茶澗相連,東側即潞水鎮,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屬國營雲陽林場)。露嶺在顏氏族譜中記為「鷺嶺」,如果單指一座山,露嶺就是「露裡坳」;如果指一個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嶺、楊柳仙、天台山等山脈在內的山系。通常情況下,指的是一個叫「露嶺」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個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發源於這個小山系,其中又以發源於露嶺山麓公彥龍的洋田江、發源於天台山茅葉龍深澗中的潞溪為兩大主要支流。在譜牒記載中,潞水河多記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區內唯一的河流,它發源於露嶺這個小山系故而稱為「潞水」。潞水河流經潞水地區,故而人們把這個流域稱為「潞水」。一句話,「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幾乎是所有的譜牒都把潞水這個地方稱為「潞溪」(如顏氏族譜稱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縣誌》載:「茶陵睦鄉有潞水溪,相傳炎帝卜葬於此,弗吉,乃歸棲鹿原。」酃縣即現在的炎陵縣。酃縣因「邑有聖陵」,於1994年改名為炎陵縣。這個記載與潞水的一個民間傳說完全一致。民間傳說,炎帝神農氏死後,決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後,發現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風水先生陽丙吉認為這樣就「破氣」了,炎帝神農氏安葬在這裡會走了「龍脈」。於是,大家決定把炎帝神農氏的靈柩南遷,安葬在另一個風水寶地鹿原坡。這就是現在的炎帝陵。這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鎮最大的山,也是農元村的主要林地。因為這個傳說,潞水民間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間稱炎帝神農氏為「神農皇帝」、「神農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農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還能清楚地說出那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農氏的古坑位置。


說到這裡,似乎有太多的問題必須一問了,至少有這麼兩個問題要說清楚:炎帝神農氏和榆罔是什麼關係?榆罔為什麼會來到潞水這個地方?


先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以一個人生平的功業來給人命名,這大概是古人的一個習慣。「軒轅」的原意是指車轅。王逸在注釋《楚辭·遠遊》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又,《太平御覽》卷七七二引《釋名》云:「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據此,王子今先生推測,這樣的稱謂「暗示交通方面的創製,很可能是這位傳說中時代的部族領袖諸多功業之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神農氏」一名也是這樣而來的。《白虎通·號》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段話告訴我們:神農之所以稱為「神農」,是因為他在農業生產方面有過重大的發明創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於「炎帝」這個稱號,則與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古人把這個學說與南方地理上的氣候特徵結合起來,於是,衍生了「炎帝」這個稱號。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以後,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熱的特點,五行屬火,所以,就稱之為「炎帝」。我國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許多紀念、敬仰炎帝的遺蹟和傳說,乃至民俗,對此,趙世超先生在《陰陽五行學說與炎帝文化的南遷》一文中用五行學說作了解釋:南方丙丁火,氣候炎熱,與火的特徵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了炎帝崇拜。」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易》云:「炮犧氏沒,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蔡邕《獨斷》云:「木生火。宓犧氏沒,神農以火德繼之。」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這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後世的王朝前後更替現象的結果。


那麼,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麼關係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記·封禪書》引管仲的話說:「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管子是最早執這種理論的(語見《管子·封禪》,文字與《史記·封禪書〉相同。)後來,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則直言:「神農非炎帝。」但是,似乎是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種主流意見認為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許多文獻資料對此作了解釋,比如,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基於這種認識,部分文獻資料還特意記載炎帝神農氏所傳的世系。但是,文獻資料在敘述炎帝神農氏所傳世系時,有「八世」與「十七世」、「一百二十年」與「五百二十歲」之異。《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八世即《帝王世紀》所說的:「神農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聽談(又作聽祓)。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軒轅氏。」《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與前面所說的「五百二十歲」相符。但是,這樣的記載難以磨合之處也很明顯:到底是「八世」還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還是 「五百二十歲」?神農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嗎?「八世」怎麼可能「合五百二十歲」呢?對此,何光嶽先生解釋說,可能,《帝王世紀》所說的這八代只是神農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統中較傑出的八代首領,他們的功業被自己的部落後裔傳誦著,所以,他們的名字才流傳下來,而其餘的幾代,他們的名字則可能不為人所傳記了。至於這八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他們在農耕文化史上的重大發明創造而來的。比方說,帝榆罔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發明了在農田周圍廣植榆樹以防風災和動物踐踏莊稼這種耕作技術而來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國人祖先崇拜情結的傳統:祖先的後代是不會輕易忘記祖先的名字的。至於「一百二十年」這種說法,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可能,這至少是兩代神農的在位時間或年齡。


