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第1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即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多次在不同場合高度讚揚顏回。孔門「四科」中,顏回是「德行」科的第一人。
可惜,顏回英年早逝(早孔子兩年去世),顏回去世後,孔子極度悲傷,感慨「吾道窮矣」。顏回被後人尊為「復聖」。
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個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說文》:「克,肩也」。
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從高省,下象肩形。克的本義就是「勝任」。後延伸為能夠(克勤克儉)、戰勝、克制(克己奉公),克服等意。
禮:會意字,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本文中的禮指的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行為規範,社會公德等。
目:象形字。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邊輪廓象眼眶,裡面象瞳孔。小篆處理為線條。
先秦時期多用「目」,兩漢以後,用眼逐漸多起來。「目」具有書面語色彩。本義:眼睛。
打魚的漁網有很多的小洞,很像眼睛,所以也叫「目」,拉網的總繩子叫「綱」,綱提起來後,目才能張開,所以叫「綱舉目張」。
「目」又有大項中再分的小項之意。本文中的「目」就是「小項目」的意思。
全文理解為:
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克服自己的私慾,所作所為符合禮儀、禮法、社會公德就是仁。哪一天人人都能做到這點,那麼天下會成為仁的世界。這些所作所為都要從自己做起,難道還要指望別人嗎? 」顏淵問:「請問具體要怎麼做?」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
人是群居動物,離不開社會。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和別人息息相關的。 人不可能沒有私慾, 但又不能不受「禮」的約束, 否則就會私慾橫流,人類也就早就被自己吞沒了。
孔子認為,不管是看,聽,說,做,人類所有的活動都必須符合「禮」。
所謂的禮,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社會公德,是保證社會穩定和人們和諧相處的重要基礎。
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就是無禮之人;無禮之人,即是不仁之人。 無禮不仁之人,無視社會公德,損人利己,不顧廉恥;或損公肥私,以身試法; 或見利忘義,坑害別人; 或欺生殺熟,牟取私利。
諸如此類,皆由人的一己私慾而生,沒有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社會機制,人間就會變成地獄,而不是天堂。
顏淵深得孔子之真傳,故能從善如流。他曾由衷地感激孔子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孔子在回答顏淵所問的「仁」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回答的內容勝於回答別人同樣的問題。
「克己復禮 」曾經作為社建禮教被加以批判,這只是批判者的無知加無畏而已。 「克己復禮 」不特是封建社會的禮教,也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禮教,它在今天應該得到重新評價。
人類在任何時代都應該約束那些不符合社會公德的私慾,個人的私慾不可置於社會公德之上。
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親近該親近的人)」、「尊尊(尊重該尊重的人)」的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稱春秋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為孔子只是繼承先聖的思想學說,並非自己獨創。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
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孔子曾說過:「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儒家的「人治」主義,不同於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治(人情大於法律)」,而是重視人的特殊性,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
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本立而道生。」
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
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創建和推動儒家思想發展的人物關係: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關於人的行為規範的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要「使民以時」,寬刑薄稅。孟子還提出「性善」論。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諸子百家,為了配合統治者的需要,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為儒學的復興做了鋪墊。
(6)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
「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安定先生)、孫復(泰山先生)、石介(徂徠先生),是宋朝理學承範仲淹,開張載兩宋理學的過渡人物。
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
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
(7)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8)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9)明末清初:
①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資本主義思想的萌芽,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有一定的影響。
②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觀點,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否定理學家主靜的形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10)清末民初: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何子淵(廣東省梅州興寧市人)以「敢誇才依馬,唯驥道南吾」、「同人於野,仁者樂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為其哲學旨歸,創導新學,摒棄科舉。但,又以弘揚儒家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五四」運動後,受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牽連,儒家思想一度被「妖魔化」。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
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
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隨著社會矛盾的凸現,儒家思想逐漸又被重視起來,它的光芒又慢慢地耀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