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為何儒家、墨家成為韓非子眼中的顯學

2020-12-12 顏小二述哲文

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如果說社會關係比較複雜,也確實複雜,但是想要簡單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大抵可以將人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貴族階級手中無疑捏著「壓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了。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力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力,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非眼裡顯學的原因

在議論儒家特點以及其成為顯學原因之前,有一個點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為訴求不同繼而會衍生特點各異的學說。不要脫離歷史背景對一些學說進行「道德評價」,這樣做沒有意義。許多被人們認可的主流學說,無論它們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後的訴求,大抵還是會回到「國泰民安」上,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起點和立場不一樣,才導致不同特色的學說出現。

不同的立場,便意味著有不同的敵人。要理解不同立場下產生的文化,切忌脫離立場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價。脫離特定立場去理解,這種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觀。

下面言歸正傳,儒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明顯,他們是社會禮儀制度的維護者,而就孔子來說,他十分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

但是孔子也強調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讓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說,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是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得通俗些,孔子要求,為上者要有為上者應具備的才能與德行,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個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畢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屬於比較難以確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貴族階級選擇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為限制底層社會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維護尊卑秩序有一個類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條件,但是,從儒家思想的大輪廓來看,還是比較有利於貴族階級統治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屬傾向於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韓非眼裡成為顯學的原因,大抵與儒家維護貴族階級利益有關。畢竟戰國時期,貴族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資源等,儒家思想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並不激進,相對來說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嚴刑峻法緩和許多,所以,儒家成為一時顯學,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給眼裡顯學的原因

墨家的特點比較明顯,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較能夠體會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的願望。他的學說裡面,其實也有許多表達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比如墨家經典的「兼愛」思想。

所謂的「兼愛」,更多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墨子認為,因為這種親疏關係,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或者這樣說,按照墨子的說法,社會因為人心中的等差之愛,社會底層百姓才處於被壓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給予對方一樣程度的愛,那麼又何來高貴與卑賤的區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較強烈之拒絕貴族「壓迫」的意味,這自然表達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心中的願望。所以,喊出社會底層百姓願望的墨子被人們推崇,也屬合情合理。

現在來回答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一來因為墨家學說所維護的階級畢竟在人數上比較佔優勢,二來,也因為戰亂年代,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這兩點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顯學。

3、總結

最後,來個小小的總結,首先,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比較直接,因為儒家思想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同時儒家思想幫助貴族階級教化百姓的手段並不激進,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中,相對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繼而成為韓非眼裡的顯學。

其次,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墨家思想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數量上佔優勢的底層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戰亂年代,社會動蕩,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機會,便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韓非眼裡的另一顯學。

