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最令生物學煩惱的任務之一是弄清楚蛋白---這些承擔細胞工作重任的分子---是如何完成它們的工作的。每種蛋白的表面都有各種旋鈕、褶皺和裂縫,決定了它能做什麼。科學家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在單個蛋白上可視化觀察這些特徵。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

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預測突變如何可能破壞一種複合物並導致疾病。

但確定蛋白複合物的結構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每種複合物都是不同的,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來確定它們的結構,也沒有什麼手段可以加快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能夠獲得最精確結構信息的方法需要將蛋白複合物從其自然環境--細胞---中分離出來。因此,科學家們在觀察結構時,會面臨一個令人困擾的疑問:它是否真的反映了蛋白複合物的形狀?它是否真的反映了蛋白複合物在細胞中的形狀和工作機制?

歸根結底,蛋白來自於基因,鑑於基因已經被證明比蛋白更容易處理,一些科學家正在尋找基因和快速增長的基因工具庫來促進蛋白結構的確定。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了一種大規模的系統性遺傳方法確實可以獲得可靠和詳細的蛋白複合物結構信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利用基因相互作用確定體內的蛋白複合物結構,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4910。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格拉斯通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定量生物科學研究所主任Nevan Krogan博士說,「我們的技術使我們能夠從活細胞中收集大量的結構數據,從而反映出蛋白在其正常環境中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在人工實驗室條件下的工作方式。這在以前是不可能達到如此規模的,它應該會大大加快確定蛋白複合物結構的過程,包括那些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蛋白複合物結構。」

這種方法建立在Krogan開創的一種名為基因相互作用圖譜(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的技術之上。它在活細胞中篩選數以千計的基因突變組合,並且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揭示基因的蛋白產物在常見的細胞過程中所起的作用。Krogan和他的團隊提高了這些篩選的分辨能力,並成功地在酵母細胞中確定了兩種蛋白複合物的結構模型,在細菌細胞中確定了一種蛋白複合物的結構模型。

Krogan認為這種進步並不是取代其他確定蛋白結構的方法,而是一種重要的補充,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Andrej Sali開創的一種名為「一體化建模(integrative modeling)」的策略的一部分。

Krogan說,「將我們篩選的蛋白複合物的遺傳數據與其他的結構信息相結合,可提高我們模型的準確性。我們的研究突出了一體化建模的力量,以及將以完全不同方式收集的多個數據集結合在一起的價值。」

從酵母到人類細胞和疾病

蛋白是由胺基酸組成的。解讀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主要是為了要弄清當蛋白複合物組裝時,哪些胺基酸最終會彼此靠近。大多數情況下,這是通過生物化學實現的。

相反,Krogan和他的團隊依靠遺傳學,並在他們的大規模篩選中觀察蛋白複合物中的胺基酸如何表現。這個想法是,如果兩個胺基酸彼此接近---比如:在蛋白複合物表面的同一個旋鈕或裂隙內---它們很可能在這種複合物中執行類似的功能。因此,在基因篩選中,預計這兩個胺基酸會與相同的基因相互作用。但蛋白複合物確實是複雜的,不同的區域可能會相互影響或執行相似的功能。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定量生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Hannes Braberg博士說,「因此,如果一種蛋白複合物中的兩個胺基酸與相同的基因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彼此接近。但是,如果在1000種可能性中,它們與相同的50個基因相互作用,那麼它們在這些蛋白複合物中彼此接近的可能性就會大得多。」

Krogan團隊決定探索是否可以用這種推理來確定蛋白複合物在其天然環境--活的生長中的細胞---內的結構。

他們從兩種叫做組蛋白H3和組蛋白H4的蛋白入手,這兩種蛋白形成了一種很好理解的蛋白複合物。他們在酵母細胞中進行了篩選,並利用所得信息建立了組蛋白H3-H4複合物的結構模型。

Braberg說,「我們獲得的結構與現有的關於這種蛋白複合物的數據一致。而且我們的方法的性能與常用的生物化學方法相當,這很了不起,這是因為基因相互作用的數據純粹是基於觀察細胞生長的好壞!」

