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無疑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其萬國來朝的嘉話更是為歷來統治者所神往。但迫使萬國來朝的,並不僅僅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是不可小覷:北滅突厥將其納入西域都護;東破高句麗將其劃之為州縣、誅百濟、敗日本使之朝貢會盟;西徵吐谷渾,更是一度深入中亞,以二萬精兵對陣與阿拉伯帝國二十萬之眾眾……如此所向披靡的軍隊當然不僅僅因為其嚴明的軍紀,先進可靠的裝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殺敵吮血的唐刀了。
據《唐六典·武庫令》記載,唐代共有四種刀制,分別為儀刀、橫刀、陌刀、障刀。
一、儀刀
首先我們來介紹儀刀,《唐六典》注曰:「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班劍據漢制,乃是上朝時所配之劍。晉時將鐵劍用木劍替代,謂之班劍,取裝飾燦爛之義。後用作儀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賜功臣。唐朝李勣便因戰功卓著而受賜班劍。故而儀刀便是由魏晉時期的班劍發展而來,至隋朝始定名為儀刀。儀刀長度大於一般戰刀,柄端置龍鳳環首,並裝飾有金銀;除了具備相當於班劍的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實戰能力,由負責儀仗、護衛的人員執持。
上圖為陝西三原唐淮安靖王李壽墓石槨外壁石刻畫的摹本。儀刀如上圖左側第二人手中所持。刀直形帶鞘,柄端有環首,鞘末著地,長度至其下頜。
二、橫刀
提到唐刀,人們首先便會想到橫刀,而且關於橫刀的爭論也是從未停止。至今橫刀仍未有實物出土,且鍛造技術也已失傳,使得其樣式至今未有定論,但大多認為刀型傳承自漢環首刀。《唐六典》注曰:「橫刀,佩刀也,兵士所配,名亦起於隋。」由注文看來,橫刀就是佩刀,可插在刀鞘裡,隨身攜帶。橫刀是唐軍步兵、騎兵裝備的主要短柄格鬥兵器,但不屬于禁兵器,允許私人持有。據《唐六典》記載,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府兵制規定「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觽、氈帽、氈裝、行滕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皆自備;並其介冑、戎具藏於庫。」由此可見,唐軍所裝備的橫刀是由士兵自備,與介冑、戎具(如弩)等禁兵器一併庫存保管。
橫刀的裝備比例,在初唐時人手一口。中唐據記載,約為80%,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配備一萬口橫刀。橫刀乃是唐軍的隨身兵器,根據《唐律疏義·卷八·衛禁》規定:「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不僅士兵,各級將官亦佩戴。唐橫刀由南北朝持續發展而來,刀身一般為直形,隋代及初唐橫刀多有環首,盛唐以來無環首者居多,並逐漸接受西域彎刀的影響。
三、陌刀
陌刀,《唐六典》中注曰:「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同時有可能也被稱為「拍刀」,在隋唐之際唯有少數勇力之士使用,如《新唐書》所記的杜伏威部將闞稜書中寫道「善用雙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在《唐律疏義》中並未提及此刀。而軍中大量裝備陌刀約始於盛唐開元年間,如《新唐書·李嗣業傳》中所記:「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同時,裝備陌刀的士兵還被組成一支專門部隊:「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以及在安史之亂中香積祠一戰中也有對陌刀的記載:「嗣業謂子儀曰『今日不蹈萬死取一生,則軍無類矣』即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同時根據《太白陰經》所記,陌刀在唐軍中裝備比例在20%,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配備陌刀二千五百口。
當代學者據文字史料與北宋《武經總要》所錄刀制,考證陌刀應為一種單尖兩刃、刀鋒呈圭首形、刀身起脊的長柄大刀。關於陌刀重量一事,當代學者多以《新唐書·張興傳》中所載十五斤為勇將使用陌刀的實際重量。而《四庫全書》版本中《新唐書》所載為五十斤,相去甚遠。
提到陌刀就不得不提到大唐與突厥的對決,在唐初一段時間由於大唐實力尚弱,便採取低姿態求得突厥的和平。但隨著實力的逐漸增長,大唐統一之勢已然明了,這種實力的膨脹逐漸引得突厥的不滿,大唐與突厥之戰不可避免。但大唐缺乏良馬,以步兵為主,便不得不思考以步克騎的方法。遠在南方的李靖雖遠離突厥,卻也在思考克制突厥騎兵的方法,他慢慢發現了陌刀,並以此創製了一套陌刀的陣法與戰術,陌刀從此開始了傳奇的一生。
據《衛公兵法·部伍營陣》所載,全軍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隊和奇兵隊等。方陣以步兵為前鋒,騎兵在側翼輔助機動。每次交戰,敵軍離陣一百五十步,先以弩箭射擊,離陣六十步,以弓箭射擊,待敵人離近二十步,則由陌刀隊上前,以陌刀抵擋騎兵的衝擊。穩住陣腳後,奇兵隊、馬軍和跳蕩隊衝入敵陣廝殺,待敵軍陣腳混亂,騎兵從兩翼出擊配合中間步兵合力殲敵。陌刀陣的發明使得大唐在對抗突厥時有了強力的保障,不再會落得無力抵抗的結果,更為日後攻滅突厥打下了基礎。
四、鄣刀
相比於前三種刀,鄣刀的知名度要小許多,《唐六典》注曰:「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並沒有記載其具體形制。但我們依舊可以通過探尋史料來進行對比排除對其形制展開探索。除去儀刀、橫刀、陌刀,唐代戰刀至少還有兩種可能流行的形制。一種為單刃長柄大刀,刀身後有銎管,可接以較長或中等長度的柄,以便雙手持握。此種刀最早可追溯到曹魏;北宋立國後更是廣為流行,《武經總要》中所列長柄刀,有五種都屬於此形制。第二種為單手持握,但不能插入鞘中佩戴的短柄刀,也就無法列入「橫刀」範疇,只能另立名目。
此刀最早可至東晉,《武經總要》將之列入「手刀」之中。唐代處於魏晉至北宋的時間跨度內,故而此兩種形態都應存在,所以鄣刀當屬此兩種形制之一。「鄣」是屏障之意,「鄣」的對象不一定僅為持握者一人,而是將成隊的刀手排列組成「鄣」,以護衛重要之人,防範可能出現的危險。由此看來,唐代鄣刀可能屬於裝備給皇帝的儀仗部隊,並未有發放與部隊使用。這僅僅是我個人通過對一些學者的考察所做出的總結,而其真正形制仍需進一步研究討論。
文史君說:
唐刀負有盛名,卻鮮有出土,以至於實物材料十分稀少,這就不得不提到隋唐時期喪葬俗制的改變,由於漢代及以前實行厚葬,往往成為發掘的目標緻使漢墓十室九空,甚至官軍也組織參與盜墓活動以籌措軍餉。所以隋唐時便常常採取薄葬。同時,鐵製兵器較之青銅器更加不易保存,以至於出土較少。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給早已日薄西山的唐朝畫下了句號,將士們手中的唐刀無論如何鋒利也再也無法力挽狂瀾,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消失在了中華大地的某處。但唐朝的影響並未結束,它化為某種看不見的東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無數仁人志士爭相發掘唐朝的那些消散的遺產,總有一天,身披明光甲的武士會用手中的唐刀斬開現代煩躁的世界,讓唐風再次席捲全球,讓中華大地再次夢回大唐。
參考文獻:
曾公亮等:《武經總要》,商務印書館 2017版
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 1975年版
沈融:《中國古代兵器集成》,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5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