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2021-01-09 夜房說好歷史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孟子曾說:「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荀子則稱孔子是足與「三王」(夏禹、商湯、周武)和周公比德齊名的「聖人」。連法家的韓非子也曾說了「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的話。

秦始皇重用新禮樂派,焚書坑儒,但秦僅僅三世十五年而已。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五經》立於學官,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司馬遷的《史記》中專列了《孔子世家》一篇,並讚譽道:「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矣。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一種思想和理論一經產生,並發生了社會影響,它就脫離了思想家自己確定的軌道,而聽命於社會歷史的擺布。

儘管這種思想和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和萌發的土壤,但是,這種歷史出發點,並不能決定它一定成為所產生的思想和理論的歷史歸宿點。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孔崇儒是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決定的。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儒家後學對孔子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不同的闡發,以至曲解改變,甚至走向極端。後世以孔子名義來宣傳的儒學思想,是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但這同孔子學說的原貌是不完全相同的。孔子死後的戰國時,「儒分為八」,對社會發生深遠影響的是孟軻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荀卿(孫卿)為代表的「孫氏之儒」。范文瀾把孟子派劃為「仁義派」,子派為「禮樂派」。

戰國末期,荀子以孔子關於禮樂的學說為主,繼承、綜合了道家和前期法家的理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改造、提高,形成集先秦諸子之大成的荀學。秦朝時,荀子派戰勝了孟子派。荀子的學生李斯、韓非把他的學說運用秦國,使秦完成統一大業,但他們又片面地發展了荀子思想,提出了專任法術勢的法家理論,導致秦朝的速亡自西漢以來,儒學脫離了原始儒學的階段而進入了經學階段。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為漢武帝封建大一統的需要,提倡「天人感應說」,作為「五權神授」的理論根據給「陰陽五行說」塗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把西周以來的宗教神秘主義推至新的頂點。董仲舒把歷來講的」五倫」,發展成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把臣、子、妻置於絕對服從的地位。他說:「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三綱」加上「神權」,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四大繩索,以愚弄世人。後來,這種理論又把孔子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五項道德情操揉合為「五常」,成為封建社會的「綱常名教」。因此,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思想成為唯一的正宗思想。東漢時,董仲舒的思想繼續發展為「讖緯神學」。從而把儒家的「六經」神秘化,把儒學思想宗教化,把孔子教主化了劉秀就是利用圖讖奪取政權的。與此同時,以劉歆、揚雄、桓譚、王充等人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家,反對把孔子神化,認為孔子是「人」,是「君子」而不是神。在漢代,這種思想對阻止今文經學宗教化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魏晉時期,王弼、何晏、夏侯玄等開玄學清談風氣,「援老人儒」;繼之稽康、阮籍得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否認儒家禮教的繁瑣形式,以老莊學說理解、注釋儒家經典。玄學是儒學的一種形式或發展階段,實際上是提高了儒家名教的精神境界。隋唐時,佛教盛行。有人「援佛入儒」,吸取了某些佛教哲理作為儒家哲學的養分。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就是把《老子》《莊子》列入了經典,打破了經典只在儒家的含義。唐太宗令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從經學史上說,是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的統一;從儒學發展史上說,是經學時代的結束和理學時代的開啟。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主張從堯舜至孟子一脈相傳的「道統」,提出「文以載道」,反對佛、道。這種思想又被後來理學家們全盤接受,成為經學發展的一個階段。

