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次元」的政治:媒介-技術的「國有化」

2021-01-21 媒介之變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百家號。

車致新

顯而易見,國產電影在挪用二次元文化時的最大障礙,是二次元文化自身的「舶來品」屬性——無論經過何種變形,「二次元」(正如它的日語名字所示)終究是日本大眾文化工業的歷史產物。因此,「電影」作為建構和負載「民族-國家」想像的主流媒介,它在面對「二次元」時的「使命」,不僅是在同一國族空間內部「自下而上」地「收編」亞文化,而且是必須首先「由外而內」地「翻譯」異國文化。在這個意義上,2017年的國產電影《閃光少女》憑藉其驚人的政治與文化「想像力」,不僅巧妙地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更成為了一種從總體上再現與反思當下中國話語構型的「元話語」。

在「校園青春片」的商業偽裝下,《閃光少女》真正試圖講述的是一則頗為宏大的「國族寓言」。故事首先發生在一個象徵性的學校空間,在這個「音樂學院附中」中包括了「西樂系」和「民樂系」,兩個專業的學生歷來衝突不斷,學校為此在它們的宿舍之間設立了一個「鐵柵欄」——值得注意的是,柵欄只隔「民樂」這一邊——這種對歷史傳統的自我隔離和在共同體內部的等級劃分正是該「寓言」的起點。然而更有趣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二元對立」之後,影片中又意外地出現了第三個重要「角色」,即「二次元」文化——為了向學鋼琴的學長證明自己和民樂的價值,學楊琴的女主人公與另外幾位熱愛二次元(同時又學民樂)的同學組成了一個名為「2.5次元」的樂隊[7]。

因此,這部影片的基本結構可以簡寫為:傳統文化+二次元vs西方文化。於是,為了反向確立「我們」(傳統文化與二次元的「聯盟」)的存在價值,文本必須首先建構出一個具有足夠威脅性的「他者 」,那便是作為「假想敵」的西方文化——既體現為「瞧不起」民樂的西樂系學生(不僅是文化意義上的「崇洋媚外」,影片還隱晦地挪用了「階級」與「性別」話語,通過貧/富的「階級對立」和男/女的「性別對立」來強化女主角和民樂所處的結構性的弱勢位置),也體現為像「傳銷組織」一樣恐怖的「留學培訓機構」(徹底反轉了《中國合伙人》中的「新東方」神話)。

但是,這種意識形態「戰略」是無法直接達成的,這正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既不「中國」,也不「傳統」的「二次元」文化之間的「距離」。因此,如果想讓「二次元」能夠真正地「為我所用」,必須首先對其進行「國有化」——以「國家」之名回溯性地錨定「二次元」(以及「傳統文化」)的意義滑動。[8]正是由於意識到了這種困境,《閃光少女》在展現二次元文化自身的豐富性的同時,又必需策略性地「迴避」二次元文化所攜帶的「他性」,所以影片特意選擇「古風」這個(和二次元並不完全重疊的)亞文化脈絡來「以偏概全」地代表整個中國二次元文化圈,因為「古風」——作為古典文化資源(歷史、詩歌、音樂)與新媒介技術以及二次元青年亞文化的「雜交」產物——比起二次元文化的其他部分(如cosplay或同人創作),當然更具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親緣性。

然而,在《閃光少女》中更為巧妙的一種修辭方式是「繞道」媒介-技術話語,迂迴地將不可通約的「傳統文化」與「二次元」重新接合在一起。換言之,影片把「二次元」視為一種媒介-技術而不僅僅是一種亞文化(頻繁出現的「形象」是智慧型手機與彈幕視頻),這一點尚在意料之中(數字信息技術無疑是二次元文化傳播與消費的前提條件);但與此同時,影片甚至把「傳統文化」也視為一種媒介-技術——在此不妨分析影片中的一場至關重要的情節段落,即民樂學生與西樂學生之間的「鬥琴」。與其脫離影片自身的語境在「樂理」上思考究竟為何是民樂勝出,不如「細讀」這段情節本身,影片的意圖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在這場勢均力敵的比賽中,各種西洋樂器和中國樂器輪番登場,而且彼此一一「對應」(比如小提琴對二胡,長笛對竹笛,鋼琴對楊琴),直到民樂一方最後派出吹奏《百鳥朝鳳》的「嗩吶」才終於打破了這場戰鬥的平衡,因為西樂一方沒有任何可以與「嗩吶」相匹配的樂器。總之,使中國民樂獲勝的最終原因正是「嗩吶」,換言之,影片要強調的既不是樂器的演奏者(主體),也不是《百鳥朝鳳》等音樂作品(藝術),而是「嗩吶」這種物質性的媒介,以及它超越西洋樂器的技術可能性(如更為靈活的滑音、轉調,對鳥鳴的模仿)。

