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蔚曉賢 馬媛媛
在今天的濰坊市廣文中學和市人民醫院虞河區間,散落著幾座深灰色的19世紀末期的歐式建築,有默然肅立的老教堂,還有青磚紅瓦的樂道院,這就是二戰期間日本法西斯在華設立的專門用於關押外國人的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
歷史可以沉寂,但無法被遺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這個特殊時期,記者走進在濰坊奎文區虞河南岸的濰縣樂道院·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她經過了戰爭艱險歲月滄桑的洗禮,依然巍然屹立,依然肅穆莊重,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是濰坊文化博大寬容的見證。
最繁盛時有70多座建築,現存7座
樂道院之前是什麼模樣,如今大多數人只能靠史料記載去想像。但是對於今年84歲的濰坊市民潘理達來說,樂道院的一草一木在他記憶中無法忘卻,因出生在十字樓裡面,樂道院就是他童年的天堂。據這位老人回憶,那個時候的樂道院有著異域美景,獨具國外風情。
一說起當年的樂道院,潘理達便陷入了童年的思緒無法自拔。當年樂道院設有高大的圍牆,有兩個大門,分別是正門和醫院北門。正門門樓貼制有「樂道院」三個大字的橫匾,門兩旁各有一座約一米高的青石墩,人們喜歡坐在上面休閒納涼。
從遠處眺望,就能看到濰縣最高建築廣文中學的「大鐘樓」,教會的「大教堂」和醫院的「十字樓」,鮮豔的紅色瓦房,掩映在翠綠的參天大樹中,景色十分可觀。其中,大教堂是其中裝潢最華麗的建築,圓形的大拱頂,彩色的琉璃瓦,太陽映射下熠熠生輝,從這經過的人們無不側目欣賞。
讓他難忘的,還有文華學校裡的「鐘樓」,悅耳的鐘聲響徹濰縣城。它是學校師生起居作息的「號令」,也給全城人播報著鐘點。可惜,鐘樓的頂部已於七十年代拆掉,「大鐘」現放在「濰縣集中營紀念館」用作展覽了。最南面便是環境幽雅的「外國院子」,園內十分清靜,裡面有數座青磚紅瓦小洋樓,住著幾位外國牧師,外人很少入內。「那個時候樂道院環境優美,鳥兒在一米多高樹杈上作巢,一伸手就能觸碰到。」
樂道院最繁盛的時候有70多座建築,現今只剩下7座,最主要的建築俗稱的「十字樓」,它是當時樂道院醫院所在地,今天已成為濰縣集中營紀念館。除去這裡的三處,還有廣文中學內2處,人民醫院家屬院內2處。
樂道院是濰坊人民醫院的前身,是中國現代醫學和現代大學教育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濰坊一帶開展地下革命活動的搖籃。1925年初中共濰縣黨支部建立後,醫院一直是收藏秘密文件、召開黨團員會議、研究革命工作的重要基地,成就了陳少敏、魏一齋、董汝勤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
美國牧師買地始建樂道院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籤署,閉門鎖國的中華帝國國門洞開,西方列強獲得了在華自由傳教的權利。從此,西方教會和文化勢力逐漸從中國沿海向內陸滲透。
據《濰坊市志》記載,1882年(清德宗光緒八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派牧師狄樂播偕夫人阿撤拉氏(一說為狄珍珠)來濰縣傳教,並在當地教友的協助下,在老濰縣東關處買地建立「樂道院」,樂道院由教堂、學堂、診所3部分組成,用以傳教、辦學和開辦診所。
山東省文物專家委員會委員、濰坊市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孫敬明教授介紹,濰縣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山東東西交通的重要樞紐,文化底蘊深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非常吸引外國傳教士的目光。據《文會館志·選錄卷三·廣文學堂簡章》:「文會館遷於濰邑,更名廣文,一切規則課程,與時俱易。本堂地址,謹擇於山東之濰城東南約五裡許,質地一區,中畝,二十餘畝。北枕虞河,南環雷鼓(敬明按:濰縣俗稱「擂鼓山」),地寬而平,水淺而清,實膠濟鐵路往來之通衢也。本堂設於此茲,庶無負有志向學者來遊之便。」
