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溫低,天氣乾燥,洗澡也多了些難處。那怎樣洗澡和護膚,才能保證皮膚在冬季的滋潤健康呢?
有人會問,乾性皮膚、敏感皮膚,洗澡會不會越洗越幹?其實,合理洗澡並不會使皮膚變幹!下面這兩個誤區,你有沒有「踩到」?
一是泡澡時間長。冬季天氣寒冷,舒舒服服地泡在熱水中,那個愜意!也有些人一到冬天就戀上桑拿、溫泉……樂此不疲。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
泡澡時間太長,會使皮膚表面失去油脂保護,容易產生乾燥瘙癢等症狀,還會引起皮膚發皺、脫水等情況。
二是洗澡水溫高。為了對抗寒冷,很多人喜歡調高熱水器的水溫,甚至覺得越是燙的水,越能提高身體熱度,驅除疲勞。
洗澡水溫過高,會讓皮膚苦不堪言,加劇皮膚乾燥的程度。同時,過高的水溫還會增加心臟負擔。
總之,只要不是高溫洗澡,不是長時間泡澡,每天洗個澡不會使皮膚變幹,反而能在清潔皮膚的同時,讓皮膚角質層水合狀態更好。
專家建議:冬季洗澡,水溫以皮膚溫度37℃略有浮動加減;洗澡時間盆浴10分鐘左右、淋浴3分鐘~5分鐘為宜。
每年冬季,都有不少前來就診的小朋友,皮膚上出現零星的小紅點和小膿點。更誇張的是,大冬天竟然還長痱子、長癤子!大部分原因就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媽媽覺得你冷」的穿衣習慣和擔心孩子洗澡凍著直接潤膚.
只潤膚不洗澡?聽著就不合常理!皮膚時有代謝物產生,每天洗一洗,控制好時間和溫度,不僅可以去除身上的汙垢和汗漬,還可以去除定植在皮膚上的細菌。如果不洗澡直接潤膚,這麼做不僅滋養了細菌,還會讓皮膚無法呼吸。
洗澡時是否要用香皂、沐浴露呢?搓澡巾、泡沫球當真一個也不能少?很簡單,大家不要忘了洗澡的初衷就好。
初衷就是清潔皮膚,那麼越髒的部位就越需要好好清潔了。比如孩子的口周、人體的多汗部位、容易接觸尿糞的隱私部位,都建議用沐浴露清洗。沐浴露能將皮膚表面的油脂、汙垢和微生物乳化,使其更容易清除,清潔效力比單純清水洗更好。選購沐浴露時,儘量挑弱酸性、無刺激的產品。
一些地方有搓澡的傳統,有些人一搓澡就對自己下狠手!殊不知,這樣容易破壞皮膚屏障。
還有人鍾情泡沫豐富的洗浴用品,渾身塗滿再一衝,倍兒爽!可是,這可能會過度清洗掉皮膚表面油脂,是造成皮膚乾燥和瘙癢的重要原因。
專家建議:請溫柔對待你的皮膚!搓澡巾、泡沫球和刷子之類少用。洗完澡擦乾後,立即塗上潤膚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保溼效果。
潤膚乳一定要管夠,多洗就要多抹。
1、1歲以內的嬰幼兒建議每月使用250克~500克的潤膚乳,可以預防嬰幼兒溼疹的發生。
2、成人雖沒有明確的用量建議,但建議大家在秋冬季節,使用質地較厚重的霜劑,抹得厚一些,幫助減輕皮膚乾燥。
3、特別注意覆蓋到手肘、膝蓋、腳踝、屁股等皮脂腺較少、容易乾燥的部位。
長時間體力或腦力活動後不要洗澡。
長時間體力活動後,血液循環處於活躍狀態,立刻洗澡會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體質差的人還有致命的危險。長時間腦力活動時,大腦對血液需求量非常大。如果立刻去洗澡,血液會向體表皮膚進行轉移,很可能造成大腦供血量迅速降低,從而導致暈厥。
吃飽或空腹不要洗澡。
吃飽後,體內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統,如果這時洗澡,周圍血管擴張,造成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相對減少,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空腹時,體內血糖水平降低,洗澡讓流向皮膚組織的血液增加,供應腦部血液量減少,可導致暈倒等意外發生。
酒後不要洗澡。
酒精會抑制肝臟功能活動,阻礙糖原釋放。洗澡時,人體內的葡萄糖消耗增多,血糖得不到及時補充,容易發生頭暈、眼花、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發生低血糖昏迷。酒後泡澡,還有睡著後溺水的風險。
來源:健康中國、生命時報
# 您的健康 我的心願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