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雙十一」已經過去,「雙十二」正在路上。
據國家郵政局初步估計,2020年11月1日至16日,全行業處理的郵(快)件業務量達57.8億件,同比增長47%左右。快遞垃圾主要包括紙箱和塑料製品,其中以塑料膠袋、白色泡沫箱、填充料和透明膠帶為主,塑料垃圾價值低、回收難度大,如果處理不慎洩漏到環境中會汙染土壤和水體。
2020年6月,國家郵政局《郵件快件綠色包裝規範》出臺,各快遞企業表現如何?
基於國內9家知名快遞企業自行披露的CSR報告、ESG報告、官網等信息,非營利環保機構「擺脫塑縛」將企業2018年至2020年的綠色化表現繪製成一張成績單,於2020年11月18日發布《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2019年「雙十一」,該機構就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等機構共同發布了《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生產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
評估從5大維度、29項分指標進行,結果發現,各企業雖然都在探索綠色物流,但差異較大,更多是停留在「描述綠色物流工作方向」階段,京東物流、順豐、蘇寧物流整體表現最為突出,韻達、圓通和百世快遞分別位列倒數前三名。
「報告發布後,京東物流已經反饋,說會把報告給各業務部門參考,其他平臺還沒有回應。後續我們會逐一聯繫幾家快遞企業,徵求建議。」「擺脫塑縛」的負責人鄭雪介紹。
而要解決塑料快遞垃圾圍城,物流平臺又是重中之重的一環。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的團隊發現,如果在長三角「包郵區」應用循環快遞包裝,最大減塑量一年即可達10萬噸,相當於2019年上海、杭州、蘇州和溫州的一次性快遞包裝塑料消耗總和。
(新華社/圖)
快遞企業綠色化行動完成率平均不到一半
根據新修訂的固廢法,快遞企業、外賣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商務、郵政等主管部門報告塑膠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回收情況。近年來,國家、行業政策中涉及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的內容文件,多從標準化、減量化和可循環入手,明確目標任務,提出量化指標,要求快遞企業主動公開做法和成效。
故「擺脫塑縛」將評價維度分為5大類、29項分指標:快遞包裝綠色化目標、快遞包裝信息透明度、快遞包裝減量、快遞循環包裝應用,以及快遞包裝回收。
綜合評價結果顯示,29項分指標中,9家企業平均採取的包裝綠色化行動少於14項,不到一半。京東物流、順豐和蘇寧物流表現最好,分別採取了24、23、22項行動。圓通和韻達表現較差,僅分別採取了6、4項行動。
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排名(綠色「√」表示依據公開信息判定,藍色「√」表示依據企業反饋的信息判定)(《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截圖/圖)
評價基於企業自行披露的CSR報告、ESG報告等信息,「但是在搜集後,調研組發現圓通和韻達的相關包裝綠色化信息披露最少。我們聽到消費者說,想了解這些信息,但不知道在哪裡找到。」「擺脫塑縛」項目專員楊啟平說,「無論是報告編寫方,還是公眾,我們都有對使用快遞包裝的情況、是否達標、每年產生數量的知情權,建議企業加強包裝材料的信息公開。」
2018年,國家郵政局在《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中提出2020年和2035年的目標。2019年初和2020年初,又分別提出實施「9571」「9792」工程。
按照規定,快遞企業應制定相應的綠色化包裝目標。不過,目前僅順豐、京東物流、蘇寧物流公布了可量化的包裝綠色化目標,申通、圓通、中通、百世、韻達和德邦均未公布。
除了綠色化目標,包裝材料也是快遞企業應該公開的信息,這點在《郵件快件綠色包裝規範》中已有要求。不過,目前僅有順豐公開了紙質類和塑料類包裝的類型和規格,京東物流則只公開了紙箱的規格型號和收費標準,缺少塑料類包裝相關信息。順豐是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公布了包裝材料的年度使用數據的平臺。
快遞企業包裝材料信息公開評價結果,僅有順豐公開了紙質類和塑料類包裝的類型和規格。包裝的執行標準均未公布。(《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截圖/圖)