在確立了「傳統文化」與「二次元」的戰略同盟關係,並完成了意識形態的「清場」工作之後,影片終於可以在「少兒啟蒙音樂會」上順利奏出最後的「華彩樂章」。在這場長達5分鐘的完整演出中,影片自身以及上文所涉及的全部線索都被融合在美妙的音樂旋律之中,而諸多異質性話語在演出中的「和諧」共鳴,也正標誌著這場「文化領導權」爭奪戰的結束——最後的勝利者既不是「傳統文化」,也不是「二次元」,而是「國家」。

通過一個不起眼的細節,影片從一開始就暗示了「國家」的不可見的「在場」。女主人公在「失戀」之後想聽一首能讓她「振奮起來」的歌曲,而她的朋友卻用手機為她播放了一段《義勇軍進行曲》。這段情節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笑點」,恰恰是由於它直接「短路」了個體情感的微觀層面與國族歷史的宏觀層面,從而意外地顛覆了觀眾對這部影片「非政治化」的預期。與這一細節相比,《閃光少女》的意識形態訴求更為清晰地體現在影片對敘事空間的自覺轉換中——從架空的「音樂學院附中」(取景地的「教會學校」賦予了十分「西化」的建築風格),轉變為(現實中的)中國「國家大劇院」。作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一項「文化工程」,歷經49年的籌備才最終在2007年竣工的「國家大劇院」所延續的正是1930年的「中華戲曲音樂院」乃至1875年的「巴黎歌劇院」一直負載的現代「民族-國家」想像。[9]

最後這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表演,始於「編鐘」的聲音和「掩抑大風歌,裴回少年場。誠哉古人言,鳥盡良弓藏」的古詩唱誦,在樂隊合奏中不僅使用了多種中國傳統樂器(古箏、琵琶、笙、二胡、楊琴),還「混搭」了代表西方現代流行音樂的「電吉他」,在音樂廳的上空甚至還「浮現」了中國首位虛擬歌手「洛天依」的動畫影像——影片在此故意打破自身的「現實主義」幻覺,以便突顯二次元與虛擬技術的重要性——然而,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聽元素,並非「去中心化」的後現代主義拼貼,而是全都服務於這場演出的「主旋律」(實際演奏的是一首名為《逐日》的「古風」樂曲)。

在這場音樂會中的另一個關鍵「角色」是在蒙太奇鏡頭中頻繁閃現的臺下「觀眾」。作為「國族寓言」的《閃光少女》在此打出其最後一張「底牌」,明言它真正希望「爭奪」的對象並不是那些學民樂或西樂的「青年人」(他們已有各自既定的位置,只是用以表現中西文化之爭的功能單元),也不是掌握著社會現實權力的「中年人」(在影片中具象化為「校長」這個徹底的「丑角」,他最後連進入「國家大劇院」的資格都沒有),而是這場「少兒啟蒙音樂會」的實際「觀眾」:尚未確立自己的文化與政治立場的少年兒童——正是對於他們而言,二次元文化以及新媒介技術在建構和傳播「國家」話語的過程中的意義才顯得尤為重要。

言而總之,《閃光少女》作為某種「2.5次元」的政治寓言,其旨歸不僅是「反映」中國的當下,更是「介入」中國的未來——正如影片最後的暗示,「二次元」自身的性質已經不再重要,因為無論是「二次元」還是「傳統文化」都將被編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總譜」之中。

[1] 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亞文化概念,「二次元」本身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從字面上講,「次元」即日語中的「維度」,因此「二次元」就是指二維的、平面的虛擬世界(如漫畫作品中的世界),而「三次元」指的是在「二次元」之外的「現實」世界。具體而言,「二次元」文化也可以等同於所謂的「ACG」(Animation, Comic, Game)文化,或者說「ACG」是從體裁或媒介角度對「二次元」的一種界定方式,而「ACG」這一名稱其實源自臺灣,在日本與之對應的說法是「MAG」(Manga, Anime, Game)。

[2] 「2.5次元」這個名稱在ACG文化自身的術語系統中通常指的是,介於二維的平面動漫與三維的真人電影之間的「2.5維」的動畫作品,這些作品雖然不是「現實」的影像,但其中的人物造型卻依然是「立體」的。而本文使用「2.5次元」一詞,只是為了形象地比喻「二次元」(虛擬文化)與「三次元」(現實社會)的並置與互滲。

[3]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18頁。

[4] 王思聰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本家,他與電子競技、網絡直播、社交軟體等二次元-新媒體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正有著密切關聯。

