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黃河》最想傳達的是善良和利他

2020-12-13 光華銳評

引言

1月29日(正月初五)21:30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CCTV3綜藝頻道、央視網、央視頻、B站同步播出,奏響黃河澎湃之音,引發眾多網友燃情刷屏。黃河塑造了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而現在正是以黃河精神凝心聚力、戰勝困難的時候!

《國家寶藏》已播出的兩季節目中,共有54組國寶守護人,無一例外都是中國人。而這一次,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邀請到一位日本陶笛演奏家擔任國寶守護人,他就是宗次郎。

宗次郎此次出任「國寶守護人」,源於他和中國、和黃河的一段不解之緣。1986年,中國和日本合拍紀錄片《大黃河》,NHK電視臺邀請宗次郎為紀錄片創作音樂,自此他一舉成名。34年後在「國寶音樂會」舞臺上再次奏響《大黃河》,那悠揚久遠的笛音,究竟傳遞了他心中怎樣的黃河圖景呢?錄製間歇,宗次郎接受「光華銳評」深度專訪。

宗次郎的音樂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愛好者,尤其是那首家喻戶曉的陶笛名曲《故鄉的原風景》。即便有些人並不知道樂曲的名字和創作者,但只要聽到那熟悉的旋律,立刻就會有似曾相識的共鳴和共情。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宗次郎不僅吹奏分享了《故鄉的原風景》,更完整演奏了他的成名作《大黃河》。眾多網友表示:真的好聽哭了,如一股清流洗滌心靈。

有人評論說:《大黃河》悠揚久遠的陶笛聲,完美地詮釋了黃河的古老與壯闊,蘊含著千年古道的滄桑與懷念。仿佛在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上,感受到風的呼嘯和天地遼闊,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殊不知,宗次郎在創作這首名曲前,並沒有親眼見到黃河,只是在紀錄片素材中接觸到黃河的影像。「我看到,那些生活在黃河流域上遊的人們,有著非常堅強的意志。那些老爺爺老奶奶淳樸而溫暖的笑容非常打動我,我覺得我可以用音樂去傳遞他們心靈深處的聲音。」宗次郎回憶說。

黃河之水

是利他,而不是利己

作為國寶守護人,宗次郎此次守護的國寶是——炳靈寺石窟無量壽佛。

炳靈寺石窟地處甘肅省境內,這裡是絲綢之路和黃河的交匯處,佛教從這裡傳入,形成了這裡燦爛的融合文化。炳靈寺石窟始建於公元4世紀初,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要早二百年。

這一尊無量壽佛,佛像面型方圓,鼻脊高直,薄唇髭鬚,健碩威嚴。在大佛前方不遠處,清澈的黃河水迎來了洮河的匯入。正是從這裡開始,黃河水的顏色由青變黃,變成了我們最熟悉的樣子。一千多年來,就是這尊大佛,守護著黃河水最後的清澈。

宗次郎人生中第一次見到這尊大佛,是在1986年。那時候中國和日本合拍紀錄片《大黃河》。NHK電視臺請他為紀錄片創作音樂。當時工作人員將拍攝的素材拿回來,宗次郎是在錄像帶裡第一次看到了炳靈寺石窟,看到了黃河。

在宗次郎的印象中,黃河是一條偉大的母親河,有時波瀾壯闊,有時溫柔靜謐,它的雄大帶給人們堅強的意志。生活在沿岸的人們,受到黃河的滋養,也汲取著黃河的精神。當時年輕的宗次郎被深深打動了,「佛教是從絲綢之路傳到日本。佛教很重要的一點是利他,考慮別人的利益,而不是利己。我想要通過陶笛的音色,傳遞出這一點。」黃河不語,奔湧天地間,深沉地詮釋著「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宗次郎覺得這句中國古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他在創作時的心念。

黃河對中國人而言,是故鄉;絲綢之路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心中的一道原風景。圍繞《大黃河》的音樂故事,在《國寶音樂會》的舞臺上,我們遙想一千多年前文明在這裡交匯,也見證著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中日兩國繼續攜手創造出新的融合文化。

陶笛之音

來自泥土,迴響於大地

在宗次郎的創作中,總是充滿了對天地山川、自然萬物的崇敬。土地,是他創作中的不竭源泉和終極命題。

「我認為萬物從土而生,耕種土地才是人們應該有的生活。」雖然宗次郎早已是享譽世界的音樂家,但他依然選擇遠離城市和人群的生活,住在離東京開車2個小時車程的山裡。他在山間建造自己簡樸的房子,種植蔬菜,研究陶土,燒制陶笛,潛心創作和習練演奏……感受土地帶來的收穫和喜悅,傾聽陶土纖毫之間的呼吸,不斷揣摩精進,尋找屬於自己內心最純粹的音色。