還得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兩個稱號呢?文獻資料似乎對此已作了解釋。王符說:「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號,神農代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農耕,故號神農氏。」《易》云:「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些解釋固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似乎仍然是「語焉不詳」,缺少具體可感的信息。比較而言,何光嶽先生的解釋應該是最為具體的,因而也較為合理。他解釋說:神農和炎帝是同一個氏族的前後兩個不同時代的首領名稱。神農氏這個名稱在前,氏族首領叫神農氏,氏族以首領的名稱命名,也叫神農氏。後來,這個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炎帝,或者說,南遷以後,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稱炎帝,同樣,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作為氏族部落的名字,這個氏族改名為炎帝部落。這樣兩個時代的其他首領都沿用神農、炎帝這樣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傳延續了八代或十七代,達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這種解釋至少與《逸周書·嘗麥》等古籍的記載不一致。看來,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存疑為好。


我們現在不妨以何光嶽先生的解釋為據來說炎帝神農氏與榆罔的關係:榆罔是炎帝神農氏這個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第八代首領,一個傑出的首領。因為他在農耕史上的重大貢獻,而在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眾多首領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這個叫榆罔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為什麼來到潞水呢?


先來看一看文獻資料。《史記·五帝本紀》對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馬遷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些記述暗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黃帝軒轅氏部落崛起的時候,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開始走向衰落。這時,這個氏族部落已無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終因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而遜於黃帝軒轅氏部落。從此,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而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的過程中,內政方面,黃帝軒轅氏經過了「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的勵精圖治;外交方面,黃帝軒轅氏有過「撫萬民,度四方」的努力,還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這樣的重大戰事。


其三,阪泉之戰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反黃帝軒轅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擊戰。這場戰爭之後,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氏族部落之間是什麼關係?黃帝軒轅氏徵蚩尤的涿鹿之戰時,有過「徵師諸侯」的外交、軍事活動,這項活動中的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還有,蚩尤與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是什麼關係呢?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歷史書籍認為,蚩尤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員。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戰中大敗,大傷元氣的時候,發動內亂並打敗自己的首領,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領導權。可能,蚩尤是個鷹派人物,不甘於被黃帝軒轅氏打敗的命運,有過整兵再戰黃帝的舉動,這就是涿鹿之戰。所以,黃帝軒轅氏部落乘機與既吃了敗仗又大權旁落的炎帝神農氏聯合,在涿鹿大敗蚩尤。對此,《逸周書·嘗麥》做了明確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很明顯,前面所說的「帝」,應該是黃帝,後面所說的「赤帝」應該是炎帝。這些記載基本上可以解釋上述疑難問題。還有一些記載認為,與黃帝軒轅氏合作打敗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就是榆罔。清代大學士傅恆、劉統勳、尹繼善主編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軒轅氏》載:「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於天下,兼併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呂氏春秋·慎勢覽》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這些記載明確的告訴我們:與黃帝軒轅氏進行阪泉之戰的,以及後來與黃帝軒轅氏聯合,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的都是炎帝神農氏榆罔。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到榆罔時代,至少在北方地區,已是徹底衰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榆罔可能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區的末代首領。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裡去了?《史略循蜚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於路。路,露也。」就是說,榆罔被蚩尤打敗,原來的居地被蚩尤佔了,流落到「路」這個地方,黃帝軒轅氏便賣了順水個人情,「乃封榆罔於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類似的記載:黃帝軒轅氏封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


