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
[美]羅斯·貝頓 [英]西蒙·莫恩 著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不是科班出身、因興趣「半路出家」學習植物的人,常會遇到兩種煩惱:一是對「上胚軸」「託葉」等專業術語不知所云;二是辨識類書籍難選——種類少的不夠用、種類多的難檢索,找不到想查的植物。這本《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75科常見植物的鑑賞與栽培》,書名雖長,但卻對學植物的「新手」非常友好,幾乎同時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現在資訊太過發達,知識碎片看著容易,忘得更快。這本書好在,先為讀者樹立「知識的出現解決了取水問題,讓植物脫離水域」「維管束能運水,讓植物可以長得高大」等淺白實例,通過植物生理結構一次次變化,描述了植物如何一步步從水中登陸、進而散布到世界各地的過程。
在了解植物演化歷史的同時,讀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學到描述植物特徵的術語,解決了「上胚軸」「託葉」等分別是什麼的問題。而且通過了解演化史,知道了哪些特徵才是分辨植物種類「高等、低等」「原始、先進」的關鍵所在。以後再見到一株沒見過的植物,就算無法知道它的具體名字,至少可以對它有個大致判斷,分辨出大致類群,想進一步查它的名字,也有了切入點。
現代生物分類,採用「門、綱、目、科、屬、種」這樣的層級制度,其中「科」這一級別,對應的英文單詞是「family」,從直觀意思上,這一級別,可以類比為人類社會中的「家族」。
《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植物分類指南》這本書介紹的植物75個科,覆蓋了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75個植物家族,這個層級取得巧妙。如果選取更高一個級別,可能會太過籠統,同一「目」裡的植物差異太大、親緣關係遠,難找共同特徵;如果更低的級別,比如屬或種,則可能導致種類太多。
而且如果使用種或屬,則會因為物種分布的區域局限,造成「水土不服」——外國引入的動植物方面作品,介紹的生物會更加偏重當地的種類,與中國讀者距離較遠,實用性不夠。而這本書在每個科裡,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園藝植物來闡述此科的特徵。園藝無國界,地域性不強,所以這本「英國」書裡,提到的植物在我國幾乎都能見到,其中不乏君子蘭、牡丹、銀杏、絲瓜等「零基礎」的人也認得的植物。
本書體例嚴謹、排版工整,加上經典風格的植物繪圖,比較精美,但略顯嚴肅,不過細讀文字,卻不乏趣味。比如直言大戟科的植物差異巨大,沒有全科統一特徵;吐槽出產多種柑橘類水果的科,卻用毒性最大的種「芸香」來命名。書裡還有不少好玩的小知識,比如一棵貝葉棕一次能開超過2300萬朵花——因為能量消耗太大,結了果後就會死去。系統化的知識加上使用人們熟悉的實例,覆蓋面廣但種類又不太繁雜,讓這本書成為不錯的植物學入門讀物。(文/劉瑩)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