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又稱儒學,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根據周朝禮樂傳統創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品德修養,注重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倫理道德,提倡德治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以後經過孟子發展起來,到荀子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傳到現在仍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學派。《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先秦時期,儒家也和其他學派一樣,並無所謂的高低之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
儒家在秦始皇時期,受到重創,在李斯的主張下,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統治,焚燒四書五經,坑埋儒生,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學派。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個學派,其中孟子出自子思一系傳道,荀子出自子夏一系傳經。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開始,發起了一場「反孔非儒」的「五四運動」,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心,徹底否定了中華兩千多年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儒家。後來,儒家又遭「文化大革命」運動最後一劫,在打倒「孔老二」的聲音中,使儒家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現在,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儒家思想對中國及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中國祭祀的大祀。
墨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創立 ,先秦時諸子百家之一,被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被法家韓非子稱為「世之顯學」。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時局;後期在邏輯思維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以科學研究為發展領域。墨家的思想主張「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認為人與人之間應平等對待,相親相愛,反對戰爭,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重視前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順應自然規律。
因為墨家思想具有一定的獨有政治方面的屬性,到漢代時期,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墨家受到不斷打壓,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基礎,墨家思想一度在中國歷史了滅絕。直到清末民初,一些學者在一些史料中發現墨家思想,重新挖掘並整理出來,墨家學說才重新被人們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