我們假定這個「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嶺為中心的潞水鎮,這些記載也就暗示著衰落了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領導下,已經南遷到湖南茶陵這個地方了。至於說黃帝軒轅氏封榆罔於潞水的露嶺,似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順水人情。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有聖德,繼無懷氏之後,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種穀,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看來,炎帝神農氏南遷途中,還有過勤修內政的努力,並取得了招撫夙沙氏這個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遷徙的路線,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寶雞市附近)遷至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即「陳」這個地方),向東遷徙的方向則是由河南開封附近遷至今山東省的曲阜(即「營都於魯曲阜」)。


這樣的遷徙並不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終結。《水經·漻水注》說:漻水西經歷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書》所謂:『神農即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歷鄉即湖北省隨縣的歷鄉,這個記載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遷到了湖北省。《管子·輕重》云:「神農種五穀於淇田之陽」,這個「淇田」據說就是今湖南省宜章縣的騎田嶺。又王應章在《嘉禾縣學記》中解釋嘉禾縣得名的原因時說:「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於其地為禾倉,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又《衡湘傳聞》中說:神農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於郴州之來山」。《明一統志》說:「耒水出郴州之來山」。這些記載又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繼續南遷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陽、安仁、茶陵、炎陵諸縣多炎帝神農氏的遺蹟和傳說,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據文獻資料記載,湖南境內似乎應該是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最後一站。其原因,據何光嶽先生考證,大概是這樣的: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歷經唐、堯、夏、商數代,都處於南方江漢流域之間。到周初,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勢力向南方滲透擴張到了江漢流域,並將其親族隨、唐、蓼、蔣、聃、曾等侯國分封到這裡。這樣,原來遷徙到這裡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脅,因此,不得不繼續南遷到湖南境內了。


文章寫到這裡,已經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原因和路線的問題。但與此有關的其它幾個問題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過程中,有過什麼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呢?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標誌性的文化成就就是農耕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推廣到南方,這是這個氏族部落的南遷過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上活動之一。其它如醫藥文化的創製、商業文化的創製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無須贅述。


第二、方國的建立問題。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時期分建了很多國家,即方國,比方說,呂氏之後的呂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齊國。當然,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諸侯國了,或者說,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國,而不是寬泛意義的方國了。楊向奎先生的《論「以方以國」》一文對此作了系統的考證,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後,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呂、齊、許諸國。「申呂文化即屬於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呂是其後裔。」「申先楚後而王,本為一族,疆界相接,後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這四個方國中的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只有齊在今山東省,處在北方地區。這個問題的釐證給我們的暗示是:方國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聯盟的範圍,即這些方國也可能對外打著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這個旗號,他們的首領也以炎帝神農氏自稱。


第三、南遷的部族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的本系還是支系?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關係這個細節問題了。文獻資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聯繫某些資料及炎帝神農氏在南方的遺蹟、民間傳說來作一些推測。《水經·漻水注》記載的這個遺址和傳說與陝西歧山姜城堡神農廟和九聖泉的遺址和傳說相同。這說明湖北省隨縣歷鄉的神農誕生地,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之後一個襲稱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的誕生地,因為同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個地方誕生。有專家考證後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途中,炎帝神農氏的臣屬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於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後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縣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這就是說,這個部族南遷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於臣屬的方國部眾。


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歷時悠久,部眾龐大,工程繁浩,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湖南境內的時候,要問它的領導人是誰,特別是作為這個龐大、複雜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領是誰,這實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記》所載及民間傳說記載說是一個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這個具體到了某一個人的說法,應該可以斷定是不確切的。榆罔這個名稱,似乎以籠統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及其部眾」來代替更為準確一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南遷,不可能確切說是由哪一個人領導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參與的部族遷徙。但是,可以肯定,這是以炎帝神農氏為載體、以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現在應該「言歸正傳」,說一說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了。但還得說兩句題外話,算作一份「申明」,這實際上還是我在前面說的、必須交代清楚的一個問題: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應該首先置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區,包括現在的炎陵縣在內)的關係這個大背景中來談。