宗次郎採用的這種陶笛,又名奧卡利那笛(ocarina),據說這一名稱是源於19世紀中葉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鎮上,一位麵包師用他的烤箱燒制出了一種小鵝形狀的陶製口哨玩具,於是就起名為「ocarina」,義大利方言就是「小鵝」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質樸、親切又飽含深邃美感的奧卡利那笛音傾倒了眾人,迅速由歐洲普及到了全世界。

然而盛行一時的奧卡利那笛音,早期在日本並沒有受到關注。可以說正是因為1986年宗次郎創作演奏NHK節目《大黃河》的音樂,才使得它的音色在日本全國傳播起來。現在,日本國內的奧卡利那笛音愛好者不斷增多,如果說他們大部分是因為宗次郎的演奏而開始愛上陶笛,一點都不為過。

宗次郎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獻給了笛子。現在他使用的奧卡利那笛都是他本人親自製作的。從製作模型、到和泥、窯焙燒,雖然一窯能燒制100支左右,但真正能用的也只有3、4支而已。他用心揣摩土的性質,追隨著土的節奏一支一支用心血製作,如同耕田、除草,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宗次郎認為,「奧卡利那笛耕耘著空氣」,它是土地的迴響,可以淨化空氣,淨化我們的心靈。如同莊稼一樣,這種用土燒制的樂器,也是來自於土地的珍貴饋贈,它的音色理應是大地蒼穹深處的心聲。

樂器之美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笛子是世界性樂器。世界各國、各地域歷史上都或長或短有過陶器時代,也都曾有過關於笛子的記載。

《國家寶藏》第一季節目中,展示了來自河南博物院的「賈湖骨笛」,即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它把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八千年前。

由此可以想到,世界各國的文明進程,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或許常常跳躍著鮮明的不同音符,但從時空的廣角來看,這些不同之中又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步調,就像一場多樣文明的燦爛交響,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談到中國音樂和日本音樂的「和而不同」,宗次郎先生感到無從回答,他不覺得各國的音樂之間會有不同。也許在他看來,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音樂的表達用心去傾聽就夠了。他表示非常喜歡中國的古典民族樂器,像揚琴、二胡、古箏、琵琶,他都統統買回去收藏。也許在他的山間的房子裡,還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器之聲。

2019年宗次郎在中國各地已經舉行了自己的巡迴演奏會,他希望此後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把自己陶笛的音色帶給中國聽眾。他相信,在現場傾聽陶笛演奏,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奧卡利那笛耕耘著空氣」,這是他最想傳遞給大家的。

