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球ID: @郭二俠鑫金融
這個問題是由最近向港交所遞表上市的大自然搬運工-農夫山泉引發的。
農夫山泉2019財年給股東派息95.98億,2020年3月又派息9億元,帳上還有91.75億的派息儲備,投資者不禁要問了,你都這麼有錢了為什麼還要來上市募集資金?
可能農夫山泉自己也沒有想好募集資金怎麼花吧,我看招股書,壓根就沒有披露募資用途,那為什麼還要來港交所上市?
我試著從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幾個優勢中解答一下。
一、高效快捷
首先香港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高,較少受政策的幹預,條例清晰,政策透明,較容易獲得審批,能否上市,企業基本上可以自己預先做出判斷,確定性較強。
其次,香港資本市場的發行制度實行註冊制,交易所就能夠決定企業能否上市,一般6-12個月就可以完成上市的流程。反觀內地的發行制度實行核准制,能否上市成功就要看證監會的審核通過率。
農夫山泉從2008年就和中信證券籤署了上市輔導合作協議,結果一直輔導到2018年12月29日協議終止,都沒能在A股上市,上市效率可見一斑。
二、上市門檻低
市值超過5億港幣可以上主板,市值超過2億港幣可以掛牌創業板,這種公司在內地連證監會的門都進不去,A股創業板的公司至少也是市值20億起的吧。
容許大型新經濟企業採用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模式上市,比如小米,美團。對前期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的生物醫藥公司,也允許在未盈利的情況下上市。
三、發行價沒有限制及股權轉讓容易
企業在香港市場融資規模以市場化確定,發行價沒有任何市盈率限制,可以一次多募集資金。企業如果在內地上市,控股股東股份需要鎖定36個月才能在二級市場轉讓,企業如果在香港上市,發起人的股份鎖定期一般只有6個月。
四、後續融資便利
在香港上市6個月之後,公司就可以進行增股融資,通常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即可,不需要額外的行政審批。
而且,在香港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極為眾多,包括:增發新股、可轉債、認股權證、高息債、槓桿融資等皆可透過資本市場進行。資金供應充足,法制完備,市場人為幹預少,融資非常便利。
五、擴大國際影響力
香港資本市場是一個比較國際化的地方,在香港上市將大大提高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擴大企業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利於企業藉助國際資本打開國際市場,可以讓更多的潛在客戶了解公司及其產品,建立信任度,為公司各項業務開展帶來便利。
六、兼併收購的便利
香港上市公司運用股票作為併購工具的做法比較普遍,並且是市場化運作,無需行政審批。如果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平臺進行國際併購,其便利性也優於涉及跨境審批的A股公司。
香港的市場是全球開放的,資本都可以進入,A股限制就太多了,除了外匯管制,還有股票的投資額度限制,精確到單日額度。試想一家A股上市公司如果要收購一家美國公司,成交結果是用1千萬股A股股票置換,美國創業者拿到股票後,在A股市場賣完,錢也不能換成美元回去,他怎麼操作……但如果在港股,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人民幣目前還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海外投資者不願意持有國內的人民幣,賣出股票換成的錢如果要出境還要外管局審核,順利的話十天半個月放行,要是心情不好,調查一下是否合法收入,審查個一年半載也不是不可以,這時候投資機會可能早就錯過了,資本是需要高速流動的。
這也就解釋了阿里、騰訊、小米、美團願意在港交所上市而非A股的原因所在,這些公司都有高比例的海外投資者,如果在A股上市的話,變現的話只能拿一堆人民幣,回去不方便。
#港股打新#
#港股IPO##港股#$美團點評-W(03690)$$小米集團-W(01810)$$騰訊控股(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