圖片來自網絡,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諸子百家中,為何只有儒家傳承了兩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裡?
    先秦諸子百家,各先進思想層出不窮,為何唯獨儒家傳承下來,貫穿了中國歷史中長達兩千年的「中世紀」呢?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筆者特地重讀了《資治通鑑》,重點梳理了諸子百家衰落及儒家崛起的過程。在諸子百家發展的過程中,各學派逐漸分裂成支脈,這種現象尤以儒家及墨家最為明顯。
  • 《戰國爭鳴記》以墨家視角,講述戰國百家爭鳴新故事
    從百家爭鳴角度重述戰國故事戰國時期紛亂複雜的時代背景,使得以這一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門檻交稿,涉足戰國領域的作家屈指可數。與之前的作品不同,《戰國爭鳴記》選擇以墨家弟子為主角,從百家爭鳴的角度重新講述戰國故事。《戰國爭鳴記》的作者李亮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雖然對戰國時代列國紛爭的歷史很感興趣,卻對當時最閃耀的部分——諸子百家爭鳴所知甚少。
  • 墨家為何能超過儒家,成為戰國第一門派?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在戰國的哲學江湖上,老子、孔子和墨子,是真正稱得上開山立派的大哲學家。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以「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為價值觀;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倡「仁者愛人」,強調道德修煉「內聖外王」的價值觀;而墨子則創立了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的人生旨歸。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百家爭鳴的歷史狀態出現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這對於東周是政治上的大分裂,是更是少見的混戰。隨著長時間的戰爭,人們在思想開始不斷的變革。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傳統文化:儒家與墨家的興衰
    儒家,又稱儒學,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根據周朝禮樂傳統創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品德修養,注重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倫理道德,提倡德治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以後經過孟子發展起來,到荀子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傳到現在仍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學派。
  • 墨家與儒家交鋒,智商同情商相爭,若墨家思想勝利現在會如何呢
    墨家兼愛無私心,平等對待眾鄉親。以身悟道學即運,創造發明鑠古今。在戰國時期,各學派紛雜,各學說碰撞,諸子百家爭鳴。其中有儒家同墨家影響最大,有非儒即墨之說。首先,我們看一下,墨家創始人墨子的簡介:「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及其創立的墨家,經過不斷發展和壯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可以與儒家相抗衡的學術流派。墨家在先秦時期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超過儒家。但因其獨到的學術理論和學派主張,被後世人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經過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思想家,創建了不同的學派,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群星閃耀,對中國後期文明的發展起了主導性的作用。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影響力的一共有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
  • 法家為骨,墨家為輔,談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墨家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墨家學說是當時公認的「顯學」之一。由於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紀律嚴明,時常被認為是對抗暴政的力量。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家子弟儼然成為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家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
  • 春秋戰國之後,諸子百家都去了哪裡,變成了什麼?|文史宴
    秦統一的背景1帝制變革的影響迅速觸及所有人群,墨家的消亡、法家的勃興、儒家的困厄、道家的蟄伏、農家的逍遙、雜家的彷徨,不過十餘年,韓非子所謂的顯學大宗都已銷聲匿跡。錢穆說,學術俯仰於權力。此言雖然令人絕望,但在很多時代確是如此,畢竟四體不勤的學者,是無法與明火執仗的威權相抗爭的。而如何應對歷史局勢的迅速更易,這是周秦之際所有學派團體共同的課題。
  •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列舉兩個事實:其一,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燦爛輝煌,曾一度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二,東漢末年,道教發端,道教成為了中華大地上的土生土長的宗教,直到今天,它在社會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 為什麼儒家強烈反對古代的科學家——墨家?
    墨家門徒們,不就是古代的科學家嗎?但是,談到墨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一個問題表示疑惑:為什麼儒家強烈的反對墨家?儒家和墨家,是百家爭鳴當中最為出名的兩派,被稱為當時的「顯學」,而且詳細說起來,二者之間的關係還不小。儒家重視仁愛,墨家重視兼愛;儒家重視君子,墨家提倡尚賢;儒家講究以文治使天下太平,墨家主張非攻。從這些觀點看來,儒墨的差別確實不是很大。
  • 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心懷仁慈,刑不可廢——韓非子眼中的情與法春秋時,百家爭鳴,但當時真正影響力最大的只有儒墨兩家,並稱兩大顯學。儒墨兩家的許多觀點都大異其趣,但也都強調一點:仁愛。「兼愛」提倡者墨家創始人墨子許多人都認為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反對儒家、反對儒家的仁政,二者之間是完全對立的,實則不然,韓非子所反對的,只是「不主張依法治國」這件事,如果說在「依法治國
  •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便是正統,為何歷朝執行的卻是法家?
    春秋時期,天下之言非楊即墨。到了戰國,儒法之學才開始成為顯學,有其時代的發展需要。就格局而言,前兩者更像「民學」,而後兩者則像「官學」。韓非子說,先秦四大顯學是儒、法、道、墨,可見法家不是儒家分支。其實,先秦各個學派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可能同時兼有儒、法兩派的特點,比如吳起,他既是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兵家代表人物,甚至儒家與他脫不干係。漢初開國功臣名相張蒼,說他陰陽家也行,說他儒家也沒錯。儒家重視人的教育,手段是道德約束。法家重視君主的權威,手段是「勢」「法」「術」。儒家適合天下太平後約束、教育、軟弱化百姓。
  • 墨家的「兼相愛」與儒家的「仁者愛人」,哪一種是人間大愛?
    他是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他的學派在當時是「顯學」,擁有無數真誠地信奉他的愛的哲學的粉絲;他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為了踐行「非攻」思想,他帶領弟子們「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幫助弱小的國家抵禦大國的侵略;他又是偉大的科學家,差一點開啟了中國科學的黃金時代;他是極具正義感的俠客,中國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遊俠精神,就起源於墨家學派的思想。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出現過諸子百家爭鳴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各家學派思想的盛行,當時文化十分包容,所以出現了法家、儒家、兵家、墨家等主流學派。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百家爭鳴有「均家」?《戰國爭鳴記》這樣說
    「」戰國時期,百家中有一家就是這個觀點。百家爭鳴,指的是春秋初到戰國末期,大概橫跨550年的時間裡,在學術思想方面,出現了各種主張學說。當然了,百家爭鳴中的百家並非確指100家。那麼這個所謂的「百家」到底有多少呢?據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凡諸子百八十九家……皆起於王道既微」,說百家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有4324篇著作。
  • 易中天稱儒家是「執政黨」 墨家是「地下黨」
    易中天校友會開講先秦諸子,稱儒家是「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墨家是「地下黨」。  東南網—海峽導報3月8日訊(本網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天下大亂,需要救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易中天說,儒家是公開的「執政黨」,法家是暗地裡的「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墨家是「地下黨」。
  • 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十豪」,除了孔子和孫臏,你還認識哪幾個?
    在戰國末期秦國相國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覽》一書之中曾如是寫道。後人因此將老聃、孔子、墨翟、關尹、列子、陳駢、陽生、孫臏、王廖、兒良這十位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並稱為「天下十豪」。他開創了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儒家學派,首倡私人講學的風氣。曾受業於老聃,因在魯國仕途不順,開始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其言行語錄被記載於《論語》一書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