據《陳介祺年譜》記載,光緒八年(1882)年十月二十八日,陳介祺致徐會灃札,稱:「洋人於城東三裡許,依河買地造房(美國),似有通海之意。而敝城內之宅有三處與商,已為大眾所阻。敝居後西泉所典之屋,堂弟又將賣與美國,已持有洋字真字租約草,現在族間與邑人雖已向阻,而人無遠慮深心固志,不知能成否?」(原載《陳介祺書札》九冊藁本)1941)《濰縣誌稿》卷三·通紀二記載:「(光緒)八年(1882)壬午夏六月,美利堅人狄樂博買地於城東南之李家莊,計五畝五分,每畝京錢二百五十千。次年建築教堂。」
「樂道」在漢語中有喜歡修道、喜好聖賢之道、樂於稱道等意。據史料記載,牧師狄樂播買地建成的樂道院,內有西式的居住樓房、學校校舍、禮拜堂、醫務所等。大門向南開,懸有「樂道院」匾額,院內的鐘樓是當時濰縣城東部的標誌性建築。
一度成為昌濰地區教育、醫療學者聚集中心
1900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六年)6月25日,濰縣義和團陳雙辰(又名陳錫慶)率團民火燒美長老會「樂道院」,燒毀樓房42間,平房136間,樂道院遭火毀,教堂等主要建築化為灰燼。事後,狄樂播重返歸地,不但要恢復舊觀,而且擴大發展。1902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北美長老會用清政府「庚子賠款」的白銀10萬兩在濰縣縣城重建並擴建了「樂道院」。充足的資金,使樂道院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1904年,新的樂道院基本建成,南迄李家莊通東關南門的大路,北至虞河西岸的大灣,佔地七十餘畝(七二大畝),約合市畝二百多畝,面積為方形,大門改在北面,面向虞河。以門內一條南北大路分成東西兩部:西邊大部為廣文大學的課堂、宿舍及禮拜堂、天文臺等;東部有文華中學(男)和文美中學(女)的校舍,還有學道院、醫院等, 1917年廣文大學遷至濟南與「共和醫學」合併為齊魯大學。文華中學遷於廣文大學校址。1931年文華中學與文美女子中學合併為廣文中學,原培基小學改為廣文中學小學部。
重建後的樂道院成為北美基督教長老會的山東總部。樂道院裡除了教堂,院內還建有廣文中學和教會醫院,是昌濰地區集教會、教育和醫療於一體的教會服務中心,也是西方傳教士、教師、商人、學者和醫務工作者聚會的活動中心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曾在這裡居住,美國《時代》雜誌的創辦人亨利·盧斯也曾隨父母在此居住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於當年底佔領膠東半島,由於當時美國等對日本持中立態度,所以日軍對樂道院基本不加幹涉,因此先於濰縣淪陷的煙臺、青島等地的外國僑民開始前來濰縣「樂道院」避難,而此時院內的傳教、教學和醫務活動尚能正常開展。
濰坊市人民醫院年近90歲的老院長夏寶樞教授,多年來從事樂道院集中營的研究,目前還擔任樂道院集中營博物館的特別顧問。他介紹,醫院是樂道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狄樂博來濰時就跟隨兩位醫生。他們一方面為人看病,同時也為傳教服務。此時期樂道院醫院仍以門診為主,同時逐漸附設病房,部分病號可以住院。」
他說到,當時的樂道院醫院,已成為膠東一帶規模大,檔次高的醫院。該院成為綜合性醫院,名稱也改為「濰縣基督教醫院」,此時期可視為鼎盛時期。我國發展現代醫學先驅之一的海姆勃格曾在此段時間任樂道院醫院院長,當時做了不少外科手術,不少手術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都是第一次開展,同時引入現代西醫治療疾病,所以醫院名聲漸漸擴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
然而,誰又能料到,這樣一處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建築群會淪為暗無天日慘無人道的人間煉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