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在千百年的歷史中,給我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難,尤其是14年抗戰時期,日本再度對中華民族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
作為島國的日本,苦於地狹人稠且火山地震頻發的惡劣環境,一直以來都渴望在東亞大陸尋找新的立足點。所以每當日本實力強大且東亞大陸盛極而衰,日本的侵略就不可避免。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後,綜合國力迅速增強,在接連打敗清朝和沙俄帝國後,日本昂首步入列強陣營,並成為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
而隨著日本國力的不斷增強,其野心也越來越大,這為後來的侵華戰爭埋下了伏筆。
雖然關於《田中奏摺》的真偽,直到今天依然眾說紛紜,但無可爭議的是,日本後來的侵略步驟,確實和田中奏摺的內容高度吻合。
而這本真偽難辨的奏摺中,那句「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的日本「新大陸政策」的總戰略,將日本鯨吞亞洲並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展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作為日本侵略戰爭的最重要環節,14年抗戰中日本侵略者到底佔領了我國哪些省市,又有哪些省市得以倖免於難呢?
我們常說,抗日戰爭時期,大半個中國都陷於日本之手,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日軍侵佔的我國國土面積,遠未達到大半個中國之多。
雖然日本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列強,但想要實現徵服我國甚至是稱霸世界的目標,以日本的實力也不得不步步蠶食。
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清政府就曾與日本約定,將沙俄勢力逐出東北後,日本獲得南滿鐵路以及旅大軍港等一系列權益,作為日本幫助清朝奪回東北的報答。不過在清朝滅亡後,我國很快陷入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而奉系軍閥張作霖對於日本的權利聲索虛與委蛇甚至公然抗拒,這讓惱羞成怒的日本最終對張作霖痛下殺手。隨後張少帥宣布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不過,日本豈能善罷甘休?於是緊接著在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就在瀋陽北大營製造了柳條湖事件,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件的爆發,揭開了日本武裝侵略我國的序幕。而由於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導致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在短短4個月時間便全部陷入敵手。
隨後日本為掩人耳目,將清朝廢帝溥儀從天津接到東北,在1932年建立了偽滿洲國,開始了日本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
日軍在東三省站穩腳跟後,開始向熱河、察哈爾等省大舉進攻,儘管馮玉祥、吉鴻昌等愛國將領組織軍隊堅決抵抗,甚至一度將日軍趕出察哈爾,但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失敗,日軍也最終佔領了熱河省全境以及察哈爾省中北部地區。
緊接著,日本在1935年策劃華北五省,即察哈爾、綏遠、河北、山西、山東自治,我國民族危機日益加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勢力逐漸發生微妙變化,並最終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
應該說,從東北到華北,日本的蠶食政策走得相當穩健,基本是按照九一八事變的策劃者石原莞兒的路線在運作。不過日本軍隊自古就有「下克上」的傳統,少壯派對日本大本營的蠶食策略大為不滿,尤其是是二二六兵變,日本確立了法西斯統治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於是在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由此爆發。
不過雖然打破了日本的既定方針,但在日本和民國巨大的差距面前,日軍依然取得了勢如破竹的局面,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省北部、綏遠省東部等地區陸續淪陷。
為打破日軍自北而南的歷史定勢,我國主動在上海地區進攻日軍,迫使日軍不得不自東向西展開侵略。而因為戰術失誤,淞滬會戰雖然打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但也最終失敗,江浙等廣大富庶地區紛紛淪陷,南京更是在1937年12月13日淪陷,隨後遭遇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
由於南京國民政府的實力差距再加上片面抗戰的做法,使得大片國土紛紛淪陷。儘管1938年委員長用以水代兵的花園口決堤暫時擋住了日軍的進攻,但到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東部地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綏遠、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福建等省份的全部或部分陸續淪陷,海南島也在1939年被日軍侵佔,北平、天津、濟南、太原、開封、南京、上海、杭州、安慶、武漢、廣州、廈門等城市陸續陷於敵手,重慶和延安成為抗戰的大後方,抗戰也在武漢會戰後進入相持階段。
因為難以徹底消滅中國,再加上此時日本在北進和南下路線選擇上舉棋不定,所以日軍開始對南京國民政府實施誘降,並扶持汪精衛等傀儡政權實行以華制華。
而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和新四軍就陸續挺進敵後,建立了大量的敵後根據地,極大地牽制了日軍的進攻。
1938年和1939年,日軍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地區與蘇蒙聯軍進行了慘烈的搏殺,尤其是諾門坎戰役,世界打消了日本北上的念頭。隨後日本高層換將,南下逐漸被提上日程。
1940年德國橫掃西歐並消滅法國後,日本趁機佔領越南等法國殖民地,並將西沙、南沙等據為己有。日本的「僭越」,導致美日關係急轉直下,日本的戰略物資也被美國凍結,於是有了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標誌著二戰的全面擴大,也給抗日戰爭帶來了諸多變化,最典型的表現在於美國的援助物資開始紛至沓來。
由於東南沿海基本淪陷,所以美英的援助多數從緬甸滇緬公路入境。而日本為徹底鎖死中國,在1942年入侵緬甸。由於英國的一系列拖後腿操作,導致日本成功佔領緬甸,援華物資只能從印度起飛,經險象環生的駝峰航線入境。
而在日本侵佔緬甸的過程中,日本追擊出師不利的遠徵軍進入雲南境內,由於我國及時炸斷了怒江惠通橋,使日本最終佔據了怒江以西的瑞麗、龍陵、騰衝等地,而這一事件也使得雲南成為抗戰歷史上既是後方,又是前線的特殊省份。
由於太平洋戰爭局勢的不斷逆轉,日軍逐漸力不從心,1944年,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由於南京國民政府長期消極抗戰,所以一潰千裡,損失慘重,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裡、6000萬人民。
此戰直接導致美國將反攻日本的希望轉向蘇聯,並默許了蒙古的分立。
不過,日本雖然短暫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對於日薄西山的局面卻沒有更多幫助,再加上日軍始終糾結於南北,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東西,比如溯江而上進攻重慶,這使得日軍雖然取得了較大戰果,但仍然難逃失敗命運。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東部大面積國土的淪陷,沒有陷於敵手的大城市也就只剩下西安、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等西部城市了,而即便沒有被日軍佔領,這些城市也曾遭受過日軍的猛烈轟炸,尤其是重慶。
可以說,除了西藏、西康、新疆、青海四省,其它所有省份都遭到日軍鐵蹄的野蠻蹂躪。
當然, 雖然日軍佔領了東部廣大地區,但由於廣闊的敵後根據地的開闢,再加上日軍將大量兵力投送到太平洋戰爭的因素,日軍在東部的佔領基本也就是依託城市和據點進行網狀布局。而在抗日軍民的頑強抵抗下,日本最終被抗日軍民的汪洋大海徹底淹沒。
概括起來,為了實現徵服我國的目標,日本幾乎佔據了東部所有的省市,但受制於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侵略野心,日本最終也不得不接受被撐死的尷尬命運。
可貴的是,即便抗戰局面一度哀鴻遍野,但委員長依然沒有像法國那樣舉手投降,那種重慶都待不住,遷都到西康也不投降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是抗戰最終堅持下來的重要因素。
而延安作為敵後抗戰的總後方,在戰爭中後期發揮了越來越巨大的作用,是我國堅持到美蘇出擊徹底消滅日本法西斯,並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基石。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軍民死亡人數高達1200多萬,傷亡總人數高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勿忘國恥,但願這樣的民族災難永不重演。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