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4期)

2021-01-07 生物谷

2020年9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8日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報告了幾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大多數患者在當地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工作或附近居住。在這種肺炎的早期階段,嚴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出現了,一些患者迅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急性呼吸衰竭和其他的嚴重併發症。2020年1月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從患者的咽拭子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大多數2019-nCoV肺炎患者的 症狀較輕,預後良好。到目前為止,一些患者已經出現嚴重的肺炎,肺水腫,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的透射電鏡圖,圖片來自NIAID RML。

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 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因此,將這種新病原體重新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號(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或SARS-CoV-2。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儘管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將 病毒命名為SARS-CoV-2,但該研究小組主席John Ziebuhr認為這個名字(SARS-CoV-2)和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也稱非典型肺炎)沒有關聯。不過,這種病毒的重新命名引起了不少爭議。據《科學》網站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不滿意SARS-CoV-2這個名字,而且不打 算採用此名稱。

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 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Cell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

1.Cell: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聯手揭示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
doi:10.1016/j.cell.2020.09.01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子斷層掃描(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和子斷層掃描圖平均化(subtomogram averaging, STA)技術,報導了真實的SARS-CoV-2病毒的分子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4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這些研究人員確定了SARS-CoV-2刺突蛋白在融合前和融合後構象下的天然結構,平均解析度為8.7~11埃。他們利用質譜分析了天然的SARS-CoV-2刺突蛋白中的N-連接聚糖(N-linked glycan)的組成,發現這些天然N-連接聚糖的整體加工狀態與重組SARS-CoV-2刺突蛋白上的聚糖加工狀態高度相似。他們揭示出SARS-CoV-2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 RNP)的天然構象及其高階組裝體。總的來說,這些表徵極其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並闡明了這種病毒如何將它的長達大約30 kb的單分段RNA包裝在直徑為大約80 nm的殼體內。

2.Cell:對SARS-CoV-2刺突蛋白變體D614G的結構和功能分析
doi:10.1016/j.cell.2020.09.03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和再生元製藥公司的研究人員發現D614G在人類肺細胞、結腸細胞以及在通過異位表達人類ACE2或來自各種哺乳動物(包括中華菊頭蝠和馬來亞穿山甲)的ACE2同源物而允許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上,比它的祖先病毒更具感染力。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5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D614G SARS-CoV-2 Spike Protein Variant」。

D614G沒有改變S蛋白的合成、加工或整合到SARS-CoV-2病毒顆粒中,但由於較快的解離速度,D614G對ACE2的親和力降低。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對S蛋白三聚體的評估表明,D614G破壞了S蛋白的原聚體(protomer)之間的接觸,使得S蛋白的構象轉向能夠結合ACE2的狀態,這被認為是病毒顆粒與靶細胞膜融合的途徑。與這種更開放的構象相一致的是,靶向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的抗體的中和效力並沒有減弱。

3.Cell:揭示T細胞在控制SARS-CoV-2和降低COVID-19嚴重程度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
doi:10.1016/j.cell.2020.09.038

自從SARS-CoV-2首次出現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了解在COVID-19的急性期,免疫系統有時是否弊大於利。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明顯地支持免疫系統的有益作用更大。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ntigen-specific adaptive immunity to SARS-CoV-2 in acute COVID-19 and associations with age and disease severity」。

這項研究證實了多層次的病毒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對於控制感染急性期的SARS-CoV-2冠狀病毒和降低COVID-19疾病的嚴重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證據都指出T細胞的作用比抗體大得多。另一方面,微弱或不協調的免疫反應預示著疾病的不良結果。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候選疫苗應著眼於引起廣泛的免疫反應,包括抗體、輔助性T細胞和殺傷性T細胞反應,以確產生保保護性免疫。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傳染病與疫苗研究中心教授Shane Crotty博士說,「我們的觀察結果也可能解釋為什麼老年COVID-19患者更容易受到這種疾病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被特定病毒激活的T細胞庫下降,身體的免疫反應變得不那麼協調,這看起來是使得老年人特別更容易受到嚴重或致命的COVID-19影響的一個因素。」

