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書與人情世故

2021-02-07 洛克雜譚

點擊上方 洛克雜譚 關注我

我有一位法官朋友,稱得上精通律條、敬畏法律,不過卻被他的上司批評:你書讀多了,不懂人情事故。

這位朋友學富五車,也出版過不少專著,但他一直沒弄明白:為啥「書讀多了」和「不懂人情世故」成了因果關係。

我開導他說,這位上司的說法,在我們這裡並不罕見啊,民間故事裡有大量嘲笑書呆子的段子,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能聽到有人這樣評價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

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書上寫的是什麼?二是人情世故是什麼?

中國人是很重視讀書的,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評價一個人有修養、有本領,叫知書達禮、識文斷字。

比萬般都尊貴的聖賢書中寫的是什麼?是聖賢的道理,在古代是禮義廉恥,在現代是文明法治,總之離不開道德教化,目的是讓本來蒙昧狹隘的人類通過讀書接受道德教化,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更為純粹和高尚的人。

柏拉圖說:沒有道德公義的書籍,讀的越多越讓人敗壞(大意)。

這就是讀聖賢書的最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人情世故呢?在中國,人情世故簡直就是徇私枉法的代名詞,只是用這個詞比用徇私枉法好聽,容易出口,甚至在指責秉公辦事的人時,很有些理直氣壯的感覺。

比如,上司強烈暗示你更改判決結果,你卻非要堅持從聖賢書上學來的那一套原則,你就是不懂人情事故。這一套在西方行得通,並且也沒有哪個上司膽敢對你做出這種暗示,因為幹預司法屬於重罪。

但是在某時某地,這種不懂人情世故的做法必然會被人情世故報復,嚴重的會被身敗名裂,或者抑鬱。

按說聖賢書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科舉進士也都靠記誦考試這些聖賢道理,為什麼最終起作用的還是上不了臺面的「人情世故」呢?

原來,這裡的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科舉用的聖賢理論書,一種是教導人情世故的實用智慧書。

關於讀書,還有一些名言:讀書只為稻粱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貨與,就是「賣給」的意思。讀書的目的是打入內部,賣給帝王譜系,謀取顏如玉、黃金屋。

什麼書呢?比如「至道學宮」販賣的那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商君書》、《三韜六略》,這些書是教人如何不擇手段、詭詐機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為君子之恥為。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即使是教導捨生取義、仁者愛人、民貴君輕的那些聖賢書,也都可以成為謀略的工具。

哪有什麼原則?服從權勢就是最大的、唯一的原則。懂得了這個,就算是懂了人情世故。

而這位法官朋友,可能是聖賢書讀得太多了,他考取的雙博士後、著述的大量法典解釋,如果不是始終浸淫在聖賢書中,是很難完成的。因此「耽誤」了他去思考人情事故的問題,也讓他中聖賢書的「毒」太深。

