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2020-12-07 京報網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先學做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

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一個人首先要做到前面的「入則孝」等,這些不是書本知識,而是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學問,是需要在具體生活中踐行的。踐行以後有餘力,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其中孝悌之於親人,屬於家庭倫理;謹信之於社會,泛愛之於眾人,屬於社會人際關係;最後都歸結到親仁上。這五事都要行——「行」就是修行,躬行踐履,說到做到,身體力行。也就是說,就為學之道而言,學做人是第一位的。

知行合一

《禮記·中庸》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為學的次第,體現了幾個遞進的階段。開始是學,最終是行。「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培養興趣,廣泛涉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博學遂變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容的態度。唯有這樣,才能兼容並包,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學乃為學的第一階段。沒有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具有懷疑精神,培養理性思維。「審問」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來仔細考察和分析,否則所學就不能為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個階段,學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則會使「博學」魚龍混雜,真偽並存,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使所學得到落實,做到「知行合一」。只有目標明確、意志堅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為己之學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是指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今」是指當時的現實社會。孔子所謂「為己」並非自私自利,而是為了改造自己、改變氣質、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絕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棄自己的原則。至於「為人」則是社會需要什麼,就努力去迎合,以達到追名逐利的目的。孔子用「為己」否定「為人」,意味著他將為學的重點指向自我修養,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為己之學」由孔子提出後,為後世儒家學者所繼承,並進一步發揮。如荀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這裡的「美其身」,就是「為己」,指人格的提升;而所謂「以為禽犢」,是說把學問用作饋贈的禮品,作為幹祿進身之物,而不是用以提升自己的品質,因而是「為人」,即把「學」作為追求名利的手段。追求為己之學是儒家的為學之道,體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

學而樂道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門講「學」,不僅僅是指學習知識,而且是包含了非常廣泛而深刻的含義。從廣義上說,學還包括為人處事的道理,深一層說就是學道。為學之道,主要是教人學做人,怎樣做一個君子,在君子的基礎上希賢希聖。這裡還貫穿了一種「樂道」精神。第一句中的「說(同『悅』)」,與「樂」比較起來,「悅在心,樂則見於外」(錢穆《論語新解》),即所謂心悅誠服。第二句中的「樂」字,表達的是志同道合、切磋學問道義之樂。第三句,雖然字面沒有「樂」,但「不慍」實際上是從反面說的「樂」。「不慍」其實很難做到。孔子認為,要學為君子,學問日進,道行日深,人們可能不能了解、理解你,但是自身得道的快樂是難以言表的,這才是真正的「樂道」——「以道為樂」「與道合一」。這種「樂」實際上是一種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越世俗、超越感官的真樂,宋儒所謂「孔顏之樂」,其境界就體現在這裡。

學以致道

《論語·子張》記載:「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肆」是古代製造物品的場所,如官府製造器物的地方、手工作坊,「百工」在這裡觀察、揣摩、學習、製作,最後學成一門技藝。在互相學習中就能精益求精,製作出精良之器。子夏以「百工居肆」來比喻君子的學習,就是說要像百工學習製作器物那樣學習基本的知識技能,不學習就不可能掌握,更不用說理解知識的內涵,做到融會貫通了。與百工不同的是,君子不能僅僅滿足於器物層面,「君子不器」,君子要知道器上有道,要通過學習來悟道、明道,進而達到道的境界。整句意思是說,百工長期居住在肆中,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觀察,才可以製作出精良的器物,而人們通過學習才能悟道、明道,下學上達,進而實現道的境界,成就聖賢人格。

那麼,「道」是什麼呢?即天道,也就是仁道。牟宗三說:「下學上達,自知天知,即以人格之與天接,之與天契。此就是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也。」「由實踐而踐仁,由仁之呈現而見天道。未有離開仁之實踐而空言天道為如何如何也。由仁之實踐而表現仁,仁為人道,亦為天道。」達到天道就成了聖人,就是儒家為學之道的終極目標。所以,儒家的為學之道就是希賢希聖、學為聖賢之道。

