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流量明星,沒有酷炫特效,
冷門兒童題材加上小眾體育項目,還是紀錄片體裁,
上院線?
一聽,就要「撲」個血本無歸。
可它生生地做到了「公映三天就佔據豆瓣口碑電影榜首」
經過數輪電影節、點映檢驗後,
豆瓣開分9.3分,
現在持續穩定在8.7分,
截止到距離2021年只有半個月的今天,
是2020年度當之無愧的國產電影最高分
#上圖的分數是預告片中的,沒有來得及更新。
橘今天要說的,
就是這幾天不少網友「自來水」刷屏安利的《棒!少年》
這部紀錄片,
獲得了陳可辛、陸川等大導演名製片人包場支持,
痛仰樂隊高虎獻唱推廣曲,
連易烊千璽都在微博推薦,
這麼看,屬實是火了。
但是,憑藉著啥呢?
其實,《棒!少年》全片內容並不複雜。
如片名所說,緊緊圍繞著「棒球」與「少年」展開,
不過與以往印象中,
在「聖地」甲子園裡揮灑汗水的棒球故事不太一樣,
#2018年夏末刷屏的「平成年間最後一次夏日甲子園」
鏡頭對焦的是一支比較特殊的棒球隊,
球隊裡的孩子大多是事實孤兒(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撫養的兒童)
每個人背後都有著來自家庭的傷痕,
他們是在遇到教練孫嶺峰,來到愛心基地後,才開始接觸棒球,
不幸也幸運的他們,
懵懵懂懂地用棒球——這個在我國幾近「冷門」的項目,
收穫自信、友誼與陪伴,
也為自己開拓出一條不一樣的成長之旅。
而影片之所以這麼有意思,
除了體育競技本身的「高燃」,
還在於導演選取了馬虎和小雙,
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作為主線人物。
一個外放大膽、桀驁不馴,一個溫順乖巧、敏感脆弱,
這要是放在日漫、港片裡妥妥的雙雄設定,
就這樣,「一個火焰一個海洋」的巧合,發生在同隊的兩個孩子身上,
真實的紀錄,也變得戲劇化了很多。
馬虎——後入隊的「闖入者」,
明明比別人後進入基地,
卻一點也不怕生,
愣叫別人認自己做老大。
仗著自己身體素質好,是隊裡難得的體能好手,
先是挑釁隊裡年紀最大的大寶,
又「一言不合」欺負其他小朋友……
他確實很頑劣,
課堂上偷吃粉筆、隊友洗澡時偷偷關水這種事情沒少幹。
甚至在橘還在琢磨著偷吃辣條會不會挨罵的十二歲,
虎哥就說出了
「一人一個指頭放在這裡,一刀全部下,你敢嗎?」
這種「驚世駭俗」的大話。
#我:不敢不敢
可實際上,他也是個不敢一個人睡覺,
會用繩子把玩偶和自己固定在床板上的「小屁孩」
教練批評他時,也不說話,只委屈地癟著嘴幹掉眼淚。
回到家鄉探親,
和小夥伴們稱兄道弟,自稱「遊俠」的馬虎,
在教練說要把孩子們訓成一匹狼時,
也會賭氣般地說出真心話
「我就是一條流浪狗」
之所以說是「真心話」,是囿於他不同常人的成長環境。
母親在生下馬虎三個月後就跑了,
酗酒且有暴力傾向的父親常年在外務工,偶爾回家一趟可能還會揍馬虎一頓。
貧窮、原生家庭的破碎、長期的缺愛,
讓他選擇用蠻橫武裝自己。
可內心裡,
他比任何人都渴望關注與愛,
他希望媽媽回來,
也深切地愛著、思念著媽媽。
而另一位主人公——小雙,
同樣也面臨著並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他在酒店裡像說玩笑話一樣,和同伴講述自己的身世:
母親在生下他後就走了,而父親在出生前就腦溢血去世了。
親戚便把小雙和雙胞胎哥哥送人,
對方卻因為小雙太瘦弱只領走了哥哥。
這個險些「被埋」的孩子在大伯、大姑相繼去世後,
只好跟隨二伯生活。
而隨著年事已高,二伯也無法支撐起這個小家,
才把小雙送到愛心基地。
因此,早早懂事的小雙,
不像馬虎那般叛逆不服管教,
鏡頭記錄的他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想自己的「心事」。
他把骨子裡的溫柔帶到了球場上,
連教練都評價他「小雙做什麼動作都很溫柔」
#插句題外話,小雙長得很是清秀耐看
溫和的性格讓他練習時踏實刻苦、打球時防守穩定,
同時,也讓他在賽場上不夠敢拼敢搶。
而缺乏狠勁兒,在講求進攻性的競技體育裡並不是什麼好事,
他也沒少因此在訓練場上掉眼淚。
而更重的包袱來自於,
才十歲的他,已經深刻地意識到:棒球是他目前唯一的出路。
教練帶球隊去美國打U11聯賽,
胳膊受傷的小雙作為主力咬著牙和同伴們拼盡全力,
還是輸給了去年的冠軍,僅比了一場就要落敗回國。
他被簇擁在人群中央,
連大大咧咧的馬虎都叫他「老大」勸他先吃飯,
他卻哭喊著「機會只有一次」
「你知道這麼一次比賽多難得,對得起別人對我們的期待嗎?」
那場比賽,似乎讓小雙心灰意冷,
他不願再回到棒球基地打球,
教練來家看他,他也執拗著不願回去。
還因此和二伯吵了一架,
問是不是二伯和教練說要把自己帶走的。
這個溫順得像鹿一樣的孩子在難得的自我發洩後,
又在樹下和二伯「和解」了。
#小雙具體說了什麼,橘就不劇透了
整部紀錄片,線索清晰,故事簡單。
即便在拍攝期間,球隊因為郊區拆遷,
搬了三次基地,
總是在「流離失所」
片中也頻頻出現孩子們在一片拆遷廢墟中步行去上學的畫面,
小雙、馬虎的「回鄉探親」更是讓人看得揪心,
可又因為主角是孩子,
因為他們比成年人更為直接真實的笑容和淚水,
能讓人在淡淡的哀傷中找尋到明快的底色。
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正規場地,
在短訓時借用過後孩子們會向場地鞠躬道謝,
到美國參加比賽,
孩子們最大的驚訝不是異域風情,
而是「這個國家到處都是棒球場」,
最深刻的回憶是棒球頂級賽事氣氛所帶來的震撼與感染。
鏡頭在展現孩子們真實的處境過後,也沒有一味煽情,
而是跟隨孩子們的視角,去認識他們的棒球,
認識他們對於競技本身的熱愛與嚮往。
就是靠著這平實卻又動人心魄的故事,
還有高清慢鏡頭下極具生命力的視覺美學,
《棒!少年》「殺」出了今年first影展的「最佳紀錄長片」
也「殺」出了上映後的好口碑。
而對於電影裡的孩子們來說,
這部長片是對他們生活的紀錄,也是導演送給他們的禮物
也許無法選擇上天給予的底牌,
但對於孩子們來說,被命運揉皺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有大把的時間去跌倒流血,長大成人。
只要他們願意,
就永遠有為自己的生活投球、揮棒、奔跑的權利!
最後一句,
影片還在熱映雖然排片不多,但故事真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