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向。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弘揚傳統「信義」思想,建設「信義金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信義」是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概括說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指五種人際關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之中有大道,人之為人若能處理好「五倫」關係,推而及之就能處理好人世間一切關係。「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常」是永恆不變的意思。「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五常」是人之性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了,那這個人就不成其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了。所以《左傳》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如果把「五常」拋棄不要了,人世就會出現種種亂相,社會就不和諧,國家就要遭殃。
「四維」即「禮義廉恥」。「四維」就像支撐一座大廈的四根大柱子,如果禮義廉恥不能得到倡行,國家大廈就會轟然倒塌。春秋時期的管仲說:「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八德」有兩種講法,一種是宋朝朱熹先生概括的,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種是孫中山先生概括的,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如果把兩者綜合一下,就可以得出中國傳統道德最核心的內容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中都有「信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信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要義,它滋潤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精神沃野,影響了世世代代華夏子孫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傳統「信義」思想的深刻內涵
傳統「信義」思想中的「信」,主要是指誠實守信的意思。信任、信仰是它的含義的擴展。中華傳統文化對「信」的思想非常推崇。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譽,言而無信,真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就好比像牛車沒輗,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所以「人無信不立」。與「信」相反的便是表裡不一,背信棄義,虛偽欺詐,不守信用。如果一個人經常背信棄義,他就會失去朋友,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如果一個社會缺失了「信義」,人與人之間相互爾虞我詐,這個社會將會「富而不樂,貴而不安」。如果政府缺失公信,民眾就會對政府失去信心,國家就會出問題,這是古往今來執政的基本規律。
「義」這個字的本來含義是「適宜、合理」。《新華字典》把「義」解釋為「公正合理的道德或舉動」。「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荀子認為義就是理,遵循道理、情理、法理去做,就是合理適宜的,就是一種「義」舉。「義」有恩義、情義、道義等幾層意思。恩義,就是做人要知恩報恩不忘本。忘恩負義、見利忘義就是不義之舉。情義,就是做人要講親情、友情、愛情。「無情何必生斯世」,無情無義之人向來為世人所唾棄。道義,就是做人要行在道中。不做不合道義之事。道義的內容很寬泛,忠義、信義、正義、仁義都屬於「道義」的範疇。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對「義」推崇備至。孔子強調:「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見義不為,無勇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是正人君子內心深處建立的價值標準。孟子將「仁」的思想擴展為「仁義」思想,並確立為儒家道德體系的核心價值,對後世中國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見利思義、捨生取義,孟子有句名言可謂家喻戶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儒家的「義利觀」,與市場經濟社會以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驅動力的基本原理之間,看起來好像是矛盾的,但它其實恰恰是完善的市場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補充和保障。如果沒有基於「義」的道德、法律原則作為底線,人們對利的追求就會是不擇手段的,最終受到損害的必然是所有人的利,這樣的市場經濟決不可能是完善的市場經濟。
傳統「信義」思想中,「信」與「義」之間存在內在關係,可謂「信中有義,義中有信」,兩者密不可分。誠實守信的人,是信義之人,符合道義要求。而講恩義、情義、道義的人,才真正值得信任。「信義」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重要內容。「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信義」思想的擴展,「愛國」是恩義,敬業是忠義,誠信是信義,友善是道義。
三、弘揚傳統「信義」思想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確立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信義」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中的重要範疇,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從中華倫理道德的發展流變來看,「信義」二字貫穿其中,成為中國倫理道德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當今社會出現的一些誠信缺失和信用危機現象,出現的種種見利忘義的行為,嚴重影響了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和經濟的發展。在社會轉型時期,舊的價值體系被打破,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體系尤其需要社會普遍認同的思想精神來維繫。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社會需要「信義」的價值取向,需要有更多的「信義」人物、「信義」現象、「信義」典型,來匡扶世道人心,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設「信義金華」,大力倡導「誠實守信」、「見利思義」、「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有利於弘揚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提高公民道德文明素質,有利於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2.有利於推動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現代社會不僅是物質豐裕的社會,也應是誠信有序的社會;市場經濟不僅是法治經濟,更應是信用經濟。企業家負責任,擔道義,企業才會有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好品牌,才會行之久遠。市場經濟的運行是以契約、合同為紐帶的,講誠信是必然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技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誠信已成為擴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證。講誠信走遍天下,不講誠信寸步難行,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明。自古以來,金華就有「以義為先」、崇尚道德的文化積澱,這是八婺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金華是市場大市,網絡經濟強市,誠信建城、道義興市,是金華經濟發展壯大的根本。
3.有利於提升金華形象,增強城市軟實力。大力弘揚「信義」文化,推動「信義金華」建設,首先有利於增強全市人民對金華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大眾生活的幸福指數。在一個講仁愛,重信義的城市生活,人民才有安全感,才能真正「安居樂業」。其次,金華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之所以有那麼多外來人口來金華旅遊、求學、興業、定居,看重的不僅僅是金華的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這裡的文化軟實力。是這裡的人好,講信用、講道義,是這裡的治安好、社會和諧度高。大力推進「信義金華」建設,讓「千古八婺,信義金華」的城市品牌深入人心,有利於提高金華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能夠激勵更多的有志之士來金華投資興業、旅遊或定居,促進金華的繁榮發展。
(作者系中共金華市婺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聯主席)
責任編輯: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