關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的關係,在文獻資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都是有據可依的事情。


羅泌的《路史﹒後記》云:「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統志》云:「古炎帝陵在縣西三十裡。」《茶陵州志》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至於前面所引的《酃縣誌》的記載,更是把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說合而為一了,並且,它還把《明一統志》的記載具體化了:現在的潞水鎮的確「在縣西三十裡」這個位置(應該是講潞水鎮通往縣城的古道)。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羅泌的記載告訴我們,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兩個問題:「茶鄉之尾」在哪裡?「茶鄉之尾」的炎帝陵與炎陵縣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縣境內洣水的兩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今秩堂鄉景陽山,即《茶陵州志》(清嘉慶版)所說的「茶山」。茶水流經高隴納巖水、芝水、白水,經火田合芙水、貝水,經腰陂匯潞水、堯水,由此向南經洣江到舊縣城北門歸入洣水。地理區域上的茶鄉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隴(含湘東)、八團、火田、腰陂、潞水、思聰、洣江等鄉鎮。這是廣義的茶鄉。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鄉毗塘村龍頭境內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龍王廟,當地人稱之為茶江裡廟。據此,茶江裡廟周邊地區的今高隴鎮龍集、光泉兩村及秩堂(含小田)鄉,又合稱茶鄉。這是狹義的茶鄉。因此,直到現在,像潞水鎮這些地方的許多老人還稱八團、火田、高隴(含湘東)、秩堂(含小田)為「茶鄉」,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三八區」。在今秩堂(含小田)鄉的合戶村中和堂還能看到嶽飛的題詞石碑(文字為「墨莊」),碑文後的跋中有「茶鄉」之名。另外,在狹義的茶鄉地區,自古至民國期間,道士刊布的文書和口頭文詞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茶江鄉」的文字。這些都可以說是狹義的茶鄉存在的證據。明洪武二年,今茶陵縣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四個鄉,其中的茶陵鄉又簡稱茶鄉。這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茶鄉,這個「茶鄉」大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八區(火田鎮芙江以下屬睦親鄉。睦親鄉又寫作「睦鄉」)一致。


在漢語詞典中,「尾」原本指動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現在的潞水鎮(潞水方言區)自宋代以來一直屬於睦親鄉之永居裡,至清代順治十二年,改裡為都,潞水鎮(潞水方言區)又屬睦親鄉的上十一都。道、佛兩教的冥司文書以及民間安梁文書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睦鄉」這樣的文字,「睦鄉」即睦親鄉。在地理位置上,它屬於廣義的茶鄉,而又與狹義的茶鄉有一定的距離之隔:中間有腰陂、火田這兩個地區,屬於茶鄉這個地區的邊遠地區,或者說,不是茶鄉的主要部分,稱之為「茶鄉之尾」是比較合適的。這個說法也與《明一統志》的記載一致。這就是說,在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茶鄉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載:「古蹟曰陵墓,茶鄉之墟,蒼梧之野,古帝弓劍之所藏也。國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這個記載所說的「古帝弓劍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統志》所載的古炎帝陵的話,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處象徵意義上的陵墓,就如同後世所說的衣冠冢。把這個推定與《酃縣誌》記載的資料聯繫起來看,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縣兩個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後者是一座實質意義上的陵墓。正因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漸被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人忽略,乃至遺忘了,祭祀漸少,乃至於無。因此,後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禮祀這個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這個記載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謂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羅蘋注《路史》時更是言之鑿鑿的說:「今陵山尚存二百餘墳,蓋妃後親宗子屬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這樣的記載就更使人難得其詳了。


