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兼相愛」與儒家的「仁者愛人」,哪一種是人間大愛?

2021-01-09 好玩的國學

墨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最具有博愛情懷,閃爍著人性迷人光輝的思想家。

他是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他的學派在當時是「顯學」,擁有無數真誠地信奉他的愛的哲學的粉絲;他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為了踐行「非攻」思想,他帶領弟子們「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幫助弱小的國家抵禦大國的侵略;他又是偉大的科學家,差一點開啟了中國科學的黃金時代;他是極具正義感的俠客,中國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遊俠精神,就起源於墨家學派的思想。

他是俠客,是佛陀,是基督,是心懷天下無我奉獻的人。

墨家學派雖然早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風塵之中,但他思想的光輝卻從來沒有黯淡過,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

在中國哲學派別中,儒家也是愛的哲學。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渴望建立「仁政」、「王道」理想,都建立在愛人的基礎上。儒家的愛遮遮掩掩,但墨家的愛濃鬱熱烈。

墨子最初也是儒家弟子,但最終脫離儒家另立門戶,成立了一個具有嚴明組織紀律的政治團體——墨家學派。墨子強烈反對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但他反對的不是愛這個世界,他反對的是孔子的愛太狹隘,不夠博愛。

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是建立在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基礎上的愛。換言之,孔子的愛,有先後次序和高低差等之分。孔子要人先愛自己的父母,然後愛兄弟、姐妹、同事朋友、上級乃至國君,因為孔子認為,只有這種由近及遠的愛,才最現實,一方面容易實現,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而墨子認為,如果愛,就真愛他人,如果愛,就深愛世界。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在他眼裡,愛是沒有界限的,他人是我,我是他人。

墨子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世界中最溫暖的男人,作為「兼愛」哲學的創始人,墨子喜歡用愛的眼睛去觀察世界。

對於戰國時代的兵荒馬亂生靈塗炭,哲學家都在反思世界混亂的原因,尋找建立理想世界的方法。孔子認為,世界混亂,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了秩序,所以他要「正名」,從而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序的世界;而墨子認為,「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的欺騙,其實都根源於「不相愛」——要麼失去了愛的能力,要麼根本就不想不懂得去愛。

從這個邏輯出發,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希望用一種更廣泛更無私的博愛,去對抗儒家狹隘的愛與法家的陰謀算計。

墨家之所以在短時間內成為戰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學派,除了溫情脈脈的愛人學說極易打動人心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墨子將愛與利結合在一起。他告訴人們,愛能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兼相愛」是手段,而「交相利」才是真正的目的。

墨子是一個極為現實極功利的思想家,他觀察世界的標準是有用,一切對人、社會有利的行為,都是值得提倡的。基於此,墨子的「兼愛」思想類似於一種保險的理論,正如一個保險公司的廣告語所說的,「平時獻出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愛別人就像買了一份保險,你去愛別人,為別人帶去利益,別人自然也會愛你,為你帶來利益。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天下人若能相愛互利,才能建立一個「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平等的愛的世界。

墨子的「兼愛」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區別是明顯的。孔子的「仁者愛人」只是一種看不見的、在精神層面起到規範作用的道德律令,考的是自覺的境界,吸引力不夠;而墨子的「兼愛」思想則迎合了廣大貧苦的中下層階級的心理需求。他們既渴望在慌亂的世界中得到溫暖的愛,更希望能夠解決他們的溫飽和平等的問題,既然愛能帶來好處,那麼大家就信墨子得深愛,無私地去愛吧!