在包材減量方面,9家快遞企業都有所行動,但差異明顯。順豐和京東物流表現最優,同時披露了相應的統計數據。韻達表現最差,僅對1種包裝物採取了減量行動,且未披露任何減量統計數據。
距離「9792」工程中提出快遞業「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0%的目標大限2020年底僅剩一個月,但順豐、中通和韻達都還未公開表示啟用「瘦身膠帶」。
快遞企業包裝減量評價結果,均採取了電子運單,但順豐、中通、韻達未提到瘦身膠帶。(《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截圖/圖)
推行可重複使用的循環包裝是實現快遞包裝源頭減量的重要途徑,也是目前國家政策鼓勵的發展方向。循環箱報廢后,可返廠維修、返廠重造。循環中轉袋可在報廢后回收再加工。
相較於循環箱,循環中轉袋的使用更為普遍。目前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快遞業循環中轉袋使用率已達70%。而循環箱的普及度和認知度並不高。
「擺脫塑縛」在對超過1000名公眾調研後發現,僅30%的公眾使用過循環箱服務,餘下70%的公眾中,有40%表示不清楚如何使用循環箱。目前僅有順豐、蘇寧物流、京東物流、申通和圓通5家快遞企業公布了其「已使用或正試點使用快遞循環箱」信息。
快遞企業循環包裝評價結果。(《快遞企業包裝綠色化行動評價報告》截圖/圖)
調研組還發現,雖然9家企業均採取了包裝回收行動,但企業對於消費者端的包裝回收以瓦楞紙箱為主,塑料填充物等包裝類型未被納入回收行動中。目前也只有蘇寧物流、京東物流和順豐披露了包裝回收統計數據。
快遞循環包裝減塑潛力巨大
快遞包裝是一扔了之,還是循環使用?這其中產生的垃圾量差異巨大。根據順豐在研發「豐BOX」等循環快遞容器時公布的測算數據,1000萬個「豐BOX」可替代5億個紙箱,並減少14億米膠帶和225萬立方米填充物的使用。
無獨有偶,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在2020年11月19日發布的《2020年快遞業綠色包裝節約潛力研究報告(長三角)》指出,以2019年長三角的快遞數據計算,若在長三角應用循環快遞包裝,最大減塑量可達10.35萬噸。
作為傳統「包郵區」,江浙滬佔有超過全國1/3的快遞總量。
報告總負責人、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具體闡釋,報告測算的數據指的並不是長三角所有快遞包裝都循環,「這並不現實」。測算時主要考慮了三個層次,即在同城範圍內、同省範圍內,以及整個長三角範圍內可以循環應用的特定包材產品範圍,比如,在同城內只針對冷鏈箱、珠光袋、白色塑料膜、包裝編織袋等產品。此外,測算引入了目前市面上循環包材可使用的理想循環次數,「最好的循環包材理論值可以循環120次,普通的也能達到40次」。
不過,鄭雪也發現,在快遞循環包裝方面,目前仍有些難題待解。比如,只有搭載自有物流體系的蘇寧、京東,在自營物流領域循環效果好,而搭載菜鳥體系的快遞平臺,由於商家和物流體系分割而更難循環——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百世雖然都參與了菜鳥發起的「回箱計劃」,但各參與企業至今沒有公布本企業的紙箱回收成果。此外,循環箱的質量、製造成本、逆向流轉成本也成了難題。
以順豐、京東物流的循環箱使用估算為例,京東物流青流箱3年來累計循環使用超過1000萬次,順豐「豐BOX」自2018年開始投放以來累計循環使用2000餘萬次,但粗略對比企業的訂單量,如2019年京東物流和順豐的定單量分別為28.5億(估算)和48.31億,循環箱使用率只佔總業務量不足0.5%。
(新華社/圖)
「我們只是測算了快遞循環包裝減塑的理論值,讓大家知道這麼做可以節約多少,感悟到循環的必要性。這只是第一步。」杜歡政也直言,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快遞企業動起來。
而在商家和物流平臺之間難以整體統籌的部分,杜歡政認為,需要政府出臺整個行業統一的循環標準、強制政策,大企業帶頭,消費者參與,以「胡蘿蔔+大棒」把各個利益相關方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和城市現有的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結合,不能單純依靠某一方」。
目前,杜歡政的團隊正在受上海市發改委委託,針對某一特定區域做快遞包裝循環方案,「要把政府、企業、消費者需要各自負責的環節釐清,痛點找出來,成功解決後再推廣」。
南方周末記者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