他們的方法的成功並不局限於H3-H4複合物,這是因為他們在另外兩種蛋白複合物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一種是酵母中的,另一種是細菌細胞中的。這預示著這種方法可以廣泛應用於更多的蛋白複合物,特別是那些不容易被傳統技術研究的蛋白複合物,比如它們被嵌入到其他細胞成分中,或者體積過大或壽命過短。

Krogan說,「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最新進展也應該使我們能夠將我們的方法擴展到人類細胞。這種可能性為研究由基因突變或病原體引起的疾病開闢了令人興奮的前景。」

將CRISPR與基因相互作用篩選相結合,Krogan和他的團隊將能夠精確地描述致病突變對蛋白複合物結構的影響,並確定與疾病相關的變化。他的團隊最近利用基因相互作用篩選研究了病毒和人類細胞之間的界面。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他們如今可以將特定的突變引入病原體的基因組中,並利用人類宿主蛋白的基因相互作用圖譜來了解感染對活細胞的後果。

Krogan說,「這個項目始於15年前,它利用基因相互作用篩選為對蛋白複合物的結構理解提供信息。多年來,我們不斷完善這種方法,並提高了它的威力,如今看到它能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告知我們活細胞內發生的生物現象,真的很令人欣慰。」

參考資料:

1.Hannes Braberg et al. 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4910.

2.Dong Wang. Using genetics to reveal protein structur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f3863.

