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2020-12-15 若兮書話

/儒/家/思/想/文/化/傳/承/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

之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到了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就已為東方與西方各國建立了互學互薦的平臺。

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

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

剛好最近在讀馮友蘭大師的《中國哲學簡史》。在書中學習到不少關於哲學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哲學原理。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莊子》書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而方,指的是社會。儒家遊方之內,強調的是個人社會責任,顯然是一種入世哲學。

01儒家思想的學派創始——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畫像

儒家學派,在西方稱之為"孔子學派",儒字的本意是讀書人(儒生)或思想者,他們講授古代的經書,因此是古代文化的傳承者。

劉歆論到儒家時說它:"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最初是孔子繼承了六經的文化遺產,開始教授給人們被稱為六藝的知識,其中強調最多的就是仁義,這是對個人品德的要求。

孔子給弟子們講「仁」就是愛人,能做到對別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愛你身邊的人,那麼你就能更好地行使在社會中的義務。

比如,為父之道就是有愛子之心,而為子之道就是有愛父之心。「仁」在孔子眼裡不僅是一種品德,而是包括人的所有德性,所謂「仁人」就是指品德完美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仁人」那?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忠恕之道。子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恰恰是一忠一恕的兩個方面。

盡己為人謂之忠,這是「仁」的積極方面,做什麼事情都竭盡所能為別人考慮,替別人著想,幫別人周全,這就是「仁」的忠。

另一方面,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去要求或勉強別人去做,當別人不願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不願意去做,那樣就可以寬恕於他了,推己及人謂之恕,這就是「仁」的恕。

二者結合起來就能達到「仁」了,此乃忠恕之道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內容就是仁義。其實,當你採取忠恕之道,努力成為「仁人」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是在行「義」。

孔子如此強調「仁義」,並告訴人們只要採取「忠恕之道」就可以成為品德完美的人,從而把社會上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做到盡善盡美,這無疑說明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哲學。

02儒家思想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的「內聖」「外王」

孟子畫像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他提出了人性本善說。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的本性,都有上述「四端」,如果加以充分發展,它們便成長為孔子所強調的「四德」。而這惻隱之心,正是人和禽獸的區別。

有惻隱之心的人,不忍看別人受苦,內心這一善端推而廣之,就可以很自然地去愛別人。這就是孟子講的「善推其所為」。

孟子認為國家是一種道德體制,國家的領袖也應當是道德領袖。因此,只有聖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君主。

孟子認為政治統治有兩種:一種是「王道」,一種是「霸道」,王道的力量來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則來自武力。

孟子認為,為王者道德過硬,自身的行為從善,推而廣之地使自己的統治也能從善,執行仁政,那麼他就很容易實現王者之道。

這裡,孟子則把個人的「仁義」推廣到君王的「仁政」上,即推廣到了政治和治理國家的範疇。孔子解釋「仁義」的原理時,只講到「內聖」,孟子則把它推到「外王」的範圍。

03儒家思想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的詩歌意境

荀子畫像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人性本惡。他認為,人因為對事物有欲望,所以在物質匱乏時就會去爭,爭則亂,因此就要「禮」去規範人們的行為。

「禮」在人滿足欲望時,是一種行為的準則,但是在用於禮節、禮儀時,就是一種文化教養。在這個意義上,「禮」淨化人的感情,使它純潔、典雅,達到詩歌的意境。

儒家的儀禮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墨子曾譏諷說,儒家不信鬼神而又祭祀鬼神,是自相矛盾。荀子給出了這個問題的完美解釋。

我們之所以祭祀,是因為對於死者的不舍,雖然已成事實,但仍然抱有死而復生的幻想。

其實,我們舉行祭祀儀式時,我們是在欺騙自己,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卻並不是真的去相信。

對待死者,既要照著所知道的去做(節哀順變),又要照著所希望的去做(期待奇蹟)。

這恰恰體現出了宗教迷信和詩歌的藝術的區別:宗教迷信把它所說的看為真的,而詩歌知道它所說是假的、虛幻的。

詩歌所提供的不是現實,詩人自己知道,而且詩人是自覺的,他不反對科學。因此在詩歌中,人們得到了感情的滿足。

在這樣的解釋之中,葬儀和祭禮已不再有宗教迷信的意味,而是升華為詩的意境了。

五常

儒家思想,簡言之就是「禮教」,用禮儀教化人的行為,從而成為「志士仁人」。不知道通過以上三位儒家代表人物的觀點,您是否對儒家思想有了簡單了解呢?

