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之前,中國人是「不刷牙」的。中國人的行為準則裡有一條美德,叫「笑不露齒」。你想啊,都「不刷牙」,怎麼好意思露出一口黃牙和蛀牙去嚇唬人呢!
當然,「不刷牙」指的是不用牙刷蘸著牙膏去刷牙。古代人也有一些口腔護理的土辦法,比如用布或手指蘸著鹽在嘴巴裡擦來擦去,事後再用清水漱口。
從解放甚至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才開始普及了刷牙的習慣。品觀君小時候不愛刷牙,不喜歡硬硬的東西在嘴裡捅進捅出還不斷冒著白漿的感覺,曾被老媽痛揍一頓,差點氣得離家出走。這不是玩笑話,要知道,全球第一家牙膏企業高露潔在19世紀初就成立了,而中國人卻用了超過150年才基本普及了牙膏。
而更應該知道的是,中國的第一支牙膏也早在民國時期就誕生了,那是在1922年的上海,迄今已經94個年頭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開始說個故事了。
早在19世紀末,中國其實就已經開始自主生產牙粉了。但是,即便高露潔公司已發展了100年之久,中國還是沒能生產自己的第一支牙膏。後來進入二十世紀,中國不少愛國志士開始自己辦實業,其中就有個人進入了日化行業,盯上了中國人的牙齒。
>>方液仙
那個人名字叫方液仙,鎮海人。在讀書的時候,方液仙就對化學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向一位德國的化學師(當時在江南製造局任技師)求教。到了19歲,品觀君還沒大學畢業的年齡,家境殷實的方液仙就創辦了中國化學工業社。
這一家企業及其後來的演變對上海現代日化工業的發展起到過突出的貢獻,即便是你肯定也用過他們生產的牙膏。我們一會兒再說。
在中國化學工業社成立的1912年,方液仙就仿照市面上已有的產品,生產了自己的第一盒牙粉。牙粉有紅、白兩種,裝入紙袋或小鐵盒中出售。紙袋和小鐵盒上印有「福星、祿星、壽星」的彩色圖案,因此取名為「三星」牌牙粉。後來,「三星」這個品牌名也被用於中國化學工業社生產的其他日化品類。
三星牙粉的起步並不順利,一方面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很多原材料都要進口;另一方面,外資強敵開始傾銷,三星牙粉舉步維艱。到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掀起了一股抵制洋貨、振興國貨的潮流,方液仙感到了民族工業的信心,並開始擴大生產規模,讓三星牙粉逐步走向上升。
到了1922年,方液仙成功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支牙膏——三星牌牙膏。當時中國市場已經有了美國的絲帶(高露潔)、日本的獅子(獅王)等牙膏品牌,牙膏比牙粉使用方便,還清潔美觀,當時很多上流人士開始放棄牙粉改用牙膏。
方液仙認識到牙膏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仿照絲帶牙膏的包裝和配方,決定自己生產牙膏。當時絲帶牙膏每支要賣到7毛5,三星牙膏最終定價為2毛一支,質量不比別人差,價錢還公道,老百姓會選哪個牌子,不言而明。
三星牌牙膏物美價廉,產品一問世便風靡一時。到了上世紀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佔據內牙膏市場的一半以上。那時「三星」牌牙膏已是家喻戶曉,並已基本替代了各種進口牙膏。
中國化學工業社早早地就玩起了廣告營銷,並規定拿出營業額的3‰作為廣告費,並在中化社專門成立廣告科。比如,在三星牙膏管內放置彩券,除了1-10元不等的獎金,集齊「福、祿、壽三星」還可以召喚神龍……不對,平分2億……也不對,是換一套住房。
>>三星牙膏的獎券
1937年,中國化學工業社就玩起了娛樂營銷。投資拍攝《三星伴月》,由當時的上海大美女周旋演唱主題歌《何日君再來》,以「三星」牌冠名電影,中國應該沒有哪個日化企業在此之前了吧。
再到後來,中國化學工業社的三星品牌已經涉足了牙粉、牙膏、蚊香、花露水、雪花膏等多個日化品類,逐步成為近代中國日用化學品行業的第一品牌。而當時的三星牙膏,不僅中國人用,連泰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的老百姓也愛用。當時的中國化學工業社實力強大,在中國市場可打贏了聯合利華、高露潔、寶潔等一眾外資企業,堪稱「中國的寶潔」。
1940年,上海淪陷之後的第三年,拒絕為日偽政府效力的愛國企業家方液仙被殺害,時年47歲。
不過中國化學工業社的根並沒有斷,說到這裡,就回到我們前文賣的那個關子。之所以說你可能也用過他們家生產的牙膏,是因為中國化學工業社在1967年改制,成為上海牙膏廠。
上海牙膏廠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牙膏企業,該廠後來擁有一堆耳熟能詳的牙膏品牌:美加淨、白玉、留蘭香、上海防酸牙膏,以及至今還很火的中華牙膏等。
比如中華牙膏,就是中國化學工業社還沒改制時的旗下品牌。1954年,上海福新行牙膏廠推出了「中華」品牌,該廠2年後併入了中國化學工業社,後者對中華牙膏的膏體配方和香型進行了改進,使中華牙膏走向了黃金髮展時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振興民族工業,生產優質牙膏,上海牙膏廠在全廠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活動,中華牙膏的質量不斷得到改進,產量也逐步增長,成為上海牙膏廠的拳頭產品,市場佔有率最高時達到約40%,在國內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加上其他的品牌,上海牙膏廠生產的牙膏一度佔到中國市場70%的銷售份額。
當時中國的牙膏生產技術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很牛的。有多牛呢?有資料顯示,美國某牙膏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曾對中國牙膏做了三年的質量跟蹤調查,結論就是中國產的牙膏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他們的品牌不及時進入中國,則中國牙膏一旦走向世界,就將帶來不小的威脅。
而當時中國產的牙膏,無非是以上海牙膏廠和天津藍天為代表,可見一斑。
不過,上海牙膏廠在1994年作出了一個令人感覺遺憾的決定:租賃中華牙膏品牌,只擁有中華牙膏的所有權,而由聯合利華擁有中華牙膏的品牌使用權。
後來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2000年,上海牙膏廠改名上海白貓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現在的經營業績不佳,每年都得靠中華品牌租賃費用來貼補營收。
而中國的牙膏市場格局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高露潔、佳潔士兩大外資強敵,包括被租賃或外資佔股的中華與黑人,仍然是中國牙膏市場的四大主流品牌。而本土牙膏品牌卻經歷了一次巨大的起伏,兩面針、藍天、黑妹、田七等沉淪,雲南白藥、舒克崛起,冷酸靈、納愛斯則在縫隙中艱難保持自己的地位。
從1922年起步的中國牙膏工業,已有94年之久了,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這個問題留給還在牙膏行業裡為民族品牌奮鬥的你們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