4.Cell: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RBD結構域的中和位點和免疫顯性位點
doi:10.1016/j.cell.2020.09.03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Vir生物技術(Vir Biotechnology)子公司Humabs Biomed SA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647名SARS-CoV-2感染者的隊列中,發現對SARS-CoV-2刺突蛋白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的抗體反應強度和中和抗體滴度均與臨床評分相關。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apping neutralizing and immunodominant sites on the SARS-CoV-2 spik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by structure-guided high-resolution serology」。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4.011。

SARS-CoV-2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是免疫顯性的,也是SARS-CoV-2免疫血清中存在的90%中和抗體的靶點。儘管整體RBD特異性血清IgG滴度在半衰期為49天的情形下減弱,但是一些個體的nAb滴度和親合力(avidity)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與親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相一致。

5.Cell:單劑ChAd疫苗可保護上下呼吸道免受SARS-CoV-2感染
doi:10.1016/j.cell.2020.08.02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針對SARS-CoV-2病毒的疫苗(稱為ChAd),可以通過鼻子一次注射,有效地防止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敏感的小鼠感染。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single-dose intranasal ChAd vaccine protects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 against SARS-CoV-2」。

與其他正在開發中的COVID-19疫苗不同的是,這種疫苗是通過鼻子給送的,而鼻子往往是最初的感染部位。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這種鼻腔給送途徑在全身產生了強烈的免疫反應,但在鼻子和呼吸道中尤其有效,可以防止SARS-CoV-2感染在體內紮根。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醫學院醫學教授、分子微生物學教授和病理學與免疫學教授Michael S. Diamond博士說,「我們驚喜地發現在鼻子和上呼吸道內壁細胞中有很強的免疫反應,而且對這種病毒的感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這些小鼠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免患這種疾病。在其中的一些小鼠身上,我們觀察到了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的證據,即小鼠受到病毒挑戰後,沒有任何感染的跡象。」

6.Cell:揭示細胞因子風暴阻止新冠肺炎患者產生持久的免疫反應
doi:10.1016/j.cell.2020.08.025

大量細胞因子的釋放會導致COVID-19的一些最嚴重症狀。當大量的免疫細胞釋放細胞因子時,這會增加炎症,並形成一個反饋循環,從而使得更多的免疫細胞受到激活,這種現象有時也被稱為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和拉根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一些細胞因子在高水平時也可能阻止受感染的人產生長期免疫力,這是因為觀察到感染者很少製造產生持久免疫反應所需的B細胞類型。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19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ss of Bcl-6-express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 and germinal centers in COVID-19」。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拉根研究所的Shiv Pillai教授說,「我們已經看到很多研究已表明對COVID-19的免疫力是不持久的,這是因為抗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解釋這種較低質量的免疫反應的機制。」

7.Cell:無症狀或輕度COVID-19恢復期患者產生強勁的T細胞免疫反應
doi:10.1016/j.cell.2020.08.01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輕度的COVID-19可觸發強勁的記憶T細胞反應,即便在沒有可檢測到的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他們表示,自然暴露於SARS-CoV-2或感染這種病毒--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記憶T細胞反應可能是預防嚴重疾病反覆發作的重要免疫組成部分。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obust T cell immunity in convalescent individuals with asymptomatic or mild COVID-19」。

論文通訊作者、卡羅林斯卡學院的Marcus Buggert說,「我們目前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大的全球衛生緊急情況。在沒有保護性疫苗的情況下,確定暴露者或感染者,特別是那些可能無意中作為主要傳播者的無症狀或非常輕微的疾病形式的人,是否會對SARS-CoV-2產生強大的適應性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8.Cell:深度突變掃描揭示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突變對S蛋白摺疊和結合ACE2的影響
doi:10.1016/j.cell.2020.08.012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它又出現了新的突變--不管是好是壞。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Jesse Bloom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將近4000種不同的突變如何改變了SARS-CoV-2與人類細胞結合的能力進行了編目。