《宋史·地理志》載:南宋紹定年間,茶陵縣隸屬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陽郡,境內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康樂、霞陽、常平七個鄉和永安、茶陵、霞陽、船廠四個鎮。清代《衡州府志》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風峒寇」羅世傳之後,湖南安撫使曹彥約認為茶陵軍轄區過大,地裡遼遠,難於管轄,建議增置郡邑,以便於控制。於是,這一年,析出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設置酃縣,但酃縣仍屬茶陵軍管轄。最早的《茶陵州志》修於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記載的是 「現時意義」上的炎帝陵而不是傳說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這就是說,兩種縣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並不矛盾,前面這個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並非同一個人,兩者可能同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湖南境內的後裔,他們都沿襲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而為各自分支的首領。


那麼,斷言潞水境內有炎帝陵及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有何其它證據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問炎帝神農氏這些後裔的去向一樣,實在是無從稽考的事情。遠古杳杳,古蹟湮滅,叩蒼天無語,問大地無聲,實在是一個不可能找出確鑿證據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中捕捉歷史的蹤跡,以期獲知映證的信息及現在與過去相遇的吻合點。


據《湖南通志》記載,今潞水鎮的農元村有個叫「神堂灣」的地方,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徙居在這裡,並常常翻越露嶺嘗草採藥。農元村與這個地名有關的村莊就是「神背」,在這裡,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農殿。這座神農殿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據當地老人解釋,神背一名的由來有兩說:一是從前村莊的主體部分在壇官廟之後,二是村莊的主體部分在神農殿之後。處於某一人一物後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後背」。這種解釋大約是可信的。儘管這個解釋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農氏,但還是與此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內容後面再說),《湖南通志》記載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與神背比鄰的大臺村有一個叫「神堂」的地方。但這個地名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據一些人解釋,這口水塘大而且深,經年不竭,如有神助。按這個解釋,神堂這個地方似乎與神堂灣及炎帝神農氏無關了。


今農元村的大隴組(即所謂「大隴坳上」)與神背比鄰。相傳炎帝神農氏經常在這裡採藥,也在這裡傳授農耕技術,還在這裡發明了米篩這種糧食加工工具。當地百姓感恩不盡,便把炎帝神農氏發明米篩的事跡刻在潞溪岸邊一個深潭的巖壁上。這個潭就叫米篩潭。至今,米篩形象依然清晰可見。又有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授農耕技術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神背,百姓們為感謝炎帝神農氏的這份恩情,就把這裡叫做「神背」。


事實上,神堂、神背、大隴這三個地方彼此緊鄰,是一個相連一體的區域。《湖南通志》所說的神堂灣,大概是指這個區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區的龍溪村有一個叫「藥塘」的地方。藥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傳炎帝神農氏常在這裡洗藥,因此就叫「藥塘」。這個地名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個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鬱」代替「藥」字,將它改名為「鬱塘」,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地方地名的讀音仍然與「藥塘」一致。


潞水鎮的獅子巖,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晚年休養的地方。至於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遺址,則前面已經講到,這裡不再重複。這些遺址遺蹟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氏曾經在潞水活動乃至生活過的痕跡。


與潞水的腰陂鎮,有一個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稱之為「罈子坑」。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安葬處。另外,露嶺南側的虎鋸鎮茶澗兔子衝,還有一個叫太子墳的土堆。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炎居在這裡打獵,無意之中,從兔子受傷自救的舉動中發現了一種金創藥。為了找到這種金創藥,炎居凍餓而死。死後,螞蟻銜土為墳,所以稱之為「太子墳」,又叫「螞蟻墳」、「天子墳」。這些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在露嶺周邊地區活動的遺蹟。如果把視線再放寬一點的話,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縣)的其它地區,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遺址遺蹟以及傳說。


下面要講述的可能是古茶陵這個大背景下,為古茶陵地區所共有的現象。


一是境內的藥農,雖然師承關係不同,執有的儀軌和禁忌不同,但有兩點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語而頗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訣中提到的歷代本草祖師中,必有「神農」的名諱;採藥時諱稱鐮刀、鋤頭這兩種工具,而把前者稱為「鷹」,後者稱為「鹿」(或「雷公」),並且特別忌諱有褻瀆它們的言行。這似乎與傳說中作為醫藥文化開山鼻祖的炎帝神農氏有鷹、鹿兩位母親有關聯。