[5] 東浩紀:《動物化的後現代》,褚炫初譯,臺北: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47-49頁。

[6] 林品:《青年亞文化與官方意識形態的「雙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義」的興起》,載《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2期。

[7] 情節中對這個名稱的解釋是:「我們是來自二次元的精英,而你們是來自三次元的普通人類,所以我們的結合,就是2.5次元」——這正是對當下社會語境與影片自身性質的雙重指涉。

[8] 「傳統文化」並不天然地屬於今日的「民族-國家」,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大學」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將「前現代」文化資源重新「國有化」之後的結果。

[9] 孫柏:《從巴黎歌劇院到中華戲曲音樂院:例說現代戲劇的國家想像》,載《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2.5次元」的政治:「虛擬」與「現實」的 辯證法
    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百家號。車致新比這些媒介「拼貼」還更不「現實」的,是王思聰(作為現實中的自己)在最後的登場——正是由於王思聰的幫助,男主人公才得以實現製作遊戲的夢想——影片突然從「虛擬」的現實層面降落至「現實」的現實層面,使我們有機會反思二次元文化產品「去深度化」的表象之下的深度邏輯。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至十九世紀中葉,印刷技術的改進及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成為推動公共教育發展、普及知識、傳播思想、促進政治變革的重要推手。正如傳播學大家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所述,印刷媒介的技術進步與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社會需求相結合,對隨後的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古滇國青銅器,超越基本作用的範疇,成為政治表達的一種藝術媒介
    但是這種王朝本質上和秦帝國之後的王朝有天壤之別,都是區域性的實體,政治和軍事上的實力都很有限,加之早期文化與信仰的傳統和特色,使宗教信仰和禮樂制度在早期的社會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古代中國,由於人們的技術和認知上的落後,青銅器成為了統治者治國理念、民眾的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禮樂的載體。也是統治者在視覺化和藝術化手段上的體現。
  • 生活在 2.5 次元是怎樣的體驗?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Joshua Vides 的創造力絕不僅限於什麼球鞋,而是會將二次元融入三次元,打破兩個次元的界限創造出一個你能行走其中的 — 2.5 次元。 除開用平面二次元穿插在生活環境中挑戰你對三次元的認知,Joshua Vides 在「二次元物品」方面的技術更是數一數二。 比如,那種最簡單的三角錐路障大家都熟悉吧?
  • 2.5次元吹的是什麼風?
    答案揭曉:2.5次元。是的,又來一個名詞。何謂2.5次元?最早期,很多人提及2.5次元,模糊定義是2次元人落到3次元世界來。具體來說,許多喜愛二次元人的線下活動聚會,Cosplay、BML(註解2)都被統稱為2.5次元。而百度百科上對2.5次元的詮釋則是:「2.5次元」:介於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這是一個較大的概念,在具體形式上有多種。
  • 媒介技術改變聲音記錄形式
    1920年11月2日,美國KDKA電臺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商業廣播。然而,當新聞傳播史家把電臺等技術裝置理解為大眾媒體時,往往忽略了媒介自身的技術性,忽略了隱藏在媒介背後的物質配置和技術文化意義。
  • ...由民營企業正式轉為國有化運營!廣西來賓產投公共運輸有限公司...
    市公交公司由民營企業正式轉為國有化運營! 今天上午,廣西來賓產投公共運輸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標誌著市公交公司由原來的民營企業正式轉為國有化運營
  • 日本「2.5次元」經濟還好嗎?
    受市場提振,演出娛樂市場內的2.5次元音樂劇市場規模,也在上漲。在日本,以動畫、漫畫和遊戲為原作改編的舞臺劇「2.5次元音樂劇」很受歡迎。近幾年來,這種演出娛樂形式在日本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亞文化狂潮,無數人為之瘋狂。
  • 常說二次元,三次元,那你知道啥是半次元、2.5次元嗎?
    由於2.5介於2和3之間,所以2.5次元肯定也包含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共同內容。換句話說,2.5次元將二次元和三次元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將2.5次元視為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互通的橋梁。
  • 新傳理論:萊文森所說的新新媒介是什麼?
