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漢傑 來源:一枝一葉總關情
濰坊古稱濰縣,有「東萊首邑」「北海名區」之稱。自古文風昌盛、科甲蟬聯,有「南蘇州、北濰縣」之說。明清時期,「田賦彌充、商賈雲集」,是魯東重鎮。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走進濰坊,感受老濰縣的美食,你一定會喜歡上這裡。
「江南水晶饒蹄香,不如濰州醬餚美」,濰縣菜、膠東菜、濟南菜、孔府菜共同形成了魯菜系。老濰縣的麵食也很有特色,尤以肉火燒、和樂、朝天鍋、燒餅、蒸包最出名。
說起老濰縣肉火燒,最有名的店是「老濰縣城隍廟肉火燒鋪」。此店是「濰坊老字號」,原址位於城隍廟街中段平房內,後因拆遷搬至城隍廟街西首北門大街上。
肉火燒是將七分瘦的豬肉切餡,經花椒水醃製,再加雞蛋糕、木耳、海米、大蔥調製好後,包進發好的小麵團裡,收邊壓平做成火燒胚子,放進土爐烤制而成。和好的面在制胚時加上少許花生醬,這樣剛出爐的肉火燒香氣撲鼻、外酥裡嫩,再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或鹹粘粥,這是老濰縣人最鍾意的早餐了。
該店製作的瓤子火燒也很有名氣,可提前預定饋贈親朋。
另外在十笏園美食街西段的「卞家肉火燒鋪」也很用名氣,是濰坊老字號,位於東大街與月河路路口南側的「王記肉火燒鋪」,金巷子東首的「十笏園土爐肉火燒鋪」都非常正宗。
老濰縣和樂,歷史上由「河漏」演變而來。古時候的「河漏」是用蕎麥麵團在鑿了很多細密小孔的河漏床子上擠壓出來的麵條。現在的和樂,還是沿用過去的製作方法,但一般都是用小麥麵粉,很少有用蕎麥麵。和樂面的滷子是用老河鴨和散養老母雞熬製的高湯,這是一碗上品和樂的關鍵,所以也稱「雞鴨和樂」。配料有憨肉片、雞蛋皮切絲或菱形、鹹甜蒜切片、鹹胡蘿蔔切末、香菜段、鴨雞肉撕成細絲,精雕細琢、逐一擺上,一碗五彩斑斕、香氣四溢的「雞鴨和樂」就呈現在您面前了。濰縣和樂還有「闔家歡樂」之說,入口軟滑、醇香悠遠,一碗和樂能讓您感受到老濰縣人對生活的熱愛與考究。
現最有名的濰縣和樂位於濰坊中級人民法院南側,是向陽路中百街路口東側的「南宮和樂」。該店在1972年工商註冊,距今已有近五十年歷史。
店內有濰坊老一代藝術家張繼中(字鳴善)於乙酉(2005年)年題寫的「南宮和樂名不虛傳」牌匾,經營者是兩位年近七旬的夫婦,也是「濰坊老字號」。
現濰坊的濰州和樂王、傳泓和樂、東方和樂也都小有名氣。
老濰縣朝天鍋,起源於清中期,產生於當時的濰縣沙灘大集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縣為官七載,不僅政績赫然,而且對濰坊的飲食文化也做出了貢獻。據傳,鄭板橋治濰縣時,十分關心民間疾苦。某年臘月,他趕集了解民情,見市集的百姓有的在寒風中啃冷窩窩頭,有的在牆角吃冷煎餅。於是,立即下令在集上支鍋煮肉賣湯,解決趕集的窮漢吃冷飯的問題。因是露天擺攤,鍋頂無遮蓋,人們就叫它「朝天鍋」。朝天鍋後來成了濰坊名吃,鍋裡一般放有整雞和豬腸、豬肚等。雞隻煮湯不出售,吃時顧客圍鍋而坐,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末和醬油等佐料,顧客既可以喝湯吃自帶的涼乾糧,也可買餅吃鍋裡的湯肉,花錢不多,吃得熱乎,深受群眾歡迎。
今天的「朝天鍋」已不再是大集風沙中的那種吃法,大街小巷有很多家朝天鍋店,有名的朝天鍋有位於文化路與健康街交叉口向北四百米東側韓邦朝天鍋,位於虞河路西上虞小區韓重慶朝天鍋。
距離鄭板橋紀念館不遠的朝天鍋店也不少,十笏園美食街西段的「老濰縣朝天鍋」、北馬道上的「大柳樹全豬朝天鍋」、月河路南段的「丁記朝天鍋」、月河路西園街路口北二百米西側的「和順朝天鍋」等都能代表老濰縣的味道。
老濰縣燒餅,《齊民要術》中把山東的燒餅分為白餅法、髓餅法、燒餅法等,這裡說的燒餅法就是老濰縣燒餅的製作方法。《資治通鑑》中記載東漢趙歧流落北海以賣餅為生,估計他當時賣的就是燒餅。
