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憶‖何香凝眼中的鑑湖女俠秋瑾

2021-02-07 塔影鐘聲海春軒

何香凝和秋瑾都是二十世紀初的新女性,她們的勇敢與願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精神,完全相同。她們的覺醒,都在於對中國女子處境低下、受多重壓迫的深刻體會,對婦女疾苦的透徹認識,最後通過身體力行,把作為女性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努力與改變社會的行動結合起來,起而投身社會革命,敢作敢為,成為新女性和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


1904年,秋瑾與陳擷芬等十人在日本發起恢復共愛會組織時,提出的「宗旨是反抗清廷,恢復中原,主張女子從軍,救護傷戰士,一面通信國內女學,要求推廣」;她刊行中國女報,面對社會「黑暗」的狀況,以照進「一線光」改變婦女界現象為職志,創作《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一文哀嘆生為女兒身的不平等地位,發起天足會,鼓吹婚姻自由,提倡女子教育和自立,實施女子體育,並籌組女子國民軍,把獻身革命與從事婦女運動結合起來。


       

秋瑾自日本歸國後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女報」。


何香凝走出國門後,大大開闊了眼界,經過學習和思考,她在1903年發表的處女作是《敬告我同胞姊妹》,提出女子社會意識的覺醒,認為女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以求社會解放,才能求女子的解放,成為近代知識婦女的一員,很快她就切實地意識到中國婦女命運的悲慘現實,而要真正改變這種現狀,既要喚起婦女的自覺,提倡女權,同時也要讓佔人口半數的女子明確對國家興亡亦應負責,婦女要「共謀社會之幸福,以光復我古國聲名」。何以可能?「我姊妹乎,其急湔除舊習,灌輸新知,遊學外國,成己成人,勿放棄責任,坐以待斃。」後來幾十年,何香凝在婦女運動方面的努力方向始終著重於領導、組織知識婦女,培養婦女運動骨幹,組織各界勞動婦女的聯合,從而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領袖。


秋瑾側重於作為婦女的英勇戰士,她組織會黨、訓練光復軍,運動黨軍起義,身著男裝、手持長劍闖天下,走上戰場與敵人血刃相見的壯烈行動,是真正的「鑑湖女俠」「巾幗英雄」!秋瑾抱著必死的信念,與徐錫麟、徐自華等立下「西泠埋骨之盟」,希望自己能作為一個女子為國家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慷慨赴義,最後真的成為「為革命而被砍頭的第一個女烈士」!


著男裝的秋瑾   


秋瑾具有革命者的品格,視死如歸,臨危不懼。她慷慨赴死,令人動容。在她已知道「兵臨城下」,清兵馬上到學堂捜捕而自己本來有充足的時間逃生時,「瑾神色自如,只令學生及辦事人員先走,自居內室端坐不動,蓋自聞徐錫麟死耗,已蓄義不獨生之志矣」;面對來捕,「瑾束手就擒」;面對訊問,「瑾不作一語」;面對劊子手,她沉靜地走向刑場,「遂於翌晨四時就義於軒亭口下」。「跡其生平,行事之勇敢,任事之忠純,處事之公正,慮事之周密,臨事之沉毅」,實屬「鳳毛麟角」。


秋瑾平靜地面對死亡,卻在身後掀起了洶湧的波濤,千千萬萬個革命志士,各界民眾都異常震驚、憤慨,激起了更多人的革命鬥志!這就是何香凝常說的:革命者為革命犧牲,是他的夙願;犧牲者的赤血不會白流,會喚起更多的後來者!何香凝在廖仲愷犧牲後,面對丈夫的死,她以革命者的鬥志、以犧牲者會喚起更多後來者的信念,把繼承先烈的遺志、捍衛先烈的思想、繼續他們所開創的事業作為自己的「職志」。她沒有停留在中年喪夫的個人痛苦之中而只是「戚戚然」,而是背負著孫中山的臨終囑託和廖仲愷的未竟之志「兩大重責」繼續前行;她勢單力薄直接面對著陳炯明的死亡威脅時,也是慷慨激昂,以雄辯質問陳炯明,以至被說成「發顛」,她也只是淡然地說,這完全是因置生死於不顧的時候膽子大罷了!這是對正義的捍衛和勇氣!她的雄辯、淡定,與秋瑾的「神色自如」,如出一轍!


