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2020-12-13 解憂文史

《將進酒》可以稱得上是李白藝術表現最為成熟的巨作,每一行詩都是奔騰激蕩的,每一個字都是浮白顛醺的,他如醉如狂,僅憑一個人一支筆,就演奏出了千軍萬馬的力量。天寶十一載,李白結束漫漫長途,來到梁宋故地,與岑勳、元丹丘聚首,摯友再會必然下酒,一番推杯換盞之後,李白縱筆寫下長篇。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其中,這四句是最能體現李白嗜酒如命性格的,為了說明飲酒的好處,不惜用「鐘鼓饌玉」、「古來聖賢給自己打掩護。在我們普遍印象或者是語文課本的解釋中,「聖賢」的意思就是古代的聖人賢人,李白狂言道:自古以來,聖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飲酒的人才能夠留下美名。

可是,這樣的解釋怎麼讀都略顯蒼白,因為它本身就自相矛盾:誰說聖賢就一定不是飲者?古代的聖人賢才之中好酒的大有人在,而喝酒的傢伙也未必就不能成為聖人賢才。所以說,聖賢與飲者之間並非毫無交集,而是互相滲透的,即聖賢之中亦有飲者,飲者之中亦有聖賢。那麼李白此言是否差矣?

另一方面:誰說不喝酒的聖賢就不能留下美名的?顯然,李白想要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人搬出了敦煌版《將進酒》,名為《惜樽空》,其中四句是:「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賢聖皆死盡唯有飲者留其名」在這一版裡,李白膽子更大一些,直接把古來聖賢寫死了,這似乎更能證明「聖賢」指的就是人了。

然而,據小解分析,李白筆下的「聖賢」與人毫無關係,它其實是酒的代稱。這種說法要追溯到三國曹操,雖然曹孟德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藝術享受,但為了明軍紀,他曾下令禁過一段時間的酒,帶頭不喝。這令那些靠酒塑活的人怎麼忍受得了呢?所以,逐漸有人開始偷偷喝酒。

曹魏重臣徐邈上班期間公然大醉,引起曹操大怒,一旁的鮮于輔寬解道:「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醉客們為了避諱有個口頭協議,稱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老徐生性嚴謹,只是偶爾醉倒罷了。曹操因此赦免了徐邈。後來,酒圈和文學界便有了「酒喻聖賢」的說法。

清酒為聖,濁酒為賢,這是為避諱酒號而發明的隱語。古代釀酒技術達不到充分過濾,酒糟無法全部去除,因此人們便把沉澱後的上部清澈部分稱為清酒,而把下部渾濁部分稱為濁酒。飲者對清濁各有所愛,因此便用聖賢來當作它們的雅稱。古人認為,聖者第一,賢者次之,所以含有渣滓的濁酒只能屈居為賢了。

而且,「聖賢」的用法並非只有《將進酒》才有。天寶三載,李白的《月下獨酌》第二首中,就有「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之句,這裡的清聖濁賢之意就非常明顯了。宋代陸遊亦有「遣悶唯清聖,忘情付黑甜」之句,黑甜是濁酒,陸遊將達到遣悶或者忘情的狀態,交付於不同的酒,可謂浪漫至極。

那麼,將清聖濁賢應用到「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裡,該如何理解呢?小解認為應該這樣解釋:古往今來,那些清酒濁酒不計其數,卻都是被冷落的,只有我們這樣的善飲者,才能使它們留下美名。其實很好理解,曹操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讓杜康酒留名了,松醪、桑落、新豐、竹葉青,這些名字都是這麼來的。

李白的出發點很簡單,他覺得岑、元二人招待自己很夠意思,那麼寫詩對人家的酒小吹一下不過分吧?「好酒!好酒!」不止要吹,還要給它起個名字,讓見證了我們友誼的它流傳千古!否則,它不真成了李白筆下的「寂寞」了嗎?

