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前夕,何香凝送張治中一件女衣,張主動請命帶兵抗擊日軍

2020-12-18 溫度歷史

電影《八佰》當中有這樣一幕,女權代表何香凝來到蘇州河南岸的租界中,觀察了四行倉庫孤軍對日軍的作戰。當她看到勇士們身綁手榴彈一個個跳向企圖鑿開牆壁安裝炸彈的日軍時,感嘆道:「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很多觀眾可能不了解,在歷史上何香凝跟四行倉庫保衛戰有何關聯,為什麼電影中會出現她的鏡頭呢?

何香凝

何香凝是國民黨內的左派代表,早年就跟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活動,1924年擔任國民黨婦女部部長,極力推動婦女解放運動。她不僅僅是一位女權活動家,更有非常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反抗意識,對日本的入侵行為非常尤其痛恨,在這方面比許多熱血青年更為強烈,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

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之前,她寫了一封信並連同一件女褂子交給張治中,要他傳達黃埔學生和將領。張治中是當時中央軍校的教育長,負責培養中國軍事人才。在信中,她做了一首詩,痛批「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的軟弱:

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江山,萬世同羞恥。吾婦女們,願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徵衣去。

姚晨劇照

送將領女人衣服在歷史上是出現過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率10萬大軍出斜谷伐魏,與司馬懿對陣五丈原。但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興師動眾,糧草補給困難。於是想到一個激將法,派人送了一件女人衣服到魏營,意在羞辱司馬懿膽小不敢出戰。司馬懿向以能忍著稱,他收到衣服後並不生氣,反而穿上衣服到外面跑了一圈故意讓諸葛亮看到。最終諸葛亮星落五丈原。

當然何香凝給張治中送女衣並非諷刺羞辱,而是借諸葛亮之典故激勵黃埔學生和將領積極抗日。張治中收到信件和衣服以後,深受震動。

淞滬抗戰爆發以後,當時駐防在淞滬地區的蔣光鼐19路軍奮起抵抗。中央卻無動於衷,一面寄希望於國聯調停,一面又想借日本人之手削弱19路軍力量。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致電蔣光鼐,要求其「儘量避免擴大衝突」。在淞滬會戰爆發前期,如果中央軍積極增援,中國軍隊可以用兵力優勢彌補武器劣勢,將日軍趕下海。然而機會稍縱即逝,日軍火速增援,19路軍則孤軍混戰。

張治中

2月初,蔣介石到浦口,張治中前往迎接。並向他建議:「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鬥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願意去。」蔣才同意讓軍政部長何應欽調派87師、88師編成第5軍,由張治中任軍長,開赴淞滬戰場歸蔣光鼐指揮。只可惜中日軍事實力懸殊,增加兩師兵力也於事無補。淞滬抗戰最終以中國戰敗籤訂恥辱條約結束。

在淞滬抗戰期間,何香凝積極奔走,聯絡各方要求中央出兵增援。組織婦女為將士們縫製衣服,並和宋美齡一起創辦傷兵醫院,收治傷員。一天之內就籌設了10個傷兵醫院。她號召各界積極捐款,甚至還出售自己的字畫,用以支持前線抗戰。除了上戰場殺敵之外,做了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期間,她又和宋慶齡親赴到前線慰勞將士。

淞滬會戰

然而就在淞滬抗戰失敗沒多久,蔣介石推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調集大軍發動第四次「圍剿」。何香凝悲憤至極,發表《「一二八」後寄黃埔學生》,痛批黃埔學生:「問君入學何所求? 為民族生存殺敵。數年來,辜負了你,供內戰犧牲,虛偽功績,無分友敵。」

「七七事變」爆發以後,她組織成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號召大家:「參加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及至淞滬會戰爆發,張治中作為第九集團軍司令再次領兵出徵,她也再次致電張治中勉勵:「凝以抱病之軀,只能勉盡後援工作,未克力疾前往,隨諸君之後,共嘗甘苦,然精神固與諸將士同在也,臨紙不盡,祝為國努力。

宋慶齡與何香凝

隨後,她又開始積極奔走聯絡組織抗戰後援。她在復朱家驊夫人函中表示:「惟我婦女雖不能枕戈待旦,衝鋒殺敵,而對於疆場上之戰士,亦應盡力幫助,故飢者我當為之食,寒者我當為之衣,傷病者我當為之醫治。」1878年出生的何香凝此時已經快60了,仍然為國操勞,其熱血志氣絲毫不輸年輕人。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何香凝為何如此關注黃埔軍校的將領,這些人會被她影響嗎?其實何香凝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夫人。黃埔軍校就是在廖仲愷積極奔走之下,由蘇聯人幫助創辦的。他長期擔任該校黨代表,黃埔系的學生對他非常尊敬,所以平時都尊稱何香凝「師母」。這一點在《八佰》中也有體現,88師參謀長張伯亭正倚在牆上觀察四行倉庫戰鬥時,看到何香凝到了立刻站正姿勢。除了演員年齡稍顯年輕之外,劇組還是在歷史資料上下過功夫的。