老濰縣人長吃的燒餅分為肉燒餅和瓤子燒餅。肉燒餅自然是有肉餡的,瓤子燒餅就是沒有餡的,老濰縣人稱為——鼓燒餅,因為不帶餡的燒餅,烤制後形狀是鼓鼓的。
現濰坊最有名的傳統燒餅是位於福壽西街與油坊路口北側的「張大板燒餅店」。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在此排隊購買,店裡既有肉燒餅也有鼓燒餅。
肉燒餅大致與肉火燒的做法差不多,但烤制方法不同。肉火燒是將火燒胚放在碳加熱的土爐臺上,邊加熱邊翻動進行烤制;肉燒餅是將燒餅胚的一面粘上白芝麻,貼在土爐的頂上,用鋸末或木炭烤制而成。「張大板燒餅店」的肉餡很有特點,醃製肉餡時加了大量的花椒水,因此吃起來有一點麻酥的感覺。
可能老濰縣人對用花椒調味情有獨鍾,調製涼菜要用花椒油,肉丸子麵條也要淋上花椒油,做蒸魚等熱菜也要使用花椒醃製,連醃製肉餡都得使用花椒水。但現在的年輕人貌似不喜歡這種味道。
我吃過最好的燒餅是位於老濰縣城隍廟西側北門大街中段的「燒餅包子鋪」。
門頭不太顯實,只有「燒餅包子」四個大字,但早上排隊購買的多是老客戶,排隊的時候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從來沒有人會插隊。但誰若說家中有急事或是孩子上學趕時間,保證會讓你先取。燒餅師傅精心烤制的每個餅都皮薄酥香、鮮美多汁。
此店因早餐售賣燒餅,中晚餐售賣蒸包,所以牌匾為「燒餅包子」,中午晚上購買蒸包的人也是絡繹不絕。或許在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老濰縣人的市井生活。
再說老濰縣蒸包,濰坊人記憶中最有名的有復盛(音)館、會仙樓、劉珠包子、張三包子等,僅存的可能只有「張三包子」了。此店原位於大十字口附近。據傳,當年北窪的漁民來濰縣城售賣海貨,有一年販來了海蝦和海米,怎麼也賣不出去,就低價處理給了「張三包子鋪」,後包子鋪研製出了大蝦三鮮餡包子。餡料有蝦仁、五花肉、蒸雞蛋糕為主,加入少量黑木耳,吃起來格外香,包子因此而名聲遠揚,成為當時老濰縣最有名的包子鋪。
現有人說現在北門大街「老城隍廟肉火燒鋪」南側的「味美包子鋪」是原來的「張三包子鋪」,有人說北門大街與福壽西街的「張家麵館」是原來的「張三包子鋪」,這兩家店蒸製的各種餡包子都很受青睞,都有「張三包子」的影子。到底哪一家是「張三包子鋪」?可能只有真正的老濰縣人才能知道了!
另外,南門的武記包子也很有名氣,有十幾種餡的,發麵湯麵、樣樣鮮美,現在十笏園美食街西首開了一家分店。
說起老濰縣的麵食,在芙蓉街附近還有兩家店值得推薦。一家是位於布政司街上的「老街裡面食」,另一家是位於嶽王廟社區內的「二食堂面案」。這兩家店蒸的饅頭、脂餅、包子絕對能代表老濰縣麵食的味道。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已開始流口水了?上個廣告!請您搜索「古韻濰州最美城關」,便於您關注和了解濰坊人文,體驗和傳承古韻新城的魅力。「逢二排七大集內,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紅,下水香鍋面朝天」,老濰縣的美食體現出濰坊人熱愛生活、熱忱好客的生活態度,更體現辛勤耕耘、奮鬥不止的人生態度。今天生活好了,也許你會感覺老濰縣美食已不再是從前的味道,但那種味道一直會停留在人們的舌尖和記憶深處,激勵我們傳承前行。
前幾天市委惠書記調研夜經濟,當日晚上在十笏園美食街就餐,親自為拉動餐飲消費和經濟復甦代言,我寫此文亦是為此。時間倉促,文中內容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指正!
2020年5月25日深夜 劉漢傑於古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