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 儒家學說的九大核心思想

2022-01-06 嶺南儒商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家學派既是理想主義學派,也是更貼近現實的。孔子就是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所以儒家學派註定帶有孔子的影子,所以,儒家學派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仁,仁愛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要愛人。首先是愛誰?從血緣上來說,我們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親人朋友,再把這種仁愛的精神推廣到全社會,那麼這就是一個充滿仁愛和溫暖的社會。孟子把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發展了。孟子說「仁者無敵」,他渴望在社會上實行仁政。就是君主愛老百姓,老百姓也愛君主,這樣的政治就是仁政。

儒家的第二個思想是義。義就是合適的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就是正義,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不義。儒家從來都是把義作為做人的重要規範的。如果說仁是人心的話,義就是人所要走的路。因此仁是內在的,是人的天性,而義是外在的,是人的道德規範。所以,孟子有仁心義路的觀點。由此,儒家學說生發出利義之辯,認為在小利和個人利益面前,應該追求大義。孔子和孟子都主張,捨生而取義。這也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在。

儒家的第三個思想是禮。禮就是各種禮儀規範、規章制度等。孔子特別重視禮。他曾經說「不學禮無以立」。要是想在社會立足取得成功的話,必須要踐行各種禮儀規範,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如果說義是一種約束人的惡行為的內在的道德規範的話,而禮就是社會的外在的規範,類似於現在的法制建設。在儒家看來,禮的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等級制度,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都特別重視禮。

儒家的第四個思想是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儒家的第五個思想是信。信就是誠實,有諾必踐的意思。中國人特別重視誠信,這也和儒家的提倡有關。孔子說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失去了誠信,就像是車子失去了輪子,無法前行。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誠信是勝於財物和生命的。人們崇尚那些一諾千金的人,鄙視那些不誠信的人。所以一諾千金的人,受到敬仰,而不誠信的人,往往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比如說狼來了的喜愛男孩,都因為不誠信而失去了生命。

儒家的第六個思想是忠。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你就要先幫助別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達無礙,你就要幫助別人通達無礙。

儒家的第七個思想是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想承受的東西,你也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人生觀。

儒家的第八個思想是孝順。孝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

儒家的第九個思想是悌,就是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由此看來,儒家都是教我們如何在社會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貼近現實的,是教人努力奮鬥,為社會做貢獻的。要是真的無法成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怎辦?孟子給我們提出了一條明確的路徑,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困頓的時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達、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天下為己任,這就是儒家的胸懷和理想。

                                                     文章轉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國學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
  •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仁。
  •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不是徵服別人,而是徵服自己。
  •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精神財富,儒家思想對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那麼,在悠久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影響了國人近三千年的儒家思想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又具有哪些歷史價值呢?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儒家思想又被人們稱為儒教或儒學,是由至聖先師孔子創立的。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儒家思想,其他思想雖有,但影響力不如儒家思想落實的更徹底。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都為自家學說準備了一套價值觀,也為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 儒家學說的基本起點是什麼?
    面對這兩大問題,各家的不同思維路向、理論學說開始輪番登上歷史舞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的代表文獻是《論語》、《孟子》。而荀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另類」。那麼,儒家思想能發展成一家學說呢?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其實,這是孔子考驗曾子,或者說,用曾子的話來向別的弟子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事實上,曾子對孔子的核心思想理解得非常精準。曾子向師兄弟們說,老師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兩個字,忠恕而已。那麼,什麼是忠恕之道呢?子貢也在問孔子,老師一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我的學說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恕。那麼什麼是恕呢?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需要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我們不想要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人際和諧的關鍵。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作為延續了數千年的文化帝國,儒家學說具有普遍性和大一統的特性,但在鴉片戰爭之後受到了西方列強軍事霸權和金融霸權的根本性挑戰,從而使「文化一統性」處於崩潰的邊緣。通過這樣的方式,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他的改革思想,既區別於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又立足於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託古改制於《春秋公羊傳》確立起來的儒家正統地位,讓人們相信一個道理。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儘管這種思想和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和萌發的土壤,但是,這種歷史出發點,並不能決定它一定成為所產生的思想和理論的歷史歸宿點。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孔崇儒是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決定的。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儒家後學對孔子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不同的闡發,以至曲解改變,甚至走向極端。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三教九流到底是什麼意思,諸子百家都有什麼思想主張?
    三教九流是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學說的一種劃分,其起源於先秦至漢初的「百家爭鳴」,當時的學說及思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儒教:儒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宗教,是中國最傳統而古老的宗教。道教:道教是一種「神仙信仰」的道教,以修仙得道,長生不老為宗旨佛教:道教是一種"靜思得悟「的宗教,通過悟來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動蕩,當時社會最關心如何讓社會安定,如何阻止動蕩,所以當時的學者均提出了各自的治國思想,慢慢也就形成九大思想流派。
  • 儒家學說的發展歷程!
    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親近該親近的人)」、「尊尊(尊重該尊重的人)」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稱春秋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子肖像本文將簡單介紹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分析一下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及它被長期淹沒的原因。一。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墨子是墨家思想(墨家學說)和墨家的創立人,也是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下面簡單說一說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1.
  • 亞里斯多德學說-東方古代思想高度相似,偶然還是同源?
    而正是幾百年來對亞里斯多德學說的持續研究,形成了科學誕生的土壤。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亞里斯多德思想作為先導,歐洲大陸上能否結出「科學」的碩果。我們並不清楚,那時的歐洲大學是否有「亞里斯多德學說」的提法。「亞里斯多德」的個人形象,是直到18、19世紀才逐漸鮮明起來的。
  • 故宮引申系列之儒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儒、釋、道三家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堅實支柱。儒家以「仁」為本,是封建時代的意識正統,這在中國古典園林表現為自然生態美與人文生態美並重。儒家「君子比德」的觀念使人們更加尊重自然山水,在古典園林中表現為重視築山和理水,之前一篇講宋徽宗的萬歲山(艮嶽)一文,提到築山理水之法,而儒家的「中庸之道」與「和為貴」的思想,讓造園家在造園時將各個園林要素之間維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園林整體呈現一種和諧的狀態,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之深遠。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他們自身的學問以及思想境界等都十分高超。這些學問並非是一般的人所能夠比擬的。與此同時,他們的戰鬥力也不低,大多數都是十四境的高階修士。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實際上,先秦儒家不只是古代文化的守護者,也是新文化的創造者,他們會基於當時的社會情形,對古代文化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化和延伸,從而開創新的理論和思想,儒家的「內聖外王」思想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逐漸發展和完善的。 早在孔子之時,「接著講」就開始了,雖然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並不死守古書、僵硬照搬,而是對三代典籍進行整理,刪詩書、定禮樂。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柱石。無論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為政以德」「齊之以禮」也好,抑或「君子」「孝悌忠恕信」也好,其意義指向都是一個「仁」字。「仁」是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仁」在《論語》中使用頻率最高,全文出現109次,是孔門師徒經常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二人」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