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顯學,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在當時比較受歡迎的學說,而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定為顯學的,實則是韓非子,韓非子在《顯學》裡面指出,「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丘,無疑就是孔子了,儒家創始人;而墨翟,便是墨子,墨家創始人。
要說儒家和墨家思想能夠成為韓非子心中的顯學,主要和儒家與墨家的思想特色,以及維護的階級有關。儒家主要強調社會禮儀制度,在維護貴族階級的利益上比較突出。而墨家思想就比較接地氣了,在那裡戰亂的年代,墨翟明顯是為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發聲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如果說社會關係比較複雜,也確實複雜,但是想要簡單點,也非常簡單,我們大抵可以將人與人的關係看成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貴族階級手中無疑捏著「壓迫」的鞭子,而「鞭子」之下,便大多都是社會底層普通百姓了。
不同陣營的人有不同需求,貴族階級的人雖然比較少,但是權力大,所以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儒家會成為顯學並不奇怪。社會底層勞動人民雖然沒什麼權力,但是人多,而且時逢亂世,戰爭不斷,底層人民發聲機會更多,所以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利益的墨家,會成為顯學也不奇怪。
1、儒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非眼裡顯學的原因
在議論儒家特點以及其成為顯學原因之前,有一個點大家需要明白。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出現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因為訴求不同繼而會衍生特點各異的學說。不要脫離歷史背景對一些學說進行「道德評價」,這樣做沒有意義。許多被人們認可的主流學說,無論它們的特點是什麼樣的,最後的訴求,大抵還是會回到「國泰民安」上,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起點和立場不一樣,才導致不同特色的學說出現。
不同的立場,便意味著有不同的敵人。要理解不同立場下產生的文化,切忌脫離立場進行主觀的道德評價。脫離特定立場去理解,這種情形下了解的文化,往往不太客觀。
下面言歸正傳,儒家思想的特點比較明顯,他們是社會禮儀制度的維護者,而就孔子來說,他十分強調「正名」,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
但是孔子也強調君主要有君主的德,才能讓臣子得以臣服。也就是說,孔子對社會尊卑秩序的維護是有前提條件的。或者說得通俗些,孔子要求,為上者要有為上者應具備的才能與德行,每個人在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天下才能大治。很好的想法,就是有些個理想化,也容易被利用。畢竟,「以德配位」在人的私心下,屬於比較難以確保的,所以,儒家思想常常被貴族階級選擇性「利用」甚至是「改造」,以便作為限制底層社會人民的「武器」。
即便孔子維護尊卑秩序有一個類似「以德配位」的前提條件,但是,從儒家思想的大輪廓來看,還是比較有利於貴族階級統治社會底層勞動人民。所以,儒家思想屬傾向於維護貴族階級利益的存在。
而儒家思想在韓非眼裡成為顯學的原因,大抵與儒家維護貴族階級利益有關。畢竟戰國時期,貴族雖然數量不算多,但是卻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資源等,儒家思想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儒家思想教化百姓的方式並不激進,相對來說容易被百姓接受,至少比嚴刑峻法緩和許多,所以,儒家成為一時顯學,也不是不能理解。
2、墨家的特點與其成為韓給眼裡顯學的原因
墨家的特點比較明顯,墨翟本身就是匠人出生,所以他比較能夠體會社會底層手工業勞動者的願望。他的學說裡面,其實也有許多表達了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願望,比如墨家經典的「兼愛」思想。
所謂的「兼愛」,更多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墨子認為,因為這種親疏關係,人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或者這樣說,按照墨子的說法,社會因為人心中的等差之愛,社會底層百姓才處於被壓迫的位置。如果人人都給予對方一樣程度的愛,那麼又何來高貴與卑賤的區分呢?墨子的想法很典型,有比較強烈之拒絕貴族「壓迫」的意味,這自然表達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底層百姓心中的願望。所以,喊出社會底層百姓願望的墨子被人們推崇,也屬合情合理。
現在來回答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就比較容易了。一來因為墨家學說所維護的階級畢竟在人數上比較佔優勢,二來,也因為戰亂年代,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的機會,這兩點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顯學。
3、總結
最後,來個小小的總結,首先,儒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比較直接,因為儒家思想維護的是貴族階級,同時儒家思想幫助貴族階級教化百姓的手段並不激進,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級中,相對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繼而成為韓非眼裡的顯學。
其次,墨家學說成為顯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墨家思想主要維護的是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獲得了數量上佔優勢的底層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戰亂年代,社會動蕩,底層百姓有更多發聲機會,便促成了墨家學說成為韓非眼裡的另一顯學。
圖片來自網絡,喜歡請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