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中東歐集體向左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趙遠方):今年是部分中東歐國家的選舉年。在本月9日舉行的羅馬尼亞議會大選中,中左翼的社會自由聯盟以約60%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輕鬆贏得大選。今年舉行的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也全部獲勝。在匈牙利、捷克,左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攀升,都有望在下屆議會選舉中擊敗目前執政的右翼政黨。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經濟危機的衝擊,中東歐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局勢出現動蕩,以社會黨為主體的左翼力量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在左、右翼力量的新一輪較量中取得了明顯優勢,中東歐政治博弈的天平正在向「左」傾斜。
在中東歐地區,斯洛伐克、立陶宛和羅馬尼亞都在今年舉行了議會選舉,結果左翼政黨或政黨聯盟全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斯洛伐克左翼的方向黨獲得議會半數以上席位,成為該國自1993年獨立以來首個單獨組閣的政黨。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的左翼政黨聯盟也都在議會中佔據絕對多數席位。在今年10月舉行的捷克地方選舉中,左翼政黨大獲全勝,在全國13個州裡拿下了11個州。可以說,在目前的中東歐,除了政治、經濟形勢穩定的波蘭,其餘國家的中左翼力量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對右翼的相對優勢。
中東歐的左翼力量在2010年前後曾遭遇空前挫折,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喪失了執政地位。以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為主的右翼勢力成為政壇主流,甚至極右翼勢力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時隔兩年之後,左翼力量再度崛起,扭轉了左翼政治勢力近年來的式微趨勢。目前政壇的左轉傾向並非中東歐所獨有。自去年以來,葡萄牙、丹麥、法國等國家的左翼力量也都紛紛上臺執政,特別是丹麥左翼政黨集團在議會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0年的中右翼聯盟,以及法國社會黨領袖奧朗德當選總統,顯示出歐洲左翼政治力量重新站上了政治前臺。
中東歐左翼政治力量的重新得勢,主要源於全球經濟危機對中東歐經濟以及政治、社會的巨大衝擊。由於歐債危機遲遲未決,去年底以來,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復甦開始疲軟,部分國家甚至陷入了「二次衰退」。各國都實施了嚴苛的財政緊縮政策,增加稅收,壓縮公共開支,減少社會福利和養老金,給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社會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由於這一時期中東歐國家均是右翼政黨執政,他們的支持率因此大幅下滑。斯洛伐克、立陶宛、羅馬尼亞、捷克的左翼政黨趁勢在議會選舉和地方選舉中取得大勝。唯一例外的是波蘭,執政的中右翼政府妥善應對了經濟危機的衝擊,使波蘭經濟避免了衰退,在歐盟中一枝獨秀。右翼執政黨也因此在去年的大選中成功實現連任。
此外,在目前復甦乏力、失業率高漲的經濟形勢下,左翼政黨主張加強政府調控、重視福利保障、促進社會平衡的政治理念,更容易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斯洛伐克、立陶宛、羅馬尼亞的左翼政黨都在選戰中表示,上臺後將放寬緊縮政策,降低徵稅的力度,保障中下層民眾的切身利益。有些左翼的在野黨還許下了重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的競選諾言。這樣的宣傳為他們贏得了更高的支持率,從而順利上臺執政。
兌現競選承諾、提振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成為左翼政黨上臺之後的首要任務。客觀地說,面臨金融、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各國執政黨在增收減支、財政緊縮等方面都缺乏足夠的政策調整空間。重振經濟的根本之路還在於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尋找到新的發展契機和增長動力。但改革通常需要付出陣痛的代價,隨之而來的將是民眾的不滿和反對。因此,如何在緊縮政策上避免矯枉過正,如何把握改革與穩定的平衡,將考驗左翼執政黨的施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