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的發展歷程!

2020-12-21 冬暉學堂

第十二篇第1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即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多次在不同場合高度讚揚顏回。孔門「四科」中,顏回是「德行」科的第一人。

可惜,顏回英年早逝(早孔子兩年去世),顏回去世後,孔子極度悲傷,感慨「吾道窮矣」。顏回被後人尊為「復聖」。

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說文》:「克,肩也」。

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從高省,下象肩形。克的本義就是「勝任」。後延伸為能夠(克勤克儉)、戰勝、克制(克己奉公),克服等意。

禮:會意字,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本文中的禮指的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等。

目: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小篆處理為線條。

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後,用眼逐漸多起來。「目」具有書面語色彩。本義:眼睛。

打魚的漁網有很多的小洞,很像眼睛,所以也叫「目」,拉網的總繩子叫「綱」,綱提起來後,目才能張開,所以叫「綱舉目張」。

「目」又有大項中再分的小項之意。本文中的「目」就是「小項目」的意思。

全文理解為:

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服自己的私慾,所作所為符合禮儀、禮法、社會公德就是仁。哪一天人人都能做到這點,那麼天下會成為仁的世界。這些所作所為都要從自己做起,難道還要指望別人嗎? 」顏淵問:「請問具體要怎麼做?」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

人是群居動物,離不開社會。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和別人息息相關的。 人不可能沒有私慾, 但又不能不受「禮」的約束, 否則就會私慾橫流,人類也就早就被自己吞沒了。

孔子認為,不管是看,聽,說,做,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必須符合「禮」。

所謂的禮,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社會公德,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人們和諧相處的重要基礎。

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就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即是不仁之人。 無禮不仁之人,無視社會公德,損人利己,不顧廉恥;或損公肥私,以身試法; 或見利忘義,坑害別人; 或欺生殺熟,牟取私利。

諸如此類,皆由人的一己私慾而生,沒有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社會機制,人間就會變成地獄,而不是天堂。

顏淵深得孔子之真傳,故能從善如流。他曾由衷地感激孔子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在回答顏淵所問的「仁」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回答的內容勝於回答別人同樣的問題。

「克己復禮 」曾經作為社建禮教被加以批判,這只是批判者的無知加無畏而已。 「克己復禮 」不特是封建社會的禮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禮教,它在今天應該得到重新評價。

人類在任何時代都應該約束那些不符合社會公德的私慾,個人的私慾不可置於社會公德之上。

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親近該親近的人)」、「尊尊(尊重該尊重的人)」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稱春秋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為孔子只是繼承先聖的思想學說,並非自己獨創。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

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孔子曾說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儒家的「人治」主義,不同於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治(人情大於法律)」,而是重視人的特殊性,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本立而道生。」

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

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創建和推動儒家思想發展的人物關係: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關於人的行為規範的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要「使民以時」,寬刑薄稅。孟子還提出「性善」論。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為了配合統治者的需要,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為儒學的復興做了鋪墊。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

「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安定先生)、孫復(泰山先生)、石介(徂徠先生),是宋朝理學承範仲淹,開張載兩宋理學的過渡人物。

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末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資本主義思想的萌芽,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10)清末民初: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何子淵(廣東省梅州興寧市人)以「敢誇才依馬,唯驥道南吾」、「同人於野,仁者樂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為其哲學旨歸,創導新學,摒棄科舉。但,又以弘揚儒家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五四」運動後,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牽連,儒家思想一度被「妖魔化」。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

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

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隨著社會矛盾的凸現,儒家思想逐漸又被重視起來,它的光芒又慢慢地耀眼起來。