淞滬會戰期間,婦女代表到前線慰問

至於《八佰》中為何會出現何香凝,有何用意呢?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八佰》主要表達的是全民族的覺醒,大家從一開始漠不關心,抱著看戲的心態,認為戰爭不會影響到自己。到最後大家都積極投入到抗戰當中去,盡力奉獻自己的力量。這其中有教授、有黑幫大亨、有無名路人等等。何香凝作為婦女代表,出現在這個場合正是為了烘託全民族抗日的主題。

不僅如此,她還是黃埔系的「師母」,當時在四行倉庫當中戰鬥的將士不少都是黃埔畢業,比如謝晉元、營長楊瑞符、機槍連長雷雄等。而且,歷史上何香凝確實到過河對岸的租界中觀察戰鬥,並且還給謝晉元寫了一封信,讓他傳達了四行倉庫勇士,信中寫道:

我在看見你們英勇豪壯的氣概,使我感動、流淚,但是等我跑到橋邊,卻又不能通過,只有靜穆地向對岸注視,遙寄我滿腔虔敬親愛的熱忱。你們每一個人,都已充滿了孫總理和廖黨代表的革命精神犧牲精神,不論是成功或成仁,都可以俯仰無愧了。殉國的將士,將因為你們而愈偉大,前線的將士,將因為你們而愈英勇,全國同胞將因為你們而愈加團結,國際人士也將因為你們而愈能主張正義了。我已設法送給你們些救傷品和食品,聊表心意,盼望你們奮戰苦鬥,犧牲到底。

一直以來,何香凝對於黃埔學生都非常關注。一方面學生尊其為師母,她認為自己有教導她們的責任。另一方面,這所廖仲愷一手創建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大量軍事人員,不論是在對內或者對外戰爭中他們都是絕對主力。只能不斷鞭策和激勵他們,讓他們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積極貢獻,而避免成為某些人爭權奪利的工具。尤其是在抗日救亡方面,她一貫的立場就是要求堅決抗日,反對內戰的,並以實際行動組織婦女參與支援抗戰活動。這也是她備受後世尊敬的原因。

參考資料:

1、《張治中回憶錄》張治中;

2、《雙清文集》廖仲愷、何香凝;

