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網易遊戲旗下現象級IP《陰陽師》衍生的音樂劇《陰陽師之大江山之章》,經過上海、鄭州、成都、重慶、長沙、武漢等9站35場演出後,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落下帷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粉絲扮演劇中角色去看戲……這部號稱中國首部的「2.5次元音樂劇」,帶來的不僅僅是票房的火爆。
所謂「2.5次元音樂劇」是指以真人演員還原二次元作品的音樂劇,即將二次元的動漫、遊戲作品,重現在三次元的真實舞臺。這種演出形式在日本已形成成熟體系。和真人電影一樣,「2.5次元音樂劇」逐漸成為動漫遊戲IP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國內先後引入了日本的《火影忍者》《美少女戰士》等「2.5次元音樂劇」熱門作品,而《陰陽師》則是國內創作的首部遊戲IP衍生音樂劇。
《陰陽師》是由網易遊戲自主研發的3D日式和風回合制RPG(角色扮演遊戲)手遊,遊戲以小說《源氏物語》中的古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講述了陰陽師安倍晴明於人靈交織的陰陽兩界中,探尋自身記憶的故事。
相較於其他遊戲IP在二次創作中遇到的劇本問題,音樂劇《陰陽師之大江山之章》放棄了改編整個遊戲劇本,而是另闢蹊徑,從日本作者夢枕貘的同名原著中截取片段進行擴充。「這個在原著中類似『番外』的故事,在遊戲中大約需要2小時至3小時完成體驗,與舞臺劇的時長完美契合。不得不說,原作遊戲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劇本基礎。」 該劇運營方普潤國際總裁李昆說。
為了吸引更多玩家走進劇場,該劇在創作中特別加強了玩家熟悉的主人公塑造,一系列原本只在手機屏幕中可見的動畫形象與武器裝備,生動地出現在音樂劇的舞臺上。為了呈現劇中日本平安時代的著裝特色及風貌,除邀請日本劇作家進行劇本創作外,該劇全部採用日本舞臺劇演員作為主創,他們豐富的「2.5次元音樂劇」表演經驗,吸引了不少該類別的粉絲到場助陣。此外,舞臺設計領域,多媒體視頻的引入,巧妙解決了傳統舞臺劇布景中的虛實問題,也把玩家觀眾直接拉到熟悉的遊戲氛圍內。
為了強調遊戲的IP屬性,提升音樂劇與遊戲的黏性,該劇還特別以陰陽師施咒前所念的「急急如律令」為切入點製作了主題曲,在劇中反覆使用,玩家驚呼「十分洗腦」。曾創作機動戰士高達《SEED》系列等頂尖動漫作品的作曲家佐橋俊彥擔綱該劇作曲,用音樂烘託了演出中扣人心弦的編舞、打鬥等多番動作展示的戰鬥場面。
除了劇目製作,該劇在商業化運作上也借鑑了不少日本「2.5次元音樂劇」的成功經驗。「今年,中國的二次元用戶已達到4億人,要想把他們吸引到傳統劇院中來,僅靠宣傳音樂劇本身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採用了一些創新的營銷手段,如看劇送閃卡等。」據李昆介紹,本次音樂劇衍生品中包含了角色的Q版毛絨玩具、徽章、鑰匙鏈、手持風扇等。同時,觀眾還可以得到隨票贈出的角色皮膚閃卡,大家可憑票在演出現場兌換音樂劇主人公在遊戲中的限定皮膚,這也成了不少觀眾看戲的動力。「有些觀眾甚至為了拿到附送的閃卡來到劇院,從而愛上了音樂劇,為傳統舞臺藝術帶來了新的觀眾群體。」李昆說。
據運營方介紹,目前音樂劇《陰陽師之大江山之章》的觀眾群體中,純音樂劇的觀眾與遊戲玩家的比例大概三七分成,劇目單場票房銷售大約在70萬元,此外僅周邊商品銷售額,單場也高達10萬元左右。
音樂劇《陰陽師之大江山之章》的巡演成功,也引發了戲劇界對IP的思考。「最近幾年IP劇不少。目前看來,IP影響力的大小,往往成為這些作品的市場晴雨表,而作品的生命力則維繫在劇作的內容質量和演出品質上。把IP的內容經營好,故事講好,人物塑造好,在IP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有益創造,這樣的IP改編才是有前途的。」青年戲劇評論家徐健說。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梧桐認為,在中國,舞臺演出一直是個相對小眾和高度分散的市場,所謂「2.5次元舞臺劇」更是小眾中的小眾,但因這部分作品源於手遊等「圈粉」遊戲,客觀上可以把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體系與相對成熟市場的大量青少年遊戲玩家帶入劇場,成為「戲粉」。當二次元由遊戲跨界至戲劇,無論對遊戲而言,還是對戲劇來說,這場臺上臺下、業內業外的共融共合,前景無疑令人期待。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