《國寶音樂會》現場宗次郎演奏《大黃河》

奧卡利那笛耕耘著空氣。

——宗次郎

相關焦點

  • 宗次郎《永遠同在》,陶笛悠揚、輕鬆、明快
    宗次郎《永遠同在》,陶笛悠揚、輕鬆、明快 日本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 演奏的這首《いつも何度でも》 中文名《永遠同在》,
  • 這首來自日本輕音樂大師宗次郎的純音樂你一定聽過,滿滿的回憶
    - いつも何度でも03:18來自心隨律動R哈嘍,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來自日本輕音樂大師宗次郎的純音樂版《いつも何度でも》,中文名叫《永遠同在》,相信大家也聽過。這首《いつも何度でも》仿佛有魔力般的深深吸引著我不斷的單曲循環,陶笛空靈的聲音映襯出古箏動聽的音律,古箏飽含韻味的樂音又同時襯託出陶笛獨特悠揚的旋律。看似極不相稱的兩樣樂器卻被一條名為音樂的橋梁連接,相互碰撞出了美妙的音樂花火,給聽眾帶來了內心的舒心與寧靜。
  • 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名曲」,居然都是日本人寫的
    No.02/ 故郷の原風景 宗次郎《故鄉的原風景》,原名《故郷の原風景》,是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的曲目,透過清新悠揚的陶笛樂音,闡述他對於自然萬物與山川土地的感懷。宗次郎先生師從香山久先生,曾在栃木山的一個村莊裡學習陶隕。
  • 看過《大魚海棠》裡的陶笛,你見過阿狸的陶笛嗎?
    《大魚海棠》裡椿的哥哥吹陶笛,笛聲寧靜而悠然,椿在旁邊聆聽。《他是龍》裡女主米拉用也用陶笛,歌頌唯美的人龍之戀,純愛的洪荒之力。除去電影,像林俊傑的《一千年以後》就是用陶笛吹出來的。那麼陶笛又象徵著什麼?為何電影裡要選擇使用陶笛為樂器。而阿狸的陶笛你又是否見過?
  • 國樂演奏家吳題古壎雅樂作品EP《月夜清風》受眾多知名音樂人稱讚
    2017年8月國樂演奏家吳題發布古壎雅樂EP《月夜清風》,他的新歌《月夜清風》邀請了著名音樂人百慕三石擔任製作人。吳題主打壎樂原創作品,是一位深有造詣的壎演奏家,亦是《無花果》樂隊成員之一。同年9月,壎演奏家吳題受邀參與薩頂頂、劉珂矣、趙照、徐千雅等知名音樂人的作品演奏、錄製,其清雅、遂靜的風格獲得了眾多好評。而吳題早年師從竹笛教育家周波、陶笛名家周子雷,自幼學習多種民族樂器,專注於壎的演奏和音樂創作,多次在大型節目演繹國樂,多次參訪傳統器樂大師,目前吳題。
  • 【今晚重磅】4月27日 19:30 · 彩雲—雙韻和鳴 華樂流芳 厄瓜多青年演奏家阿隆索 & 胡安 鋼琴與陶笛專場音樂會
    牧笛  Pastoral Flute作曲:劉熾 Composition: Liu Chi鋼琴:胡安•帕切科Piano: Juan Pacheco陶笛:阿隆索•基哈諾Ocarina: Alonso Quijano5.
  • 陶笛賞析——《Frosty The Snowman》
    陶笛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民族樂器中的佼佼者。
  • 單簧管演奏家沈恬逸傾情獻藝2019(天津)新年音樂會
    今年的新年音樂會不僅在曲目選擇上別出心裁,更值得期待的是天津籍單簧管演奏家沈恬逸也將現身音樂會。視頻:中國最年輕單簧管演奏家沈恬逸演出大事記2017年12月31日,與指揮家桑德林和布爾諾愛樂樂團在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合作沈恬逸,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單簧管演奏家,現就讀於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成功的終極秘訣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企業和個人如何穿越迷霧,獲得良性且持久的發展,是大家共同面對的難題。那麼在無常之下,企業以及個人如何駕馭人生的輕舟,在浪湧中駛向幸福的彼岸呢?曾將日本航空公司扭虧為盈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新書《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中給出了答案。
  • 琵琶演奏家劉德海去世,他是最早和柏林愛樂合作的中國音樂家
    第一次接觸古曲《十面埋伏》時,劉德海便非常喜愛,但他感覺此曲仍不能完全生動熱烈地表達劉邦項羽的垓下之戰。於是,他決定改編,把那次大戰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聽起來有身臨其戰之感。改編後的《十面埋伏》大獲成功,從此,人們不知不覺就把《十面埋伏》和劉德海的名字連在了一起。
  • 跳舞精靈、陶笛娃娃、百靈歌手!被「美」浸染的學校能把孩子變多美?
    陶笛讓孩子們插上美的翅膀昌平區回龍觀鎮中心幼兒園4次登上央視舞臺、3次參加昌平區電視臺節目錄製……這所幼兒園的老師和孩子們,也太棒了吧!先來幾張圖片,感受下孩子們,吹陶笛時的可愛和專注~幾年來,幼兒園先後編輯、發行了世界第一本幼兒陶笛繪本教材《陶笛王國漫遊記》,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幼兒陶笛教學實驗基地,牽頭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個區級陶笛社團「昌平區陶笛藝術研究會」、創建了陶笛博物館。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來中國的七年時間裡,他成了一個愛吃鴨血粉絲、會帶日本人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中國女婿。多重身份的交織,讓他對人與社會有著敏銳的感受。武漢解封後,他想帶著鏡頭去親眼看看這座幾個月以來歷經苦難的古城。家人朋友勸他不要去,他找了個藉口搪塞過去。
  • 吉他演奏家艾迪範海倫去世 這個習慣導致他重金屬中毒?
    吉他演奏家艾迪範海倫去世 這個習慣導致他重金屬中毒?時間:2020-10-07 17:1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吉他演奏家艾迪範海倫去世 這個習慣導致他重金屬中毒? 吉他演奏家艾迪範海倫因癌症去世,終年65歲。
  • 世界十大鋼琴家 全球最著名的鋼琴演奏家
    1810年,蕭邦出生于波蘭;1817年開始創作;1818年登臺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學習作曲和音樂理論。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 來呀,小編教你學陶笛啦
    隨著近幾年的陶笛熱,發現越來越多的新人加入到學習陶笛的行列裡。無論是忙碌緊張的工作白領,還是校園裡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哪個年齡階層都難以抵擋陶笛的魅力。提高音樂修養,釋放日常壓力,蘭陵天際陶笛獨家教學視頻在蘭陵首發上線,持續更新。從易到難,讓你快速上手。拿起陶笛,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