3.A Genetic Shortcut to Help Visualize Proteins at Work

https://gladstone.org/news/genetic-shortcut-help-visualize-proteins-work

相關焦點

  • Science|遺傳相互作用圖譜可確定蛋白質複合物的整合結構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是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關於遺傳相互作用圖譜輔助蛋白複合物整合結構確定的文章,題目是Genetic interaction mapping informs integrativ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tau蛋白與微管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深入認識...
    每個微管是由十三條平行的微管蛋白原絲組成的空心圓柱體。tau蛋白有助於讓微管保持穩定和成束地組裝它們。突變或翻譯後修飾,比如降低tau蛋白對微管的親和力的高度磷酸化,被認為導致tau蛋白纏結物形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對結合到微管上的天然的全長的成熟的tau蛋白進行成像,成像整體解析度為4.1埃。
  • 西湖大學再發布複合物結構,《Science》上線S蛋白結構論文
    研製出新冠肺炎的疫苗,無疑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家們首先需要邁過去的「坎」就是要弄明白新冠病毒表面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蛋白)的結構,以及病毒侵入後的複合物結構(兩種蛋白質結合過程)。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CLC家族蛋白與輔助亞基的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結構分析和電生理試驗,詳盡闡明了CLC-7/Ostm1複合物的門控機制,研究結論將為骨硬化病臨床治療策略的研發提供新的思路。臨床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8種基因突變能夠導致骨硬化病。其中CLC-7蛋白屬於氯離子轉運相關的CLC家族蛋白,CLC-7蛋白主要分布在溶酶體和破骨細胞褶皺膜上,Ostm1可以作為CLC-7的輔助蛋白來維持骨重吸收和溶酶體生理功能。目前研究表明,人源CLCN7和Ostm1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嚴重的骨硬化疾病和溶酶體貯積紊亂疾病。
  • Science | 繪製SARS-CoV-2的S蛋白三聚體糖基化圖譜
    該分析能夠映射到整個病毒S蛋白的糖蛋白狀態並繪製S三聚體糖蛋白圖譜。對病毒毒理學的理解和疫苗開發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該團隊也曾研究過SARS-CoV和MERS-CoV的糖基化分析,本研究此前曾在預印本bioRxiv網站上傳。
  • 2020年12月11日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doi:10.1126/science.aaz4910; doi:10.1126/science.abf3863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格拉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了一種大規模的系統性遺傳方法確實可以獲得可靠和詳細的蛋白複合物結構信息。
  •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2 14:30:17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Jochen Zimmer課題組解析出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的結構
  • 2020年5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開發出利用人工蛋白設計疫苗策略doi:10.1126/science.aay505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蛋白設計與免疫工程實驗室的Bruno Correia教授及其團隊如今開發出一種設計人工蛋白的策略,所設計出的人工幹白可以非常精確地指導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哪些抗體。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Nature:蛋白質相互作用圖譜標識潛在新冠病毒藥物靶點
    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確定了 332 個 SARS-CoV-2 蛋白與人類細胞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圖譜,篩選出 69 種可針對這些相互作用的藥物,將有助於發現可能有效的抗 SARS-CoV-2 藥物,該論文已在 Nature 發表。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圖譜的概念是動態的,例如,隨著映射方面的進展而不斷調整,公開支持健康受試者和患者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以及建模、仿真和交互操作,以連接其他的圖譜和資源。Julich腦圖譜是基於23個人死後大腦的組織學切片獲得的。經過41個項目,繪製出了人類大腦的248個細胞結構區域圖(圖1)。圖1:MNI-Colin27參考空間中Julich腦圖譜的細胞結構最大概率圖。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4.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蛋白Nsp1關閉宿主蛋白合成機制doi:10.1126/science.abc866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和烏爾姆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大流行性冠狀病毒SARS-CoV-2如何抑制受感染細胞中的蛋白合成,並且發現它有效地解除了人體先天免疫系統的武裝。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2020年3月27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癌細胞通過增加核糖體蛋白產生來促進乳腺癌轉移doi:10.1126/science.aay0939; doi:10.1126/science.abb0736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可通過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在全身擴散,最終到達身體遠端部位並形成轉移性腫瘤。
  • 【學術前沿】雷鳴組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和確保端粒末端穩定...
    端粒是位於真核細胞線性染色體DNA的末端,由串聯重複的DNA序列與端粒結合蛋白組成的特殊結構。端粒結構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染色體末端保護和複製問題,對確保基因組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端粒的長度主要由一個特化的反轉錄酶—端粒酶—維持,利用其自身RNA亞基的一部分為模板增加端粒末端DNA重複序列。然而,人的正常成年體細胞內沒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增加而逐漸縮短。
  • Cell | 經典G蛋白信號轉導調控圖譜揭秘什麼樣的G蛋白亞基倍受偏愛
    Martemyanov領導的研究小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題為A Global Map of G Protein Signaling Regulation by RGS Proteins的研究論文,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將所有經典RGS蛋白對Ga蛋白的偏好繪製成了圖譜,並基於這個圖譜確定了選擇性RGS-G
  • Science全文編譯!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一種強效的治療性抗體...
    位於SARS-CoV-2和SARS-CoV包膜的刺突糖蛋白(S)具有大約80%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而且這兩種病毒均利用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ACE2)進入宿主細胞。細胞進入是通過S蛋白同源三聚體介導的病毒-受體結合實現的,然後是病毒-宿主膜融合,其中這種結合是通過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進行的。
  • 2020年7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從結構上探究A族和B族GPCR對G蛋白活化的差異性反應doi:10.1126/science.aba3373; doi:10.1126/science.abc9291在對低血糖濃度的反應中,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屬於B族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β2腎上腺素能受體(β2AR)---屬於A族GPCR---都被激活,並通過環磷酸腺苷信號通路發揮作用
  • 兩篇Science解決40年難題!終於鑑定出具有微管蛋白去酪氨酸化活性...
    通過使用他們近期開發的新型基因篩選方法,他們鑑定出小分子蛋白SVBP(small vasohibin binding protein, 小分子血管抑制蛋白結合蛋白)是這個過程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組分部分。這種小分子蛋白結合到一類被稱作血管抑制蛋白(vasohibin, VASH)的蛋白上,並讓VASH保持穩定。由此形成的VASH/SVBP複合物似乎具有微管蛋白去酪氨酸化活性。
  • 2020年4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相反,BFB循環的DNA序列特徵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基因組重排,包括另一種災難性的突變模式,即染色體碎裂(chromothripsis)。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已定義的系統中重現了BFB循環的基本步驟,使得能夠進行機理研究和確定染色體橋形成的直接和長期基因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