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傳/承/
之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提到了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就已為東方與西方各國建立了互學互薦的平臺。
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
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
剛好最近在讀馮友蘭大師的《中國哲學簡史》。在書中學習到不少關於哲學的理論知識,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哲學原理。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
《莊子》書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而方,指的是社會。儒家遊方之內,強調的是個人社會責任,顯然是一種入世哲學。
01儒家思想的學派創始——孔子的忠恕之道
儒家學派,在西方稱之為"孔子學派",儒字的本意是讀書人(儒生)或思想者,他們講授古代的經書,因此是古代文化的傳承者。
劉歆論到儒家時說它:"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最初是孔子繼承了六經的文化遺產,開始教授給人們被稱為六藝的知識,其中強調最多的就是仁義,這是對個人品德的要求。
孔子給弟子們講「仁」就是愛人,能做到對別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愛你身邊的人,那麼你就能更好地行使在社會中的義務。
比如,為父之道就是有愛子之心,而為子之道就是有愛父之心。「仁」在孔子眼裡不僅是一種品德,而是包括人的所有德性,所謂「仁人」就是指品德完美的人。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仁人」那?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忠恕之道。子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恰恰是一忠一恕的兩個方面。
盡己為人謂之忠,這是「仁」的積極方面,做什麼事情都竭盡所能為別人考慮,替別人著想,幫別人周全,這就是「仁」的忠。
另一方面,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去要求或勉強別人去做,當別人不願意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換位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也不願意去做,那樣就可以寬恕於他了,推己及人謂之恕,這就是「仁」的恕。
二者結合起來就能達到「仁」了,此乃忠恕之道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內容就是仁義。其實,當你採取忠恕之道,努力成為「仁人」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是在行「義」。
孔子如此強調「仁義」,並告訴人們只要採取「忠恕之道」就可以成為品德完美的人,從而把社會上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做到盡善盡美,這無疑說明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哲學。
02儒家思想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的「內聖」「外王」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他提出了人性本善說。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人的本性,都有上述「四端」,如果加以充分發展,它們便成長為孔子所強調的「四德」。而這惻隱之心,正是人和禽獸的區別。
有惻隱之心的人,不忍看別人受苦,內心這一善端推而廣之,就可以很自然地去愛別人。這就是孟子講的「善推其所為」。
孟子認為國家是一種道德體制,國家的領袖也應當是道德領袖。因此,只有聖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君主。
孟子認為政治統治有兩種:一種是「王道」,一種是「霸道」,王道的力量來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則來自武力。
孟子認為,為王者道德過硬,自身的行為從善,推而廣之地使自己的統治也能從善,執行仁政,那麼他就很容易實現王者之道。
這裡,孟子則把個人的「仁義」推廣到君王的「仁政」上,即推廣到了政治和治理國家的範疇。孔子解釋「仁義」的原理時,只講到「內聖」,孟子則把它推到「外王」的範圍。
03儒家思想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的詩歌意境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人性本惡。他認為,人因為對事物有欲望,所以在物質匱乏時就會去爭,爭則亂,因此就要「禮」去規範人們的行為。
「禮」在人滿足欲望時,是一種行為的準則,但是在用於禮節、禮儀時,就是一種文化教養。在這個意義上,「禮」淨化人的感情,使它純潔、典雅,達到詩歌的意境。
儒家的儀禮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墨子曾譏諷說,儒家不信鬼神而又祭祀鬼神,是自相矛盾。荀子給出了這個問題的完美解釋。
我們之所以祭祀,是因為對於死者的不舍,雖然已成事實,但仍然抱有死而復生的幻想。
其實,我們舉行祭祀儀式時,我們是在欺騙自己,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卻並不是真的去相信。
對待死者,既要照著所知道的去做(節哀順變),又要照著所希望的去做(期待奇蹟)。
這恰恰體現出了宗教迷信和詩歌的藝術的區別:宗教迷信把它所說的看為真的,而詩歌知道它所說是假的、虛幻的。
詩歌所提供的不是現實,詩人自己知道,而且詩人是自覺的,他不反對科學。因此在詩歌中,人們得到了感情的滿足。
在這樣的解釋之中,葬儀和祭禮已不再有宗教迷信的意味,而是升華為詩的意境了。
儒家思想,簡言之就是「禮教」,用禮儀教化人的行為,從而成為「志士仁人」。不知道通過以上三位儒家代表人物的觀點,您是否對儒家思想有了簡單了解呢?
如果您還是不太理解,那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好了: 儒家思想就是一門入世的哲學。
作者簡介:
心若兮,噹噹《若兮書話》專欄作者,一個追逐夢想的二胎寶媽。希望通過文字傳遞溫暖,跟喜歡閱讀的朋友一起成長!歡迎關注,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