圖片來自Tyler Starr/Bloom Lab and Alissa Eckert/MSMI; Dan Higgins/MAMS。

他們的數據以交互式地圖的形式在網上公開,是科學家們開發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以對抗SARS-CoV-2引起的傳染病COVID-19的新資源。這項研究還揭示了單個突變可能如何影響這種病毒的行為。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1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ep mutational scanning of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eveals constraints on folding and ACE2 binding」。

9.Cell:揭示上升的鈣衛蛋白和異常的骨髓細胞亞群可區分重度和輕度的新冠肺炎患者
doi:10.1016/j.cell.2020.08.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法國研究人員對COVID-19患者外周血細胞進行了高維流式細胞分析和單細胞RNA測序,在重症患者中檢測到非經典CD14LowCD16High單核細胞消失、HLA-DRLow經典單核細胞積累和大量鈣衛蛋白(S100A8/S100A9)釋放。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5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levated calprotectin and abnormal myeloid cell subsets discriminate severe from mild COVID-19」。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血漿中鈣衛蛋白水平與中性粒細胞計數和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他們還發現血漿中鈣衛蛋白水平和利用常規流式細胞儀檢測導的非經典單核細胞頻率下降,可能能夠區分重度COVID-19患者,這提示這兩者具有預測價值,值得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進行前瞻性評價。

10.Cell:重症COVID-19的特點為骨髓細胞遭受異常調節
doi:10.1016/j.cell.2020.08.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波恩大學、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亥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HZI)和德國感染研究中心(DZIF)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與人們普遍認為的情況相反,COVID-19的嚴重病程不僅會導致強烈的免疫反應,而且免疫反應會處於一個持續的激活和抑制循環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8月5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vere COVID-19 is marked by a dysregulated myeloid cell compartment」。

