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攝影——第11期
沙河民間有畫匠,據《沙河辭苑》記載,他們主要從事農家的彩畫裝修事宜。舊時,為新婚用房畫牆圍子、畫頂棚、畫粗布門帘等。源於何時、何地並無記載。然而,從我記事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當時的沙河農村非常流行彩繪門帘。每到冬季,寒潮來襲,北風凜冽,刺骨冰冷,各家各戶門口上掛著的各種圖案的門帘,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雖然現在沙河大地,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民間藝術幾近失傳,但在農村仍然流傳著彩繪門帘的製作工藝:先將純棉白布放在鍋裡加水煮開、蒸透。接著將加熱蒸透的白布放在白面做成的糨糊裡浸泡、搓揉,使布料充分浸透,粘滿糨糊。然後取出布料,再將浸揉好的布料放在平整的次次捶布石上,用棒槌均勻用力敲打,使糨糊充分浸入布料。之後用清水將布料上的殘餘糨糊漂洗乾淨。再將布料放在槌布石上,用棒槌敲打平整。把布料晾乾曬透,形成布氈。最後用原子筆或鉛筆在布料上勾描畫作、圖案,彩繪著色等。彩繪門帘的選材一般是喜慶吉祥,或者與愛情有關的圖案,傳統的如《丹鳳朝陽》、《孔雀牡丹》、《臘梅迎春》、《喜鵲鬥梅》等,也有戲曲人物《天仙配》、《白蛇傳》、《朝陽溝》等。圖案畫完後還需要縫邊裝飾。最後穿上木桿(俗稱串門帘竿)。至此,一幅彩繪門帘即告完成。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彩繪門帘是沙河民間彩繪的一種獨有表現形式。它的繪畫技法與宗教繪畫一脈相成,宗教繪畫主要作用於宗教文化的宣傳與演繹,而彩繪門帘則完全是沙河農村群眾的民間審美文化的一部分。宗教彩繪作品主要表現在建築物和器皿、印刷品上,彩繪門帘的作品則主要表現在紡織品上。在選取題材方面也有所不同。宗教彩繪作品所選題材主要是與宗教相關的事物,而彩繪門帘的選材主要是喜慶吉祥或與愛情有關的圖案。
據年逾古稀的高齡老人回憶,在明清時期,沙河一帶就出現了彩繪門帘工藝。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沙河農村的彩繪門帘十分盛行。每家每戶都會製作一些彩繪門帘,哪家如果有巧手的姑娘、媳婦,總能看到家裡掛著幾個做工精緻的門帘,受到別人的羨慕和誇獎。一些相關的產業也隨之興起,比如集市上就有賣門帘畫,門帘釘,門帘杆的攤點。
慢慢地就興起了一種風俗,無論山區、丘陵還是平原,只要哪家娶新媳婦了,無論家境如何,新娘(郎)父母總要千方百計請手藝高的畫匠彩繪一個或兩個寓意吉祥的門帘,當作女方陪嫁的嫁妝。待到迎娶新娘當天,新娘的侄子、侄女,或者弟弟會扛上門帘到新郎家討要禮錢或掛門帘釘錢。一來討要門帘裡禮是一項帶有喜慶、戲謔意味的討價還價,二來這個彩禮錢數量不菲,也是因為製作彩繪門帘費時費力的緣故。
近年來,隨著紡織業向化纖品的逐漸轉移,舊式土織布門帘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織造精美的印花門帘,加上新型住宅門窗的普遍使用,塑鋼門窗和不鏽鋼門窗的封閉性更好,保暖性更好,已經不再需要門帘了,彩繪門帘技術逐漸失去了生存發展的空間,逐漸走向式微。
如今,雖然很少有人再去使用彩繪門帘了,但新郎、新娘婚娶的當天,新娘家向新郎家討要門帘禮錢或門帘釘錢的風俗卻保留了下來,而且盛行不衰,並且門帘禮錢或門帘釘錢的數額愈來愈大,逐漸成為一種負擔。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一些鋪張浪費的風俗習慣也會慢慢消失。
文字:宋秋梅 胡英軍
攝影:李自岐 薛小彥
製作:薛小彥
圖片受中國攝影家著作權協會保護,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如需使用請聯繫作者。
聯繫電話:13722939966
沙河攝影
記錄歷史變遷 定格美麗瞬間
關注沙河攝影 飽覽風光無限
精彩內容回顧:
【金玉欒卸 康養福地】又是一年菊花香,不要錯過好時光
沙河特色農產品——手工掛麵
北方川寨王硇,五彩驚豔太行
沙河傳統手工技藝——太行山裡一個鐵匠30年的堅守
沙河大硇——霧凇奇觀
冬日風情,粉條加工原來如此精彩
2017年沙河攝影的一件大事——騎行川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