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媒介」的概念源自於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的著作《新新媒介》。萊文森的「媒介三分說」理論將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媒介劃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皆為舊媒介;網際網路誕生之後出現的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一旦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人們就可以使用、欣賞,並從中獲益,例如電子郵件、論壇的留言板、聊天室等;
新新媒介指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二代媒介,起源於20世紀末,興盛於21世紀初,例如博客網、維基網、臉譜網、據客網、優視網、推特網等。博客是新新媒介裡資格最老的形式,最明顯地體現了新新媒介的界定性原理。
特徵
萊文森中文版序:
第一代新媒介受到嚴格的編輯控制。在舊媒介和新媒介這兩個領域,只有少數人能把自己想要傳播的內容和生產的訊息向世人傳播。相反,新新媒介領域裡,人人都能把自己想要的內容向別人傳播。
新新媒介具有以下的顯著特徵:
1.新新媒介一般是免費的;
2.其多半是非專業人士進行信息的生產(UGC);
3.新新媒介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促進;
4.其消費者即生產者;
5.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新媒介的出版人、製作人和促銷人;
6.每個人都能憑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新新媒介去進行自我表達或出版。
新新媒介等同於社交媒介嗎?
新新媒介的重要社交特點之一,就是與受眾的互動,人際傳播在新新媒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社交不是新新媒介的獨有屬性,萊文森認為,舊媒介也承擔著社交功能,社交性是媒介固有的屬性。因而不能因為新新媒介的社交屬性更為明顯就將其固定在「社交媒介」的功能視域內,社交也不是區分新媒介、舊媒介的要素。
保羅·萊文森
Paul Levinson(1947-),美國媒介理論家,被稱作「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後麥克盧漢第一人」。
萊文森的理論主要有:
1.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Anthropotropic)理論:人類技術開發的歷史說明,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技術在模仿甚至是複製人體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複製人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
2. 「補償性煤介」(Remedial Medium)理論: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換言之,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完美。
3. 「後麥克盧漢」主義(Post-McluhManism):萊文森的技術樂觀主義揚棄了麥克盧漢的「技術決定論」,認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人對技術具有控制的能力。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交融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它有3個互相聯繫的理論命題:
(1)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質屬性結構和符號形式具有規定性的作用, 對信息的編碼、傳輸、解碼、儲存產生影響,對支撐這些傳播過程的物質設備也產生影響。
(2)傳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時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會偏向,形而上偏向,內容偏向,認識論偏向等。
(3)傳播技術對文化產生影響。
網際網路誕生之初,曾有人覺得它是一個與真實世界不相干的獨立空間,研究者更多地將它稱為「虛擬社會」。但是隨著網際網路媒介和相關應用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新新媒介的出現,即是為真實世界在線上劃出了一個空間。無論是Facebook基於熟人關係的社交,還是Wikipedia協同編制的百科全書,這些新新媒介都不是獨立於真實世界的,而是延伸並拓展了真實世界的範圍和邊界。邊界的拓展和模糊帶來了文化的流動與交際,粉絲文化就是其中一種。新新媒介便利了粉絲間的交流和連接,為彼此認同並共同生產文化創造平臺。粉絲在新新媒介上為偶像做的宣傳和應援,也會影響到真實世界裡偶像的身價和人氣。
參考:
[1]梅明麗,範逸之.萊文森媒介三分說理論思辨與批判[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0):71-72+166.
[2]保羅·萊文森. 新新媒介(第二版)[M]. 何道寬.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