相關焦點

  • 儒家學說的基本起點是什麼?
    面對這兩大問題,各家的不同思維路向、理論學說開始輪番登上歷史舞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的代表文獻是《論語》、《孟子》。而荀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另類」。那麼,儒家思想能發展成一家學說呢?
  • 《劍來》:細數儒家三位聖人的主要學說,三四之爭不可避免
    儒家就是這三教聖人之中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學派,儒家學說不同於佛家和道家學說那樣對於自身內容的絕對認可。儒家反倒是多了很多矛盾,舉一個例子,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在推翻先前已經有的那一套學說。按照我們現如今的視角看卻也不難發現,隨著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各種各樣儒家內部的學說體系也變得矛盾起來。
  • 孔子學說為何叫儒家呢?儒釋道的各自特點?甲骨文中的儒字
    所以,孔子的學術思想,以及其後來追隨孔子的追隨者的學術思想,被後世人統稱為儒家。第二:儒,柔也。謙虛和善。我們中華民族向來重視,養生送死。所以最早掌握人死亡祭祀的禮儀人員,被稱為儒。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來這種人員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
  • 孔子早期儒家學說淺析及其反思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特徵就是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大融合,大動蕩主要指的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西周開闢的分封制到春秋已經基本無法推行了,諸侯爭霸,國與國之間充滿了矛盾和紛爭,正是由於缺乏中央的大一統,反過來對文化學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子貢也在問孔子,老師一生學說的核心是什麼,孔子告訴子貢說,我的學說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恕。那麼什麼是恕呢?孔子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提倡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需要一種推己及人的精神。我們不想要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人與人之間需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這才是人際和諧的關鍵。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縱覽四書五經,儒家學說皆圍繞這一成語展開!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 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自性本德完全展現,再不動搖,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 儒家文化為什麼是中國的精粹國學文化,看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儒家文化為什麼是中國的精粹國學文化,看看此文就懂了。儒家(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
  • 儒家亞聖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和「天命論」,有何意義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完善弘揚孔子學說並使其更加光彩照人的第一人。很多孔子思想和學說都在孟子的補充和詮釋中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儒家學派中,孟子被列為僅次於孔聖人的「亞聖」。
  • 傳統文化:儒家與墨家的興衰
    儒家,又稱儒學,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根據周朝禮樂傳統創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品德修養,注重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倫理道德,提倡德治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以後經過孟子發展起來,到荀子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傳到現在仍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學派。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西方人看來,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由於立場不同,其關係往往對立,不可調和,甚至是水火不容。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
  •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 論對後世中國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影響最大的肯定是儒家思想,其他思想雖有,但影響力不如儒家思想落實的更徹底。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都為自家學說準備了一套價值觀,也為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 故宮引申系列之儒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自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直到公園19世紀末清代的封建社會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李尚上的最輝煌事前,同時也是人文影響比較典型的時期。儒、釋、道三家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堅實支柱。儒家以「仁」為本,是封建時代的意識正統,這在中國古典園林表現為自然生態美與人文生態美並重。
  • 中國儒家學說的最高目標:從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塊無名氏墓碑說起
    這也是中國儒家學說的最高目標:修齊治平,內聖外王。按照梁啓超的說法,儒家哲學的最高目的,可以用「內聖外王」一語概括,「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按照馮友蘭的解釋,「內聖」就是一個人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就是一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聖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
  • 針對「禮崩樂壞」,儒家與法家分別開出了什麼樣的藥方?
    顯然,這是儒家對「禮崩樂壞」,開出的藥方,可以說在戰國諸子百家的學說本質上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發生的探討與思考,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法家、儒家與道家。這裡我們主要討論儒家與法家。01儒家與法家藥方的作用不同儒家與法家最大的區別在於:儒家追求的是和諧,法家則追求的是富強。和諧能不能富強,儒家不管;富強之後,能不能和諧也不管。今天我們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個目標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古代這兩個概念,經常可以形成反義詞。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孔崇儒是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決定的。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儒家後學對孔子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不同的闡發,以至曲解改變,甚至走向極端。後世以孔子名義來宣傳的儒學思想,是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但這同孔子學說的原貌是不完全相同的。孔子死後的戰國時,「儒分為八」,對社會發生深遠影響的是孟軻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荀卿(孫卿)為代表的「孫氏之儒」。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
  • 孔子的儒家思想真的害了中國2000年嗎?近代中國給出了答案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更是被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規定為正統思想,影響中國長達兩千多年。其實,儒家思想在孔子所處的年代並不受歡迎,甚至漢高祖劉邦還特別討厭儒生,曾經把儒生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