如果您還是不太理解,那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好了: 儒家思想就是一門入世的哲學。

作者簡介:

心若兮,噹噹《若兮書話》專欄作者,一個追逐夢想的二胎寶媽。希望通過文字傳遞溫暖,跟喜歡閱讀的朋友一起成長!歡迎關注,交流互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精神財富,儒家思想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那麼,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影響了國人近三千年的儒家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又具有哪些歷史價值呢?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儒家思想又被人們稱為儒教或儒學,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創立的。
  •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仁。
  • 思想 | 儒家學說的九大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二個思想是義。義就是合適的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就是正義,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義。儒家從來都是把義作為做人的重要規範的。如果說仁是人心的話,義就是人所要走的路。由此,儒家學說生發出利義之辯,認為在小利和個人利益面前,應該追求大義。孔子和孟子都主張,捨生而取義。這也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在。儒家的第三個思想是禮。禮就是各種禮儀規範、規章制度等。孔子特別重視禮。他曾經說「不學禮無以立」。要是想在社會立足取得成功的話,必須要踐行各種禮儀規範,遵守各種規章制度。
  •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不是徵服別人,而是徵服自己。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比如,在1840年之後遭受西方軍事和經濟雙重衝擊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及未來中國發展中所能產生的影響之認知產生了重大分歧。除了我們所習見的認為儒家思想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一說法之外,對傳統儒家在「公」與「私」問題的理解也出現了巨大的衝突。
  • 墨家是傑出的思想學派,但在思想觀點上,與儒家有著衝突
    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墨家與儒家的故事。大致可以說,墨家的產生是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關係的,也可以說為反抗當時的儒家,才有墨家思想的出現。早在《墨子》所舉的四種反對的理由之中,第一種是「天鬼不說」。就這一點,便可以看到墨學的綱領。唯心論者大概對於這三點都是看得極其貴重的:便是神的存在、靈魂不滅和意志自由。肯定神的存在,即是尊天的思想,肯定靈魂不滅,即是明鬼的思想。
  • 【國學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
    三、儒家思想核心: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即使如此,但不完備又不普遍,是看問題片面的人。分割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的常理,分割古人道術的全體,很少具備天地的純美,不能相稱於神明的包容。所以內聖外王的道理,幽暗不明,抑鬱不發,天下的人各自盡所欲而自以為方術。可悲啊!百家皆各盡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不能合於大道了!後世的學者,不幸在於不能看到天地的純美,不能看到古人道術的全貌,將要為天下所割裂。
  • 良師論道(一)|被深刻誤解的儒家文化(論華夏精神與海洋文明)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有吞吐天地之機,是華夏文明之集大成者。但由於歷史原因,近百年來國人不遺餘力地自我抹黑,導致很多人對儒家文化存在深深的誤解。比如提起儒家就聯想到迂腐,就拿宋襄公「半渡而擊」說事兒;提起中庸就跟和事佬劃等號,這都是對儒家思想的深刻誤解。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儒家思想,其他思想雖有,但影響力不如儒家思想落實的更徹底。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當時思想界的發展就為儒家思想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雖說秦朝法家思想處於統治地位,但是儒學文化也從未滅絕。到了漢朝,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十分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
  • 儒家思想與淨明道聯繫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兩章連起來說。有弟子懷疑孔子教導弟子的時候有所隱瞞,孔子表示自己不是那樣的人。這裡的要點朱熹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而不知聖人作、止、語、默無非教也」。但是,仔細想一想,不但聖人如此,對於任何人來說,「作、止、語、默」都可以涵蓋一生中所有的事務,不是說就是不說,不是做就是不做。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面對任何人的時候,無論兩人有沒有師生之誼或者師徒份位,都可以從對方的「作、止、語、默」中有所收益,得到教誨。
  • 孔孟之道儒家思想,首推五常,解析仁義禮智信
    而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儒家思想中的五常。那便是: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乃是儒家思想,由孔孟最先提出,最終由董仲舒完善並發揚。雖然只有五個字,也足夠發人深省。這五個字,有著相通之處,接著,便說說我對這五個字的理解吧。仁,便是仁德、仁慈、仁愛。要有一顆寬容、同情之心。
  • 儒家之善違背自然?道家思想因道法自然而沒落?這種看法不客觀
    如果儒家思想屬於自然法則之外的存在,那麼這裡的自然,更多是指狹義的自然。而狹義的自然,大抵描述的是沒有人幹預的那種類似野外狀態的自然,以這種狹義的自然來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與其相悖離,都屬於自然之外的東西。
  • 從《紅樓夢》之賈政為人處世,窺探儒家思想之精髓
    唯獨賈政,持身中正,為人謙恭厚道,深悟儒家處世為人之真諦,不妨暫且摒棄「假正經」之主觀看法,且從儒家思想精髓,探看賈政為人處世之「正經」,或可對賈政能有一個全新的認知視野。當今自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盡孝意,因見宮裡嬪妃、才人等皆是入宮多年,以致拋離父母音容,豈有不思想之理......故啟奏上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準其椒房眷屬入宮請候看視。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正如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一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也是不具有文化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中西方從一開始便缺乏起碼是文化上的認同基礎。所以清政府必須要建立一種新的文化理念來順應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更要讓西方人來了解中國,以找到一個共同點,以做到變革圖強,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他在世時,雖然政治上是不得意的,但卻以博學多識而馳名魯國內外。他逝世時,魯哀公在誄詞中尊稱他為「尼父」。戰國時,百家爭鳴,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儒家後學對孔子自然倍加頌揚。
  • 中國文化精髓未必是儒家思想,大家都很迷惑
    成為皇帝統治人民的工具日本思想家提出脫亞入歐理由是儒家思想走在真理之外是亞洲遠遠落後於歐洲的原因日本放棄儒家思想學習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的理論才把它當成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戲曲故事如果不符合三綱五常肯定皇帝及其統治集團不答應再加上儒家思想規範家庭讓孩子們從小習慣等級制度就可以發現儒家思想統治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