在這個時期,墨子的「兼愛」思想與道家楊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極端利己主義一起,成為當時的顯學,這說明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人性覺醒和人生價值的大發現,人們開始思考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問題。這樣的思考,終於讓空洞的儒家的「仁者愛人」的道德律令靠邊站,差一點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直到「亞聖」孟子的出現,他以滔滔雄辯,和「平治天下捨我其誰」的自信,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與擔當,扭轉了儒家日漸式微的局面。

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與近代西方的合理利己主義也有所不同。墨子心心念念的「交相利」的「利」,其實是社會和國家的公利,而不是私人利益,否則他的學派將滑入道家楊朱極端利己主義的深淵。而近代西方的合理利己主義,追求的是個人私利,為了讓別人不妨礙自己的私利,我也不去妨礙別人的私利。這一點,與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墨子提倡先人後己,他主張「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的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墨子的愛像太陽,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份愛,如同太陽,無私地照耀著每個人的身體,溫暖著每個人的心靈。

相關焦點

  • 儒家與墨家的「愛之爭」
    比如兩家都提出「愛人」的口號,墨家說「兼愛」,即不分等級親疏地愛所有人;儒家則說「愛有差等」,要按照親疏貴賤而去施捨不同的愛。或許正是因為有了爭論,人類的思想才能迸出更多的火花。儒家主張有差別的愛(仁愛)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孔子認為,最重要的愛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翟,姓墨名翟,史稱墨子,是墨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墨家思想學說曾經盛極一時,先秦時期士人學子「非儒即墨」,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是儒家的門徒就是墨家的門徒,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家思想學派,與儒家一樣是那個時期的顯學。
  • 墨家為何能超過儒家,成為戰國第一門派?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以「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為價值觀;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倡「仁者愛人」,強調道德修煉「內聖外王」的價值觀;而墨子則創立了墨家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的人生旨歸。墨子曾經是儒家弟子,因不滿儒家的禮樂制度和厚葬等理念,離開儒家創立了墨家學派,其影響力在短時間內急劇提升,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學派,與道家弟子楊朱創立的楊朱學派並駕齊驅,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為何能在諸子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主要原因是墨子的哲學符合社會底層人們的需求,墨子所描繪的平等友愛的理想社會;他所推崇的「兼君」「兼士」的理想人格,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 儒家創始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什麼?是仁者愛人還是忠恕之道?
    孔子的一以貫之的道,其實就是仁者愛人,而仁者如何才能愛人呢?也就是說,仁者愛人是孔子最核心的倫理觀,而它的方法論又是什麼呢?孔子是個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是啟發式教學,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孔子「仁」的核心理念是「仁者愛人」,所以他把「仁」作為人們應當遵循的道德規 範。他提出「泛愛眾,而親仁」,其所愛之「人」,不僅包括有 血緣關係的親人,也包括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就是說「仁愛」思想強調以人為本, 注重對人自身價值的尊重與肯定。而在墨家的「兼愛」思想中,同樣蘊含著對人自身 價值的肯定。
  • 墨家和儒家都認為世界需要愛,孟子卻為何罵墨子「禽獸不如」?
    他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把這種溫情脈脈的思想,擴展為仁政的理想。他希望各國的國君們,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並且要把這種仁愛之心,推恩及人,把這種仁心推廣到老百姓身上,實行仁政,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這樣,推恩及人天下歸心,這個國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就能實現王道理想。孟子溫情脈脈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發明了並且系統地論證了性善論。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春秋戰國時期禮大崩樂大壞,天下混戰,墨子認為根源在人們不知相愛。墨子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入手,開始分析天下亂象,如君臣、父子、兄弟、諸侯大夫等各種矛盾衝突和鬥爭,歸納其原因為不相愛,推出「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的結論。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
