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身上有些「部位」,
是一次性消耗品,
用的不對、越用越廢,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走、跑、跳、蹲、跪搓衣板……膝蓋參與了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動作。用的多了,就容易出問題——所以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年,都有可能出現膝蓋疼痛、酸脹等不適情況。
據統計:60 歲以上男性中高達 60%~70% 的人都患有骨關節炎,女性患病比例更高。
可以說,大多數人都逃不開「膝蓋疼」……
一說到膝關節出問題,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軟骨退化,但其實筋的問題可能比軟骨退化出現得更早。首先,筋的問題通常表現在三個位置有壓痛。
圖:攝圖網
在髕骨下方的膝關節內側,有一個類似於鵝掌的特殊結構,它是三塊肌肉匯集的一個點。這三塊肌肉對我們的屈膝活動非常重要,如果輕按「鵝掌」後出現疼痛,要小心是不是鵝足炎。
膝蓋受涼、運動過度、長期爬山、劇烈運動時急停急轉等動作,都可能損傷「鵝掌」處的肌肉。
髕上滑囊位於膝蓋前上方,是關節液的倉庫,而關節液又是關節間的潤滑劑。
如果長期跪坐、盤腿、爬山、爬樓梯、高強度跳躍且用力不當等,就會把關節液擠入髕上滑囊中,長期如此容易誘發髕上滑囊炎,會出現膝蓋腫脹、有壓痛感等症狀。
髕骨之間有一個脂肪墊,位於髕骨下方兩側,它能用來緩衝兩根骨頭撞擊所引起的磨損。但如果髕骨長期受到磨損,就容易出現髕下脂肪墊炎,發生充血水腫,導致膝蓋下方長期疼痛。
當出現鵝足、髕上滑囊、髕下脂肪墊這三個位置的疼痛、發涼或腫脹時,我們可以運用四子熱敷包來調理,有溫通經絡、行氣消脹、散寒止痛的作用。
動作由簡單到複雜,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鍛鍊:
動作要領:
坐在椅子上,用雙手來回搓腿,從大腿一直搓到小腿;
每邊腿搓20~30次為1組,每天3組。
作用:有助於疏通膝關節的血液,保養腿部筋、避免膝關節炎急性發作。適合不方便做膝關節運動、或者腿腳不便的人群。
中醫有一句話:
「筋軟一寸,壽增十年」。
人身上筋很多,
研究發現,
腳部的筋越軟,人就越長壽!
如何把腳部的筋變軟呢?
一是揉腳筋,
二是雙腳互打,
揉腳筋要重點揉腳底上的地筋。
中醫認為,腳與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尤其在秋冬季節,雙腳互打更是不可缺少,因為「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有很多老人通過雙腳互打後,發現比熱水泡腳還要實惠,揉一次腳,勝過十次泡腳!
當然,拉腳部的筋有很多方法,但和舞蹈家一樣的拉法則不適合中老年人。方便操作的方法,就是搓揉腳板底的腳筋。
方法:可以端坐著揉,也可以躺在床上揉。腳面有個凹陷,一般的情況根本刺激不到。最好是用一定的力度往裡頭揉捏,可以觸到一根比較粗、緊的筋。
按揉數量沒有要求,就是發熱、經絡舒服為準。用指腹,不要用指甲刮,也可以捶打。
敲打腳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運動,只要伸直雙腿,把兩腳的腳後跟靠在一起,兩腳的大姆趾互相碰撞即可。做二百次大約需要兩分鐘。
日常養護知識:
1.坐:儘量不久坐,在起立前可輕輕地擺動幾下腿部。
2.睡:睡眠時應用高度適當和符合頸椎曲度的枕頭。
3.食:平時應多食富有鈣和膠原蛋白質的食品。
4.動:避免過久站立、跑步、打球或長距離步行等。
5.穿:穿較有彈性的鞋子,用適當的鞋墊,穿戴護膝或彈性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