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洛克雜譚 關注我
我有一位法官朋友,稱得上精通律條、敬畏法律,不過卻被他的上司批評:你書讀多了,不懂人情事故。
這位朋友學富五車,也出版過不少專著,但他一直沒弄明白:為啥「書讀多了」和「不懂人情世故」成了因果關係。
我開導他說,這位上司的說法,在我們這裡並不罕見啊,民間故事裡有大量嘲笑書呆子的段子,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能聽到有人這樣評價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
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書上寫的是什麼?二是人情世故是什麼?
中國人是很重視讀書的,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評價一個人有修養、有本領,叫知書達禮、識文斷字。
比萬般都尊貴的聖賢書中寫的是什麼?是聖賢的道理,在古代是禮義廉恥,在現代是文明法治,總之離不開道德教化,目的是讓本來蒙昧狹隘的人類通過讀書接受道德教化,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更為純粹和高尚的人。
柏拉圖說:沒有道德公義的書籍,讀的越多越讓人敗壞(大意)。
這就是讀聖賢書的最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人情世故呢?在中國,人情世故簡直就是徇私枉法的代名詞,只是用這個詞比用徇私枉法好聽,容易出口,甚至在指責秉公辦事的人時,很有些理直氣壯的感覺。
比如,上司強烈暗示你更改判決結果,你卻非要堅持從聖賢書上學來的那一套原則,你就是不懂人情事故。這一套在西方行得通,並且也沒有哪個上司膽敢對你做出這種暗示,因為幹預司法屬於重罪。
但是在某時某地,這種不懂人情世故的做法必然會被人情世故報復,嚴重的會被身敗名裂,或者抑鬱。
按說聖賢書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科舉進士也都靠記誦考試這些聖賢道理,為什麼最終起作用的還是上不了臺面的「人情世故」呢?
原來,這裡的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科舉用的聖賢理論書,一種是教導人情世故的實用智慧書。
關於讀書,還有一些名言:讀書只為稻粱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貨與,就是「賣給」的意思。讀書的目的是打入內部,賣給帝王譜系,謀取顏如玉、黃金屋。
什麼書呢?比如「至道學宮」販賣的那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商君書》、《三韜六略》,這些書是教人如何不擇手段、詭詐機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為君子之恥為。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即使是教導捨生取義、仁者愛人、民貴君輕的那些聖賢書,也都可以成為謀略的工具。
哪有什麼原則?服從權勢就是最大的、唯一的原則。懂得了這個,就算是懂了人情世故。
而這位法官朋友,可能是聖賢書讀得太多了,他考取的雙博士後、著述的大量法典解釋,如果不是始終浸淫在聖賢書中,是很難完成的。因此「耽誤」了他去思考人情事故的問題,也讓他中聖賢書的「毒」太深。
只有學會文武藝,沒有帝王可貨,才會杜絕蒼蠅嘲笑仙鶴、魔鬼嘲笑天使的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