(原標題 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流程編輯 u011

相關焦點

  • 儒家為學的出發點究竟是什麼,這篇文章講清楚了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孔子所謂「為己」並非自私自利,而是為了改造自己、改變氣質、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絕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而放棄自己的原則。至於「為人」則是社會需要什麼,就努力去迎合,以達到追名逐利的目的。孔子用「為己」否定「為人」,意味著他將為學的重點指向自我修養,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為己之學」由孔子提出後,為後世儒家學者所繼承,並進一步發揮。如荀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致良知、明人倫和知行並進能否培養儒家聖賢?王陽明教育思想淺析
    王陽明生平的教育活動王陽明出生在官僚世家,自幼就抱有「讀書學聖賢」的志向,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浙江鄉試,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中進士,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他在做官從政的同時,堅持從事教育活動。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新儒家的志業
    以這樣的心態,來為人為學,這叫做儒家,而在當代以這樣的心態,來為人為學,就叫做當代新儒家。每翻譯一本,就研究一本,用這個方式,將印度佛學所有的學派都學進來。9、中國古人也有所謂「小學」,是幼年時要學的為人為學的基礎,指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長大了,要讀大學,大學是修己治人之學,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10、中國古人原來就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以民為貴、以民為本,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 致良知學習筆記|相信聖賢之學是打開心中寶藏的金鑰匙
    「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於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將日繁日難,斯人淪於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是說如果不能對於聖人之學,正本清源,那麼天下學習聖學的人,將會越來越艱難,甚至淪落為禽獸野蠻人,卻還以為自己是在學習聖學,強調了正本清源的重要性。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五經》立於學官,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司馬遷的《史記》中專列了《孔子世家》一篇,並讚譽道:「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矣。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一種思想和理論一經產生,並發生了社會影響,它就脫離了思想家自己確定的軌道,而聽命於社會歷史的擺布。
  • 儒家 丨而立—— 學有所成,業有所立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勵志學習,到了三十歲學有所成。何為學成?立德,立言,立身。學有所成之後就該施展自己的才華,認清自己人生到方向,勇敢面對自己未來的困難。三十剛剛好,不早也不晚。到了四十就該無疑惑了,你的人生經驗告訴你,凡事即使想不明白也要看的開,那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
  • 是什麼讓弟子公西華感嘆:「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四時行,百物生,此為天德。然行亦不已,生亦不已,行與生皆健而向前。故知聖與仁其名,為之不厭,誨人不倦是其實。孔子辭其名,居其實,雖屬謙辭,亦是教人最真實話。聖人心下所極謙者,同時即是其所最極自負者,此種最高心德,亦惟聖人始能之。這是孔子和其名徒公西華的一段對話。名徒尚說弟子不能學也,我輩亦當效法。孔子此時必然已經是名滿天下,有聖人仁人之稱。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 韓星 | 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內外交養,重在修心   從孔子開創儒家學派,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就存在著向內和向外兩個向度。孔子的「仁」與「禮」相輔相成,不可分離,但又存在著一定張力,這就為其後學向內或向外發展埋下了伏筆。(《孟子·離婁下》)孟子講修心的地方很多,成為儒家心性修養的集大成者,後來宋儒談心性修養大都宗法孟子,思孟學派以「修心」為「修身」之根本心性之學也就成為中國哲學史的主流。荀子也講心性修養,只是與孟子在理路上有差別。
  • 韓星:論儒家的身體觀及其修身之道
    內外交養,重在修心   從孔子開創儒家學派,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就存在著向內和向外兩個向度。孔子的「仁」與「禮」相輔相成,不可分離,但又存在著一定張力,這就為其後學向內或向外發展埋下了伏筆。(《孟子·離婁下》)孟子講修心的地方很多,成為儒家心性修養的集大成者,後來宋儒談心性修養大都宗法孟子,思孟學派以「修心」為「修身」之根本心性之學也就成為中國哲學史的主流。荀子也講心性修養,只是與孟子在理路上有差別。
  • 人們為何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仙」與「聖」有何分別?
    但是,作為兩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仙」一「聖」到底有何區別呢?為什麼李白不能是「詩聖」,杜甫不能是「詩仙」呢?這就涉及到「仙」與「聖」在文化領域裡的具體內涵差異了。賀知章讀罷之後,驚嘆異常,稱讚再四,稱李白為「謫仙」。不論具體情況如何,這兩個人是坐在一起喝了一頓酒,還鬧出了一個「金龜換酒」的佳話。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所以後世稱他為「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
  • 組織行為學——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格
    組織行為學——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儒家以博大的胸懷,宣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天下為公」。張載以乾(天)為父,以坤(地)為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程穎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宗法人倫與內聖外王血緣宗族是儒學倫理的根基,「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宗法關係因之而滲透於社會整體。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圖為陽明洞。還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件,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聖賢。」科舉考試中選是讀書人的首要目標,是整個社會都企盼的事,王陽明卻放到一旁,要做虛無縹緲的聖賢。他父親知曉後有點不以為然,但是祖父非常欣賞他。
  • 《中庸》: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
    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真正做學問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怎麼才能從他人的生命經驗中,提煉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達到升值自己的目的。無論你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還是位卑言輕的市井小民, 無論你是屈膝於煙火的愚夫愚婦,亦或是得道悟道的高僧聖賢,只要撕開貼合在你身上的社會階層標籤,沒有誰比誰高人一丈,也沒有誰比誰低人一等。《三字經》裡面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但是,現代人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呈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是把經典奉為圭臬,視做真理,通過不斷的自責與自我懲罰,維護自己道德上的潔癖;另一種是受成功學的影響,將傳統文化當做美化自己欲望的手段,既可以安心爭奪利益,還能為自己加冕道德的美名。
  • 中國畫構圖學的基本原理
    中國畫構圖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發展也取決於此。一部中國文化藝術史,充滿了儒家思想的光輝。歷史上的著名畫家及其作品的現現,都一定程度受到儒家思想的感染。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以尊春社會的道德精神為是根本。她基於入世的「仁學」體系,決定了她對人生的關注。孔子思想產生在血緣關係的親子之愛的基礎上,從「親親」推及而「愛人」。「仁」是自我修養,是由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儒家精神取向的顯著特徵
    儒家強調教育,以此作為達到人類繁榮昌盛的進路,這是儒家的特點。儒家所強調的教育是「學"的一種特別方式,即所謂的「為己之學"。學習在儒家眼中被認為是人格塑造的一個持續且完整的過程。通過「大體"的自覺養成,這一過程包括了致力於自我實現的存在意義。這個無間斷無止息的過程是一個以自我學習達到自我認識的過程。
  • 一起學《論語》2.4 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志於學,則心在學,念念不忘且為之不倦。錢穆曰:孔子之所志所學,當通讀本章自參之,更當通讀《論語》全書細參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學孔子之所學,乃為讀《論語》之最大宗旨。於:《論語》古書一般寫作「於」,現代簡化為「於」;而此處,古書亦作「於」,前輩疑為「乎」之誤寫。學:所學為大學之經術,即大學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