二是境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盛行一種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術,即在禾苗下田扎穩了根將要長出側根的時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體協調擺動,雙腳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來回划動,目的是劃斷側根,好讓主根深入泥土吸收養分(也有改為彎腰,用雙手划動的,潞水方言稱之為「抓田」)。據說,這種耕作技術最初是遷葬炎帝神農氏時無意「發明」的:抬靈柩的人被允許直接從禾田間路過,踩塌過的禾苗不僅沒有死去,相反,長勢良好,結實較多。後來,人們受到啟示,就發明了「踩田」、「抓田」技術。還有一種叫做「薰草皮」的農耕技術,就是將草連同泥土挖來,經火薰燒後作為肥料入田。這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引導原始先民燒畲墾荒的遺留。三是境內有「吃新」的習俗。茶陵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敬神靈,以感謝神靈賜予五穀種子。這樣的神靈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炎陵縣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盛給狗吃。傳說,最初的幾粒水稻種子是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無意從天宮帶來的。這個儀式有不忘獅毛犬給人間帶來稻穀種子的感恩意義。四是境內迄止民國時期為止,民間為禳災祛疫而舉辦的「做盂蘭」,衣匠的眾多紙紮中必有炎帝神農氏的紙紮神像,形象是頭頂雙角,手執禾蕙,名字就叫「神農皇帝制米谷」。


上述儀軌和農耕技術,以及民間習俗,都可以認為是古茶陵地區為紀念作為醫藥文化、農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農氏而保留下來的遺俗。我們還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曾經在古茶陵地區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義上的遺存。


考察炎陵縣和潞水鎮的民間傳說,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流傳著一個「井水變酒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不同,主人公卻都是先窮後富再窮的酒家,並且都有貪心的特點,他們的姓名、性別不同,但炎帝神農氏這個主角相同,故事情節也大同小異,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跡。這個傳說似乎也可以映證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軌跡。


最有意思的一個文化遺存就是古茶陵地區和安仁地區的壇官和壇官廟。茶陵人稱它們為「石公老爺」、「石公老爺廟」。在民間,壇官是一種兇惡而且好作祟的神靈。一般的,田間地頭,或者山間溪頭,有一棵高大的樟樹,樹下有一塊大而且有點恐怖的石頭,前面有焚香的痕跡,或者還有矮小的房子,這就是壇官廟。關於壇官使惡作祟害人的傳聞,從古到今,在潞水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多得無法統計。古茶陵和安仁地區多壇官廟,這在湖南乃至我國南方地區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據傳說,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農氏時守靈護喪的大小護壇人員。當初,安葬炎帝神農氏後,天帝把護喪有功的人員一一分封為各路神仙,惟獨忘了封賞大小護壇人員。問題反映出來以後,天帝沒辦法再給他們什麼封賞了,只好無可奈何的叫他們「隨遇而安」,自己隨意找個地方去當快活神仙。但這些人聽錯了:有人以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為是到有樹的地方去安身。於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區的田間、地頭、村莊、山間,有大樟樹和大石頭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廟。這個頗有人性化的傳說和神靈的存在,與炎帝神農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傳說,可以互為映證,更有近乎「信史」的意義。


趙世超先生說:「我個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陝西遷到河南,最後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透過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蹟,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來探討炎帝神農氏和潞水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將這一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動,置於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歷史搜尋和梳理。炎帝神農氏和潞水有什麼關係?炎帝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與中國古南方地區有什麼關係?我們說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的氏族部落,這只是一個區域文化的代表和載體。這個代表和載體表證和承載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南北區域文化交融發展的文化密碼和信息。