到了宋代,理學家對「道統」又作了發展,特別是朱熹,把《尚書·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句作為「道統」真傳,從而變成了理學「道心」與「人慾」對立的天理人慾說,引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他把孔子強調的德才並重的「舉賢才」的政治理論,曲解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閹割了孔子的「才」。他所強調的「德」,是要人民俯首貼耳,任令封建政治的壓迫和剝削。同時,他們還強調「三綱」、「五常」為「天理」,婦人有「三從四德」,篡改了孔子主張的夫婦和(睦)的平等的原則。理學不同於經學的是,他們注重發揮儒家哲學的精神實質,並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不是支離破碎地拘守章句、訓釋辭義、而在理論上無所建樹。理學上的「道統」,是通過道、釋二家的批判吸收來實現的,從儒家發展史的角度看,無疑是一發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反對儒家思想,孔子到底該不該批?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之間劍拔弩張,天下版圖四分五裂,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思想界卻迎來了空前的繁盛時期,道、法、儒三家在這個時期誕生並發展,當時百家爭鳴的思想界,勝出的是法家,而以「仁」為核心的儒學,並未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四處宣揚儒學的孔子終究沒能讓自己的學說成為正統。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儒家思想,其他思想雖有,但影響力不如儒家思想落實的更徹底。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都為自家學說準備了一套價值觀,也為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 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害了中國2000年嗎?近代中國給出了答案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更是被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規定為正統思想,影響中國長達兩千多年。其實,儒家思想在孔子所處的年代並不受歡迎,甚至漢高祖劉邦還特別討厭儒生,曾經把儒生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撒尿。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實際上,先秦儒家不只是古代文化的守護者,也是新文化的創造者,他們會基於當時的社會情形,對古代文化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化和延伸,從而開創新的理論和思想,儒家的「內聖外王」思想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發展和完善的。 早在孔子之時,「接著講」就開始了,雖然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並不死守古書、僵硬照搬,而是對三代典籍進行整理,刪詩書、定禮樂。
  •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精神財富,儒家思想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那麼,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影響了國人近三千年的儒家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又具有哪些歷史價值呢?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儒家思想又被人們稱為儒教或儒學,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創立的。
  • 思想 | 儒家學說的九大核心思想
    孔子就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所以儒家學派註定帶有孔子的影子,所以,儒家學派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
  • 【國學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
    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首先,簡要來了解一下孟子,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東鄒城人,他是子思的學生,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一生學習孔子儒家思想,也實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樣,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各國,希望他們能接受自己「仁政」的治國理念,但實際上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末期,仁政思想很難得到大家的真正實踐,所以可以說終身不得志。
  • 《中國民本思想史》讀書心得與得失
    隨著私有制的發展,關於統治的政治思想也應運而生。孔子說 :「夏道尊命 , 事鬼敬神 。」 「殷人尊神 , 率民以事神」 (《禮記 ·表記》)。天命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夏商兩代,對鬼神之說崇信與宣揚,使得天命說即君主承天命來管理萬民的說法成為主流。
  • 墨家是傑出的思想學派,但在思想觀點上,與儒家有著衝突
    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墨家與儒家的故事。大致可以說,墨家的產生是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關係的,也可以說為反抗當時的儒家,才有墨家思想的出現。早在《墨子》所舉的四種反對的理由之中,第一種是「天鬼不說」。就這一點,便可以看到墨學的綱領。唯心論者大概對於這三點都是看得極其貴重的:便是神的存在、靈魂不滅和意志自由。肯定神的存在,即是尊天的思想,肯定靈魂不滅,即是明鬼的思想。
  • 墨子的思想為何中斷了近乎兩千年?
    「墨流為俠」——墨家門徒的流散與消亡墨家在先秦的「顯學」地位是「雙引擎」驅動的結果,一則著書立說,一則廣收門徒。墨徒和孔子領導的儒家門徒,這兩派人數眾多,受眾極廣。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從思想史的角度講,學派的分化演變是正常現象,即便是孔子生前有專門負責「傳經」的弟子子夏,負責整理老師的大部分文獻,但仍有《齊論語》和《魯論語》在儒家在漢代的建制化過程中爭奪正統地位。墨家也不例外。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其目的首先要慈禧太后還政於光緒帝,其次要將權利歸於孔子這個立法者,也就是說要實行「君主立憲制」,所以董仲舒的「三世說」就成為了君主立憲制的合法基礎。通過這樣的方式,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他的改革思想,既區別於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又立足於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託古改制於《春秋公羊傳》確立起來的儒家正統地位,讓人們相信一個道理。
  • 螞蟻莊園8月27日: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
    今天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孔子稱作「至聖」,稱作「亞聖」的是誰?答案是:孟子儒家四聖指的是孔子、顏回、曾子和孟子四人。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仁。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之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到了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就已為東方與西方各國建立了互學互薦的平臺。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
  • 墨子與孔子教育思想對比
    儒家和墨家是兩個著名的學派,儒家創始人孔子被世人稱之為「萬世師表」,繼孔子之後墨子創立墨家學派,並使之與儒家對立。今天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常考的兩個流派的人物孔子和墨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著作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論語》這本著作中,其中有很多話都是孔子教育的思想觀點,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古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但這本書並非孔子本人書寫,而是由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記錄下來。記錄墨翟言論、思想和實踐和墨家各方面成就的資料主要是《墨子》,這本書基本上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