相關焦點

  • 古來聖賢皆寂寞
    古來聖賢皆寂寞———— □∕文:萬華林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根據《三國志.魏書.徐邈傳》記載:曹操剛被封為魏王的時候,徐邈作為曹操的尚書郎。當時曹操下令禁酒,徐邈偷偷喝酒喝醉了。
  • 七絕·嬋娟酒:自古聖賢皆寂寞,且酌玉液美人羹
    自古聖賢皆寂寞,唯存飲者載其名。雪瑩:指雪白晶瑩。玉液:美酒。檢測結果(中華新韻)鴻芬昔酒入瑤觥【觥:十一庚】 押韻溫潤嬋娟兌雪瑩【瑩:十一庚】 押韻自古聖賢皆寂寞且酌玉液美人羹【羹:十一庚】 押韻
  •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聽李白借酒澆愁,感嘆人生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一首,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今天跟大家聊一個字——酒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在今年這個不平凡的時刻,很多人在議論,啤酒節到底還能不能開的成?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
  • 聖賢書與人情世故
    這位朋友學富五車,也出版過不少專著,但他一直沒弄明白:為啥「書讀多了」和「不懂人情世故」成了因果關係。我開導他說,這位上司的說法,在我們這裡並不罕見啊,民間故事裡有大量嘲笑書呆子的段子,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能聽到有人這樣評價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書上寫的是什麼?二是人情世故是什麼?
  •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題記
  • 紀錄片《中國古代名人聖賢》78 百代文宗韓愈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 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明辨」為第四個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會使「博學」魚龍混雜,真偽並存,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使所學得到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你兩耳不聞窗外事.並非是在讀聖賢書
    比剛進高中下滑了不少,也不發奮追趕,周末回家就是為了手機而來(學校禁止帶智慧型手機)你說玩手機刷刷新聞啥也好囉!就光打遊戲。看著氣不打一處而來,問題是還不能重罵,其實罵也是多餘,人家是充耳不聞。我問他可知最近新聞報導,啥事說得最多?
  • 古來聖賢皆寂寞,蘇軾這首詞,道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
    ,我想,此詩也只有借酒消愁,以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來慰藉自己孤寂的心。這時期蘇東坡的作品既有「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悽涼孤寂之作,也有「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樣曠達樂觀的詩文。而下面這首《卜算子》就是蘇東坡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寫下的最悽涼的詩詞之一,寫盡了他內心的孤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我們看《壇經》《維摩詰經》都有類似的意思。《壇經》說得更生動,腳往下使勁一踏,你就看著都是荊棘叢生,垃圾遍地,我把腳一抬,立刻是一種光明清淨的世界。這是帶有比喻的說法,就是境由心生,環境和人的關係,關鍵在於你怎麼來應對它。
  • 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詩句所包含的意義?
    「千金散盡還復來」是一句詩,它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話呢?單這句的意思是:即使千金耗盡,還是會重新再來的。要想更好理解這句話,要把這一句合在一起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整句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有自己活著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就算是千兩黃金耗盡,它也是會能夠再得到的。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因此,說「孝悌」是「人」的根本,一點兒也不為過。「孝」指敬愛奉養父母,「悌」為敬重兄長,這源於重視血緣的宗族制度,而其中尤重「孝」。《禮記》把孝分成了三個層次。要做到處理事務、提供酒食,沒有什麼困難,一般人都做得到。但是,為人子女者不是這樣就可以了,要能做到和顏悅色、出自真心地事親。
  • 印光法師:流通《了凡四訓》序——人人可以做聖賢
    成就聖賢道路,唯有「誠」和「明」這兩方面。聖人與愚狂人的分別,在於一念心。聖人失去正知正覺就成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妄念就能作聖人。我們嚴持操守便得聖賢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縱慾望就得不到了;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有志修聖賢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勵操持,不可稍萌生放縱任意的心。
  • 戎馬一生,千萬書籍刻畫不出完整的曾國潘,聖賢大抵如此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人物傳記,好像在我印象中傳記大都「吹捧」,所以一直對「傳記」這種體裁很不感興趣。以前聽說曾國潘的選賢識人能力,中學時也學過他主張「洋務運動」,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看完這本書之後,才恍然,對這一代聖賢知之甚少!
  • 許多人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
    有史以來,許多人都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是說人類自私的表現,其實這是把聖賢智慧理解錯誤。且還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這無疑傳承了一種自私自利行為,更是給自私自利的人帶來文化傳承的錯誤理由。本文大茶經就與您一起來共同探討,都說誤解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那到底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孟子與莊子,本是同時代的兩位聖賢,可為何不相往來?
    不過在戰國時期,兩大流派裡的兩位聖賢本來處於同一時期,卻並未向春秋時期的「孔子問禮」一樣有過交集。這兩大賢者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莊子」,讓人充滿疑惑。當時為什麼兩個人名聲那麼大,卻從來不曾有過來往呢?眾所周知,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裡,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
  • 《劍來》:天下聖賢豪傑中幾個想聊聊的地方
    最新章更新,浩然天下各路聖賢豪傑開始趕赴文廟,,有幾個地方,小編想和各位翻書人一起討論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三、劉幽州似乎還真有要當落魄山女婿的架勢之前,在雷公廟,劉幽州就一直賴在那裡不走,而裴錢當時也在那裡練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