後來,何香凝為秋瑾故居和暢堂題寫了「秋瑾故居」的匾額,為出版的《秋瑾文集》題寫書名,都是何香凝對鑑湖女俠的敬仰和緬懷。


秋瑾故居門上面懸掛著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


來源:文史e家(wenshiyijia2016)

作者|蔡瑞燕: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館長



相關焦點

  • 1981年杭州雞籠山挖出一陶罐,內裝女性屍骨,專家:秋瑾遺骸
    1913年6月,在孫中山的支持下,鑑湖女俠秋瑾的遺骨從湖南長沙嶽麓山辛亥烈士陵園第二次還葬至杭州西湖畔。 孰料50多年後,隨著特殊時期的到來,秋瑾墓被列入了「四舊」名單,在1966年的一天晚上又一次被拆除。
  • 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
    畫作:立意恢弘深邃「我們觀照20世紀中國美術史,何香凝先生的《獅》是繞不開的作品;她也畫很多梅花,其中的精神氣度,是時代的表徵。 」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說,何香凝是一位有革命情懷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負的藝術家,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傑出貢獻。本次展覽圍繞何香凝革命人生及其藝術、新中國成立後何香凝與北京畫壇的互動兩個主題展開。
  • 何香凝藝術精品展
    殷紅富貴盡風流 何香凝畫,柳亞子題梅竹 何香凝畫,謝覺哉題松 何香凝楓菊 何香凝楓鷹 何香凝
  • 何香凝:餘生不將就
    細想何大師的這一生,可不就是「心有猛虎,細嗅菊梅」的一生嗎?何香凝出生於香港。父親何炳桓是一位茶商,娶有一妻五妾。母親陳二,因長著大腳成為難嫁的女兒,最後不得不委曲求全給何炳恆當了妾。做母親的拳拳之心,自己當年踩的坑,自然不想讓兒女們再踩。所以,她堅定地要求女兒們從小就纏腳。女兒們大多聽從,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何香凝。
  • 何香凝:19歲嫁廖仲愷,47歲喪夫,5罵蔣介石,94歲與丈夫合葬
    知道丈夫志向,何香凝二話不說,賣掉嫁妝,助丈夫完成赴日心願,在廖仲愷走後的第3個月,何香凝也追隨至日本,在日本,夫妻二人結識孫中山、秋瑾等人,從此走上革命路1905年,同盟會成立,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在日本的居所成為「據點」,何香凝負責聯絡、勤務、保管信件、看守門戶,被孫中山親切稱為「奧巴桑」,成為同盟會的「女管家」。在革命學習的同時,廖仲愷與何香凝相繼生育廖夢醒、廖承志兩個孩子。
  • 秋瑾的一首滿江紅,盪氣迴腸,讓人肅然而生敬意
    秋瑾,人稱鑑湖女俠。她自小酷愛讀書,還善於騎馬、射箭和武術。她在20歲時嫁給了湘潭富紳之子王廷鈞,並隨其遷居北京。當八國聯軍入侵後,秋瑾義憤填膺,立志要衝破家庭的羅網,投身於改造社會的鬥爭。這是對秋瑾很好的評價,也抒發了人們對這位傑出才女的無限崇敬與懷念之情。下面介紹秋瑾的一首滿江紅,盪氣迴腸,讓人肅然而生敬意。滿江紅·小住京華清代:秋瑾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 淞滬抗戰前夕,何香凝送張治中一件女衣,張主動請命帶兵抗擊日軍
    電影《八佰》當中有這樣一幕,女權代表何香凝來到蘇州河南岸的租界中,觀察了四行倉庫孤軍對日軍的作戰。當她看到勇士們身綁手榴彈一個個跳向企圖鑿開牆壁安裝炸彈的日軍時,感嘆道:「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很多觀眾可能不了解,在歷史上何香凝跟四行倉庫保衛戰有何關聯,為什麼電影中會出現她的鏡頭呢?
  • 這七首詩句句動人,秋瑾的豪氣堪稱第一
    △王和尚讀詩:歷代女子詩欣賞3.秋海棠 清·秋瑾栽植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借春光力,幾度開來鬥晚風。秋瑾是近代著名的革命志士,她自號「鑑湖女俠」,「漢俠女兒」,一生都在為革命奔走呼號。她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他性格豪爽,有俠士之風,堪稱「文武雙全」,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她的詩詞,雄健奔放,乾脆昂揚,充滿豪俠之氣。以下兩首詩,可略窺見其風貌。
  • 秋瑾就義前提出3個要求,監斬官只同意2個,為何最後一個不同意?
    秋瑾與陳愛芬在日本女留學生的贊助下成立了著名的共愛會,又加入秘密會,確立了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的革命思想。在這期間,秋瑾與周樹人,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和孫中山等革命先驅成為同志,創辦了《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成為了大家的軍師。
  • 《詩亦英雄——秋瑾詩詞思想與藝術探析》首發
    湘潭在線12月2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立姣)12月24日,《詩亦英雄——秋瑾詩詞思想與藝術探析》首發式暨座談會在市婦幼保健院舉行。該書由湘潭文史研究會集體編著,田園主編。該書不僅對秋瑾在閨女時期、婚後時期、革命時期等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進行了詳盡的註解和細緻深刻的賞析,還以全新的視野和獨特的視角,對秋瑾的詩詞思想和藝術進行全面探析,全面論述了她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感、藝術風格以及後世研究成果。這部書既是湘潭市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秋瑾詩詞的學術著作,也是一部比較完整的研究與賞析並存、可讀性強的文化書籍;對於研究、喜歡、熱愛、敬仰秋瑾的人來說,尤顯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