    >4.其消費者即生產者;5.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新媒介的出版人、製作人和促銷人;6.每個人都能憑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新新媒介去進行自我表達或出版。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Anthropotropic)理論:人類技術開發的歷史說明,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技術在模仿甚至是複製人體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複製人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2.
  • 看「2.5次元音樂劇」怎樣在中國落地
    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粉絲扮演劇中角色去看戲……這部號稱中國首部的「2.5次元音樂劇」,帶來的不僅僅是票房的火爆。所謂「2.5次元音樂劇」是指以真人演員還原二次元作品的音樂劇,即將二次元的動漫、遊戲作品,重現在三次元的真實舞臺。這種演出形式在日本已形成成熟體系。和真人電影一樣,「2.5次元音樂劇」逐漸成為動漫遊戲IP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陰陽師》有了音樂劇,日式2.5次元舞臺劇能點燃中國市場嗎?
    今年3月,由國產遊戲《陰陽師》改編的音樂劇將在中日兩國上演,這也是中國遊戲IP和日本舞臺劇技術的首次結合。但是,只在北上深三個城市巡迴,外埠粉絲們自然倍感遺憾。而這《陰陽師》音樂劇,也就是目前國內正在悄然興起、而日本早已如火如荼的的2.5次元舞臺劇。所謂2.5次元舞臺劇,是指將漫畫、動畫、遊戲等二次元原作,以三次元舞臺劇的形式呈現。
  • 2.5次元音樂劇是如何從日本舞臺劇中崛起的?
    ,而這種由動漫改編的舞臺劇也叫2.5次元音樂劇,用以區別2次元動漫以及3次元真人作品。2.5次元音樂劇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日本從1991年就開始將動漫改編成舞臺劇,日本已經陸續推出了不少我們熟悉的作品,像是《凡爾賽玫瑰》、《聖鬥士星矢》、《美少女戰士》、《犬夜叉》、《網球王子》、《妖精的尾巴》、《黑執事》、《火影忍者》等,2.5次元音樂劇已逐漸融入日本流行文化,經歷了二十餘年的打磨,已自成一派體系。
  • 《閃光少女》的2.5次元破壁or尷尬 聽他們怎麼說
    不僅在各種海報、預告中強推二次元、古風元素,還自己造出了一個新名詞:(2次元+3次元)/2=「2.5次元」。 截至發稿時間,電影上映3天,豆瓣評分堅守住了7分大限,但評論卻有些兩極。不少小夥伴驚呼:「沒有『墮胎』『流血』『醉酒』,簡直是國產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亦或是「二次元居然不尷尬,不敢要求更多」。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技術、媒介與人文的關係問題,延伸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大學教育形態、電影範式轉型、哲學範式轉型、現代性起點的反思、人類學範式轉型、文學範式轉型、網絡電影以及各種技術文化形態的新境地所帶來的對藝術認識的技術路徑的拓展,還有新的技術語境下中外文化間交流模式的更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大會由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主持。
  • 2020:人造瘋牛,2021:人民幣硬通貨化、華爾街國有化、全球經濟滯脹...
    隨著各國股票市場今年迎來集體反彈,目前自低點漲幅已超過1929年、1938年、1974年三大牛市時期,美銀美林牛市和熊市指標也從5.8攀升至6.6,接近「極端牛市」水平(8)。最近的研報中,美銀美林對過去一年的市場做了一番年終回顧,並對下一年度未來進行了展望。
  • 2.5次元偶像 音遊《夢之祭》雙平臺登陸
    2.5次元偶像 音遊《夢之祭》雙平臺登陸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霧裡看海時間:2016-05-27 遊戲內容是再現夢之祭的世界的音樂遊戲。全部歌曲可以最大5人參加表演。使用卡牌可以能夠改變偶像的衣服。在LVE中的歌曲全部都是《夢之祭!》的原創歌曲。
  • 閃光少女電影好看嗎豆瓣7.2插曲影評 二次元2.5次元是什麼意思
    ­  此次《閃光少女》裡是講的關於「二次元」主題的世界,電影被定義為2.5次元,女主角身邊周圍的人都有是中二一族,十分有個性。其中裡更有陳奕迅閆妮的超萌反差表演,令人爆笑不斷!而且《閃光少女》的概念曲是有楊宗緯傾情演繹的《生命被你照亮》。
  • 從「媒介是人的延伸」到「人是媒介的延伸」-虎嗅網
    因為麥克盧漢本身的宗教背景,以及從他來自於亨利·柏格森和德日進的進化論知識譜系來看,媒介作為人的延伸,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宗教隱喻,換句話說,是一種末世色彩。作為技術的媒介,需要人的參與。作為精神現象的人,更是要在技術的幫助下實現進化。在柏格森的進化體系中,精神起到了絕對作用。
  • 莫斯可「媒介商品化」再論
    這種媒介傳播的壟斷化發展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發生變化,德國學者哈貝馬斯稱之為資本社會媒介的 「再封建化」,即「資本」掌控了傳媒。資本壟斷媒介,其宗旨不是它所標榜的中立的、責任的,而是金融性的,盈利與「政治公允性噱頭」掌控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