最後說一句與本文無關的話:我個人不贊同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

相關焦點

  • 小詩丨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行,同樣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花費萬金去買山尋求清靜。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綻放如滿月,即使在家被俗世纏身,但是內心卻可以比出家人還要清閒。提起修行,有些人總以為隱遁於深山老林、廟宇道觀,一心只求脫塵離俗、看透紅塵,追求佛音道語、修身養性就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舒服。
  • 閉關是修行的舞臺,紅塵是修行的道場!
    1、修行未出現境界時的外在知見,包括同修之間的不同知見,都是外境。 2、修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境界,亦即真修實煉所產生的沿途風光,就是內境。 3、走出了閉關的境界後還要面對紅塵,還會有更大的功課。這也是祖師大德們證得了根本智後,還要繼續走入紅塵以證得後得智。
  • 開心,開竅,開悟,有福報之人可見!
    一個整天憂慮重重的人,即使把經讀破,把頭磕爛,修行一萬年,也進不了道門之中,更別說開悟了。一個修行人如若不能開心快樂起來,愁眉苦臉的,無論做什麼都沒有意義,那麼你的靈魂也將是委屈的,其主要原因:一是不懂得如何化解煩惱與憂愁,二是沒有遇到真法與明師指點,更不懂修行的真諦。
  • 心如死灰的故事——紅塵歷練
    心血來潮在大門貼上「我心如灰」四字,意圖告訴世人,自己修行達到心如死灰,今生成就了。某天,有個少年來參學,敲老居士的門,問,「我心如灰」是什麼意思呀?老居士耐心為他解答,什麼含義,如何修行。老居士剛掩門送客不久,少年又來敲門,再問,「我心如灰」的道理,說自己還沒聽懂!少年如惡作劇般,反反覆覆幾十次敲門而問。
  • 菜根譚:在紅塵中修行,縱然世間變化萬千,我亦心無所系
    菜根譚:在紅塵中修行,縱然世間變化萬千,我亦心無所系修行二字,自古英雄多避諱;紅塵兩字,多少豪傑痴心淚。七尺男兒之軀,也繞不過情絲綿綿的五濁世界,日日夜夜醉心於紅塵,痴迷於功名利祿所帶來的身心享受,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無法割捨俗世中的點點滴滴。
  • 「佛」、「道」、「儒」的核心思想與「我」的修行
    其中「佛」的核心講的是「心物」,「道」講的是「陰陽」,「儒」講的是「情智」。下面依次談談它們與「我」的修行關係。道之陰陽作用,核心為「無」,《易經》講「無極而極」,談的是物質世界的哲理,《道德經》說「無為而為」,是生而為人的處世之道,西方科學談及物質,不離客觀規律或真理。咱們用形象的理氣代替陰陽,以免談起來過於抽象、飄渺又混沌難解。
  • 《金剛經》的智慧 凡間是寶藏 修行要上路 離不開紅塵歷練
    雖然大眾大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至少知道,修行人是能清淨下來的。佛陀在《金剛經》中佛陀告訴須菩提,菩薩有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能稱為菩薩。這裡強調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分別相,有了分別比較就是凡情。
  • 也說修行中的尋師訪道,全在清淨心
    話說回來,實際的訪道中如此直接成就的事跡不會太多,特別是末法根基的時代,別說能否遇到這種勝緣,就連能放下俗情,真心出去訪道的人也不會太多,大都離不開紅塵牽掛,人間俗事,五欲紛勞。或是在家人能攝心為戒,把兒女私情從心中完全放下的並不多。
  • 學道修行中的六種歧途,幾乎每個人都步入過!
    懶一些學道的人變得懶散,對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做,且不知道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而老子之教導,是「和光同塵」,在生活中修行。這樣對現實生計懶散的人不在少數,眼高手低,看不起吃苦的活,且以修行逃避現實。這也是歧路。
  • 夫妻之道,重在修行