只有學會文武藝,沒有帝王可貨,才會杜絕蒼蠅嘲笑仙鶴、魔鬼嘲笑天使的醜劇。

相關焦點

  • 從高考作文說起,教育多關注「聖賢書」,還是涉獵網際網路新潮更好
    中國教育的傳統曾經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中國教育的傳統曾經也有「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可見曾經的教育對於「聖賢書」和「天下事」就存在著一點不同的意見。那麼,當下的教育呢?對於教育的這個分歧,還依然存在麼?或者說又有什麼樣的不同看法?
  • 男子偷聞女生內衣被發現,在學校不能一心只讀聖賢書,心理教育同樣...
    在學校啊不能只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心理教育也應該得到重視。【來源:四川觀察】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你兩耳不聞窗外事.並非是在讀聖賢書
    古時是讀聖賢書而不聞窗外事,你就為個破遊戲啥也不知。如果你日後能靠遊戲養活你,我無話可說。你自問遊戲玩的很牛嗎?如果你對其它的什麼有興趣,不願上學,我也可以讓你朝著你喜歡的方向走。問題是你啥目標都沒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半點想法都沒有。你姐初中時就有自己的目標,直到現在上大學了,努力到讓為娘的心疼。
  • 所謂江湖無過於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人生在世,就活個人情世故,社會不是拼殺的場所,玩的就是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情商和智商的集中體現,懂人情世故,既給足了別人面子,也爭回了裡子,不懂人情世故,總會處處碰壁,讓別人不舒服,別人自然也不會讓你舒服。
  •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是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事業成功,學有所成,希望與人相處和諧,希望自己獲得領導的賞識、同事的認可,希望自己家庭和睦,希望自己得友情和愛情……然而這些,都離不開人情世故。當然了,不同的人對人情世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標準,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人情在於同理心,在於理解與包容。
  • 戎馬一生,千萬書籍刻畫不出完整的曾國潘,聖賢大抵如此
    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恍然,對這一代聖賢知之甚少!也想起以前學到洋務運動部分,老師只是粗略提及他的名字,一筆帶過而已。現在想來實在呆板也無奈於「高考不用考」這一有力反駁。不過幸好,在畢業之際,我正式認識了這一位先賢,給了我良多啟發。總結一下撼動到我的點,簡單劃分二點而談。
  • 「人情世故」用英語怎麼說?中國人講人情世故的原因是什麼呢?
    「人情世故」便在這樣的土壤裡生根發芽了。「人情世故」用英文表達是favoritism。表達一種熟人之間的禮尚往來、人情關係,有時表達某種對熟人的偏袒之意。
  • 西遊記中不懂的人情世故的悟空終究是個孤獨者
    西遊記中不懂的人情世故的悟空終究是個孤獨者!講到西遊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能力非凡,武功蓋世的悟空,也有人首先想到的是風度翩翩的御弟三藏,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不一樣的西遊記,也對西遊記中反映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 古人才不是只讀聖賢書,創造也很在行!
    9、唐順之唐順之,明代儒學大師,不過他可不是只知道讀聖賢書的腐儒,這位可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厲害人物。傳說在抗倭的戰鬥中發明了最早的水雷,這可是現代海戰的封鎖大殺器。
  •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其中,這四句是最能體現李白嗜酒如命性格的,為了說明飲酒的好處,不惜用「鐘鼓饌玉」、「古來聖賢」給自己打掩護。在我們普遍印象或者是語文課本的解釋中,「聖賢」的意思就是古代的聖人賢人,李白狂言道: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飲酒的人才能夠留下美名。可是,這樣的解釋怎麼讀都略顯蒼白,因為它本身就自相矛盾:誰說聖賢就一定不是飲者?古代的聖人賢才之中好酒的大有人在,而喝酒的傢伙也未必就不能成為聖人賢才。
  • 人情世故,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人情世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曾聽過一位專注歷史的專家說過,我們國人與外國人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何時何地都講究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悲傷的故事外,另一個更悲傷的故事。-END
  •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生活百態
    江湖不是打條殺殺,不是恩恩怨怨,不是哥們義氣,不是紋身裝酷;江湖,是人與人的之間的交往,是鄰居間的家長裡短,是閒聊時的談天說地;是人情世故、生活百態,是人心;江湖就是生活。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說的人在特定環境中,必須面對現實,不能任性的一種心理狀態。
  • 義烏江東店面裝修_聖賢室內裝潢優點多
    義烏江東店面裝修,聖賢室內裝潢優點多,義烏市聖賢室內裝潢設計工作室是義烏專業的木工團隊,承接家庭、廠房、店面、賓館、娛樂場所裝修業務。 所以有些店面裝修要以人和商品為主。店面裝修不要隨意堆砌裝飾品。馬賽克什麼的首先,確定店面裝修的主題。日式建築總體就是木色的淺淡色調。
  • 因為不懂人情世故,所以一直獨來獨往嗎?(原創)
    所以,根據我自己的經歷認為「很多人,因為不懂人情世故,所以一直獨來獨往 」這個問題,一定要具體人具體分析。如果是一個年輕人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的時候獨來獨往,可能是因為性格比較內向,由於害羞,不善與人交往。可能過一段時間,隨著對環境的熟悉,對人的熟悉,他可能會慢慢的改變。
  • 為什麼有人討厭人情世故,真的是沒有情商嗎?快來看一看
    人情世故是中國社會的特色,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想要辦事就免不了要請人幫忙,所以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那些和別人能夠相處愉快的人大都混得風生水起,反之若是一個人不受人待見,肯定有人會說他不懂得人情世故。
  • 印光法師:流通《了凡四訓》序——人人可以做聖賢
    成就聖賢道路,唯有「誠」和「明」這兩方面。聖人與愚狂人的分別,在於一念心。聖人失去正知正覺就成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妄念就能作聖人。我們嚴持操守便得聖賢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縱慾望就得不到了;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有志修聖賢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勵操持,不可稍萌生放縱任意的心。
  • 有才華,口才好的生肖男,開朗活潑,擅長人情世故
    有才華,口才好的生肖男,開朗活潑,擅長人情世故生肖馬生肖屬馬的男子,他們有才華,口才好,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非常的順利,做事之前都能夠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因此很少出差錯,在生活中口碑也是非常不錯,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能夠認真細緻
  • 越來越不喜歡社交的星座,討厭人情世故,就想一個人待著
    主筆:老巫對於人際交往,每個人的態度都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歡結識各種朋友知己,但有些人卻更享受獨處的時光,那麼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越來越不喜歡社交,甚至是討厭人情世故呢?另外,對於人情世故,他們也抱有厭煩的情緒,與人相處時,更不希望自己是那個拼命找話題尬聊的人,比起四處結交好友,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所以,自然也不熱衷於社交活動。
  • 籃球不只打打殺殺,籃球也有人情世故
    籃球不只打打殺殺,籃球也有人情世故 新年伊始,讓庫裡好好掄了一場的勇士拿到了兩連勝走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