圖片來源NIAID。

大多數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患者表現出輕微症狀,甚至沒有症狀。然而,10%至20%的患者在COVID-19病程中會出現肺炎,其中一些患者會出現危及生命的後果。論文通訊作者、波恩大學教授、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研究小組負責人Joachim Schultze說,"對於這些嚴重病程的原因,我們仍然不是很了解。在那些受影響的人中測得的高炎症水平實際上表明了一種強烈的免疫反應。然而,臨床發現表明免疫反應是並不是有效的。這存在著矛盾。」論文共同作者、柏林夏裡特醫學院感染性疾病與呼吸醫學科醫療部感染免疫學教授解釋道,「因此,我們假設免疫細胞大量產生,但它們的功能是有缺陷的。為此,我們分析了患上不同嚴重程度的COVID-19的患者的血液。」(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1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Cell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我國科學家發表Cell論文,開發出一種可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和評估預後的人工智慧系統doi:10.1016/j.cell.2020.04.045最近,AI在許多醫療領域中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新進展,這些新進展激發了基於AI的新型放射診斷技術的創新性開發。Chen等人回顧了胸部薄層CT的各種定量模型,顯示了定量工具在精準診斷和縱向隨訪中的有效性。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Natur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Nature期刊上發表的2019-nCoV/COVID-19研究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4.Nature:新研究指出超過170萬紐約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且這種病毒早在2月底就已存在於紐約doi:10.1038/s41586-020-2912-6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9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6.PNAS:揭開COVID-19早期進化路徑,或揭秘新冠病毒起源之謎!doi:10.1073/pnas.2004999117來自劍橋、英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網絡技術,重建了COVID-19在人類身上的早期"進化路徑"。通過分析第一批16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他們已經繪製出了一些新的冠狀病毒通過其突變的原始傳播,而這些突變產生了不同的病毒譜系。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8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2.AJR:CT評分新標準可定量、準確地評估COVID-19肺炎進展doi:10.2214/AJR.20.23078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基於此次疫情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嚴重的危害,小編針對近期2019-nCoV/COVID-19研究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1.Cell:重磅!相關研究結果以論文手稿的形式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ARS-CoV-2 cell entry depends on ACE2 and TMPRSS2 and is blocked by a clinically-proven protease inhibitor」。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2.052。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2期)
    2020年2月11日,世衛組織將這種疾病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同一天,負責分類和命名病毒的的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該研究小組已經決定,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是導致2002-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的變種。
  • 重大進展!兩篇Cell論文揭示冠狀病毒和黃病毒增殖和傳播所必需的...
    2020年1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冠狀病毒增殖和傳播到其他細胞所必需的一種蛋白是未來療法可能針對的一個潛在弱點。
  • 2020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這項新研究揭示了介導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交談的細胞。它還為更多關於神經系統如何調節免疫反應的研究鋪平了道路。4.Cell重磅解讀!肥胖損傷免疫細胞功能並加速腫瘤生長的分子機制!doi:10.1016/j.cell.2020.11.009肥胖與十幾種不同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有關,同時也與患者的預後和生存率下降直接相關。
  •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研究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31:02 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Shane Crotty等研究人員合作評估感染後長達8個月的SARS-CoV-2免疫記憶
  • Science:新研究揭示多價納米抗體可阻斷SARS-CoV-2感染並抑制突變...
    2021年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鑑定出並進一步開發了針對SARS-CoV-2冠狀病毒的新型抗體片段。這些稱為 「納米抗體(nanobody)」的抗體片段比經典抗體更小,能更好地穿透組織,並能大量生產。這些研究人員還將這些納米抗體組合成可能特別有效的分子,同時攻擊這種病毒的不同部位。
  • 研究揭示SARS-CoV-2細胞進入因子ACE2和TMPRSS2在人類胰腺的表達情況
    Powers、Marcela Brissov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SARS-CoV-2細胞進入因子ACE2和TMPRSS2在人胰腺的微血管和導管中表達,但在β細胞中未富集。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上。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Nature》網站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雜誌的全部內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團(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種研究月刊,6種評論雜誌,2種工具書。
  •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研究揭示SARS-CoV-2感染中TNF-α和IFN-γ的協同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47:1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團隊發現,在SARS-CoV
  • 北大團隊公布了研究成果!甘草甜素能抑制新冠狀病毒的複製!
    甘草苷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複製,這是北京大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記者5月3日獲悉,北京大學謝正偉團隊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秦正峰團隊合作,在biorxiv網站上發表了題為《人工智慧系統顯示甘草甜素通過模仿Ⅰ型幹擾素抑制SARS-cov-2》的研究論文,顯示甘草甜素通過模擬I型幹擾素抑制SARS-cov-2。
  •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該研究於2020年9月1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有效的中和抗體(NAb)如何抑制SARS-CoV-2對於有效療法的開發至關重要。之前,研究人員報導了BD-368-2,這是一種具有高效力的SARS-CoV-2 NAb。但是,其中和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 全球新冠疫苗競賽最新進展:多款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啟動
    @健康時報 8月6日消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下,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爭分奪秒」地研製新冠肺炎疫苗。數月來一直備受世界矚目的新冠病毒「疫苗競賽」都有了階段性進展。那麼,各個國家新冠疫苗研製的最新進展如何?
  • 2019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Cell:開發出將多種單細胞數據集結合在一起的新工具,有助確定細胞類型doi:10.1016/j.cell.2019.05.00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斯坦利精神病學研究中心準會員Evan Macosko、訪問學者Joshua Welch及其團隊開發出一種將這些數據集結合在一起的新工具。
  • Science: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的一個亞油酸結合口袋,為開發阻止這種...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中的一個可用於阻止這種冠狀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藥物可靶向口袋(druggable pocket,即這個S蛋白中的口袋可通過藥物進行靶向結合)。他們表示,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戰勝當前的COVID-19流行病,而且靶向這個新發現的口袋的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可能有助於消除這種疾病。
  • Cell Stem Cell: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大腦中的脈絡叢上皮細胞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利貝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細胞生物學家Anne Bang及其團隊研究了SARS-CoV-2如何影響大腦。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Cells and Brain Organoids Reveal SARS-CoV-2 Neurotropism Predominates in Choroid Plexus Epithelium」。
  • 對抗冠狀病毒相關技術的專利檢索(第3輯 候選抗病毒藥物)
    Beta-D-N(4)-hydroxycytidine β-d-N 4-羥基胞苷小分子抗病毒藥物β-d-N 4-羥基胞苷,主要作為藥學活性物質或藥物應用於預防和/或治療特別是由B型肝炎病毒(HB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