3、《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文史出版社編審。

還原歷史細節,喚醒歷史溫度,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以免錯過,感謝大家支持。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是誰主動發起的?
    淞滬會戰是誰主動發起的?1932年第一次淞滬抗戰,最後雙方於1932年5月籤訂了停戰協定,明確規定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安亭至滸浦口一線以東地區)駐防,市區只能駐紮保安團維持治安。所以之後的上海警備司令部,成立了保安總團,下轄2個保安團,總兵力僅4000人,不是正規軍,訓練、裝備自然都很差,也就比警察稍強一些。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八佰》時隔一年終於上映,截止到8月30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八十三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淞滬會戰,又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場深刻影響了抗戰,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型戰役嗎?
  • 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辦主題展,首次展示上海14年抗戰全歷程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辦主題展,首次展示上海抗戰全歷程。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正式對外展出《艱苦卓絕—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展,這是上海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戰歷史過程的主題展覽。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舉辦主題展。
  • 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僅是為了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嗎?
    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那麼國軍指揮層真是基於上述考慮,才不惜代價拒敵於淞滬之外,還是另有他因?通過對事件的剖析,我們試著找出真相。
  • 淞滬會戰日軍為何用添油戰術,犯兵家大忌?因為他們也沒準備好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老蔣嫡系下了血本的一仗。畢竟這一仗可是在老蔣南京政府地盤裡打的。而且老蔣也希望這一戰打出國際聲望。而日本人也非常「貼心」,淞滬會戰足足打了三個月。這裡面當然是中國軍民拼死抵抗佔據主導因素,但是日軍同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戰術。
  • 淞滬抗戰紀念館,閒暇之餘去參觀一下,感受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
    當年的戰火與硝煙早已隨著時間消散,對於和平年代的國人而言,其實抗戰紀念不僅出現在新聞裡,也絕不僅是少數人參與的「宏大」活動,而是尋常百姓人人可參與的自覺行動。周末時,當多數人都會選擇商場、公園、遊樂場的時候,不妨可以帶著孩子去身邊的紀念館走走,定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啟迪和震撼。
  • 何香凝藝術精品展
    殷紅富貴盡風流 何香凝畫,柳亞子題松鷹蜂 何香凝 張聿光合畫,柳亞子題款松 何香凝楓菊 何香凝楓鷹 何香凝
  • 何香凝:餘生不將就
    細想何大師的這一生,可不就是「心有猛虎,細嗅菊梅」的一生嗎?何香凝出生於香港。父親何炳桓是一位茶商,娶有一妻五妾。母親陳二,因長著大腳成為難嫁的女兒,最後不得不委曲求全給何炳恆當了妾。做母親的拳拳之心,自己當年踩的坑,自然不想讓兒女們再踩。所以,她堅定地要求女兒們從小就纏腳。女兒們大多聽從,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何香凝。
  • 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一寸山河一寸血、三十萬英魂埋骨
    最近上映的《捌佰》讓我們看到了上海四行倉庫的一支中國孤軍以寡敵眾,死守不退,英勇抗擊日寇的故事。而它也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戰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過程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毛主席和張治中:主席為何說你日記吹噓我,張說春風化雨的感覺
    張治中表示:"請您放心,我一定和彭主席合作好。" 對此彭德懷說:"張治中先生起到了我們無法起到的作用。他與我們合作得很好。" 的確,張治中與西北局領導人彭德懷、楊明軒、張稼夫、汪鋒、趙壽山等相處得很融洽。在西安,彭老總把楊虎城的公館修繕一新,給張治中夫婦居住,張治中也經常送一些食品給西北局負責同志。在工作中,張治中更做到了肝膽相照。
  • 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
    作者:本報記者 張亞萌 來源:中國藝術報高松立海隅(中國畫) 何香凝何香凝美術館藏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華社攝影記者牛畏予在肖像攝影中,將鏡頭對準了北京的國畫名家們:悉心教導學生的陳半丁,伏案創作的于非闇、徐燕孫、胡佩衡……她於1961年拍攝的何香凝先生,
  • 抗戰期間日軍究竟侵佔了我國哪些省市?
    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清政府就曾與日本約定,將沙俄勢力逐出東北後,日本獲得南滿鐵路以及旅大軍港等一系列權益,作為日本幫助清朝奪回東北的報答。不過在清朝滅亡後,我國很快陷入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而奉系軍閥張作霖對於日本的權利聲索虛與委蛇甚至公然抗拒,這讓惱羞成怒的日本最終對張作霖痛下殺手。隨後張少帥宣布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 銘記|抗戰史上22場艱苦卓絕的大會戰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參戰的主要將領:馮玉祥、顧祝同、陳誠、張治中 張自忠將軍指揮的臨沂大戰,粉碎了日軍兩路夾擊臺兒莊的計劃。臺兒莊大戰重傷了日軍的2個王牌軍。李宗仁搞的空城計,讓日軍想在徐州殲滅國軍70萬主力的計劃落空,日軍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中國軍隊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至5個月的時間。其中臺兒莊大捷消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 抗戰時期,日軍為何喜歡給小孩子糖吃?揭秘日軍的3張臉譜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並建立了偽滿洲政權。中國的抗日戰爭也隨之而打響。 提到日軍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殘暴」二字,翻開抗戰的歷史檔案,處處都充滿著日軍的屠戮。尤其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軍甚至誇下了「三個月滅亡中國」這樣的海口。
  • 何香凝:19歲嫁廖仲愷,47歲喪夫,5罵蔣介石,94歲與丈夫合葬
    便在這個時候,一樁姻緣送上了門,在香港皇仁書院上學的歸僑子弟廖仲愷竟然四處宣揚要娶一位沒裹小腳的媳婦兒,何炳恆一聽,立刻託人說媒。1905年,同盟會成立,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在日本的居所成為「據點」,何香凝負責聯絡、勤務、保管信件、看守門戶,被孫中山親切稱為「奧巴桑」,成為同盟會的「女管家」。在革命學習的同時,廖仲愷與何香凝相繼生育廖夢醒、廖承志兩個孩子。
  • 近代革命抗戰劇《追風行動》開播,陳維涵飾演多面女軍官
    《追風行動》以武漢會戰前夕為背景,講述了為破壞日軍名為「風影」的化學武器研製的計劃,軍統派出了凌霜等人領導的特別行動隊,與日軍展開了一系列生死搏鬥。陳維涵此次出演軍統女軍官凌霜,表面上是穿梭於歡樂場的社交名媛,實則是心懷家國的女軍官。角色層次豐富,陳維涵稱之為「大挑戰」。
  • 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正如歷史學家所言,雖然淞滬會戰我們敗了,但是我們也徹底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更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軍民的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讓國際社會看到了我們中國的戰爭潛力,這為我們後續得到蘇聯和美國的支援是一個很好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