    《中庸》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這句話的意思是夫妻關係是所有關係的第一位,只有夫妻關係相處好了,才能夠有真正的智慧。而夫妻到底應該怎樣相處才能和諧呢。而我們現在有很多女人都非常強勢,原因是自己既要工作,還要照顧家,感覺自己非常辛苦,辛苦之餘又會產生控制和看不起先生的諸多想法。長此以往,會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會貶低先生在家中的地位,也就是根本不尊重天,其實這不符合女人屬陰的性質,女人的心理需求就是要關心和安心,可因為自己的強勢,內在就會打架,又想得到先生的關心,因為強勢又得不到關心,又想依靠男人,又覺得男人靠不住。這樣兩個人彆扭,誰都不舒服。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所能夠一窺究竟的,而且,隨著每個人的機緣智慧有所差異,自然每個人對佛法修行的進階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最終也就無法以相同的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來要求人們。
  • 詩詞中的佛學詞彙引證(紅塵、宿命、釋悟、輪迴、苦海、六道)
    詩詞中的佛學語彙引證(紅塵、念、宿命、釋悟、蓮臺、輪迴、苦海、六道、禪、淨土、齋)◎南郭居士五律·謁官堆淨土寺經年後感◎南郭居士紅塵幾念侵,宿命廢時陰。釋悟蓮臺去,痴迷紫霧臨。輪迴藏苦海,六道覓禪音。淨土齋煙處,南門近我心。
  • 師行修行,有心有愛有自然
    師行,一個傳承道家文化的精神家園,一處人人向善的修行家園,一個充滿友愛的習武家園,一個處處是道的自然家園。遠離了紅塵是非,了卻了思緒惆悵。尋武當一方仙山,覓師行一處福地,把身心交於此,自然賦予你氣象萬千。師行修行,有心有愛有自然。
  • 馬哈希:修行之道
    對話二十七弟子:這些[指上一章對話中「
  • 已婚人必知的夫妻之道
    世間萬物,皆以陰陽而生,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乃萬古不變之理,故天地配以陰陽,男人本以天下為家,女人以家為天下。所有歷史的精彩呈現,為後世歌頌,大多都是英雄和美女的故事。天下沒有男人不成功,在無能的男人,只要有機會遇到一個可以徹底引爆自己的女人,都可以橫空出世,鼎立天下;天下沒有女人不幸福,在強勢的女人只要可以遇到徵服自己的英雄,都可以柔情似水,母儀天下。
  • 火中金蓮非等閒——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
    在許多人看來,出家人身居梵剎,六和同處,大眾燻修,修行不難;而在家居士則因為身處紅塵,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此說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們縱覽古今,在家居士修行獲得成就的可謂數不勝數。例如佛陀時代的維摩詰,勝鬘夫人,以及我國唐朝時的龐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等。限於篇幅,就不多舉了。
  • 煉己-煉心煉命
    修行中除了以上自身惰性帶有的障礙之外,其實俗世的生活也會對我們的修行造成影響。但這些影響對於大部分可以修行的人來說是可以克服的。在我看來,這無非就是「舍」和「得」二字。我的言語可能有些過激,但觀察過生活中很多有過類似藉口的人,他們生活大多都是一團糟。    總結一下,其實很簡單,兩層。第一層是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第二層是該做的是否做了?不該做的是否沒做?如果都能完成,說明自己意志堅定,不會被外物所幹擾。這些道理看似簡單,可卻能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去做某些事,不被外物所誘惑,修道之人應當有一顆堅定的心。
  • 道教的拜師收徒與傳法要求嚴格師父不會虧欠徒弟(入道修行必看)
    說其繁瑣,在於道教師父收徒必經諸多程序,焚香奏表、誦經禮懺,另有弟子宣讀拜師帖表明入道修行之決心,而師父亦需奏表書符,讓入門弟子起誓、焚香,跪拜三清道祖以感恩道祖慈悲、得聞正法,跪拜歷代宗親以不忘祖宗恩德,跪拜師父以承法脈使道門昌隆。道教門派眾多,各門派皆有道術傳承,多師徒口傳心授,秘而不宣,因而道教師父收徒必定審慎,須量才授術,且「寧可道術不傳,不願所授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