  • 墨家的愛無等差,與儒家的愛有等差,哪一種說法更合理,你贊成誰
    儒家愛有等差的主張更加合理。墨家之兼愛思想講究愛無等差,誠然,這個「無等差」的狀態確實聽上去很美好,是一種理想狀態,但是就是因為太過理想了,反而顯得不合時宜。因為墨子的「兼愛」思想不是基於人不相愛提出的,而是基於人因為血緣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在感情上更傾向於與自己親近的人提出的,墨家所反對的,是「人之常情」。換句話說,墨家之兼愛的落腳點,是在反對「愛有等差」的社會現象,這一點雖然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絕對的博愛」對人來說,還是太過苛刻。
  • 為什麼儒家強烈反對古代的科學家——墨家?
    墨家門徒們,不就是古代的科學家嗎?但是,談到墨家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對一個問題表示疑惑:為什麼儒家強烈的反對墨家?儒家和墨家,是百家爭鳴當中最為出名的兩派,被稱為當時的「顯學」,而且詳細說起來,二者之間的關係還不小。儒家重視仁愛,墨家重視兼愛;儒家重視君子,墨家提倡尚賢;儒家講究以文治使天下太平,墨家主張非攻。從這些觀點看來,儒墨的差別確實不是很大。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我們最深愛的人,往往傷害我們最深,我們最熟悉的人,往往最後成為翻白眼的陌生人,墨子的墨家學派和孔子的儒家學派就是這樣的關係。墨子本來是學習儒家學說的,是儒家學派的弟子。後來發現儒家學說有很多的弱點和缺陷,就毅然決然離開了儒家學派,自立門戶,成立了一個類似於準軍事組織的、紀律嚴明、苦行僧一般的組織——墨家學派。
  • 100句國學經典之:兼則相愛,別則相惡「每日真國學 解讀」
    【兼(則)相愛,別(則)相惡】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3.兼(則)相愛,別(則)相惡。(《墨子 兼愛》) 釋義:兼,同時全面、無等差;別,相區別、有等差。 「兼相愛,別相惡。」的意思是:人與人平等無差,是社會之愛的基礎,而等級差別、歧視是社會仇恨、動亂的根源。
  • 墨家與儒家交鋒,智商同情商相爭,若墨家思想勝利現在會如何呢
    墨家兼愛無私心,平等對待眾鄉親。以身悟道學即運,創造發明鑠古今。在戰國時期,各學派紛雜,各學說碰撞,諸子百家爭鳴。其中有儒家同墨家影響最大,有非儒即墨之說。首先,我們看一下,墨家創始人墨子的簡介:「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思想起源與主要內容
    他接著說,假如天下能兼相愛,就能使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又能慈孝和惠忠了,天下的混亂也就得治了。孔子也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惡施於人」等觀念,也認為人與人不相愛是導致君臣失序、篡禮越神禮的原因。但是孔子的愛人是有差等的,他的愛人是統治貴族之間相愛,而不包含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相愛。孔子的愛人建立在周制「親親貴貴」的原則上。
  • 「愛人」與「兼愛」
    儒家「愛人」側重於「修己」,啟發人們在道德上的自覺。墨家「兼愛」說認為「愛無差等」,墨子主張不分遠近、親疏,他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家「兼愛」注重「交相利」,強調在行動上、物質上的利人。
  • 學霸關於「仁者愛人」的作文,值得推薦給你家孩子學習!
    十年之前的佛陀為苦難眾生布道,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不顧自我被感染的風險,毅然去疫情高峰期的鐘南山,這是一種醫者仁義的聖德。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原因也在於此。《格言聯璧》中有言:「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
    「道家」之外,「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道家」影響道教,這自不必多說,而「儒家」和「墨家」,又是如何影響道教的呢?首先,我們先來看「儒家」。我們知道,「儒家」的主要思想內容,就是倫理綱常,而倫理綱常的核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綱五常」,而道教的宗教倫理道德,實質上正是圍繞著「三綱五常」而展開的,只不過,道教在宣揚這些倫理道德的時候,與其特有的「修道成仙」的信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 易中天稱儒家是「執政黨」 墨家是「地下黨」
    易中天校友會開講先秦諸子,稱儒家是「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墨家是「地下黨」。  東南網—海峽導報3月8日訊(本網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天下大亂,需要救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易中天說,儒家是公開的「執政黨」,法家是暗地裡的「執政黨」,道家是「在野黨」,墨家是「地下黨」。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科學先驅墨子創立的,墨家思想當時與儒家和楊朱思想並稱為顯學(指盛行於世且影響較大的學術派別)。然而我國兩千年來,各個朝代卻都獨尊儒術,墨子和他的思想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之中了,現代人們對他的了解也不多。
  • 傳統文化:儒家與墨家的興衰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先秦時期,儒家也和其他學派一樣,並無所謂的高低之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秦始皇時期,受到重創,在李斯的主張下,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統治,焚燒四書五經,坑埋儒生,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