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 經濟危機致右翼失勢

2021-01-08 環球網

原題: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中東歐集體向左轉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趙遠方):今年是部分中東歐國家的選舉年。在本月9日舉行的羅馬尼亞議會大選中,中左翼的社會自由聯盟以約60%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輕鬆贏得大選。今年舉行的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也全部獲勝。在匈牙利、捷克,左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攀升,都有望在下屆議會選舉中擊敗目前執政的右翼政黨。分析人士指出,由於經濟危機的衝擊,中東歐地區的政治和社會局勢出現動蕩,以社會黨為主體的左翼力量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在左、右翼力量的新一輪較量中取得了明顯優勢,中東歐政治博弈的天平正在向「左」傾斜。

在中東歐地區,斯洛伐克、立陶宛和羅馬尼亞都在今年舉行了議會選舉,結果左翼政黨或政黨聯盟全部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斯洛伐克左翼的方向黨獲得議會半數以上席位,成為該國自1993年獨立以來首個單獨組閣的政黨。立陶宛和羅馬尼亞的左翼政黨聯盟也都在議會中佔據絕對多數席位。在今年10月舉行的捷克地方選舉中,左翼政黨大獲全勝,在全國13個州裡拿下了11個州。可以說,在目前的中東歐,除了政治、經濟形勢穩定的波蘭,其餘國家的中左翼力量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對右翼的相對優勢。

中東歐的左翼力量在2010年前後曾遭遇空前挫折,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喪失了執政地位。以民族主義、保守主義為主的右翼勢力成為政壇主流,甚至極右翼勢力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時隔兩年之後,左翼力量再度崛起,扭轉了左翼政治勢力近年來的式微趨勢。目前政壇的左轉傾向並非中東歐所獨有。自去年以來,葡萄牙、丹麥、法國等國家的左翼力量也都紛紛上臺執政,特別是丹麥左翼政黨集團在議會選舉中擊敗連續執政10年的中右翼聯盟,以及法國社會黨領袖奧朗德當選總統,顯示出歐洲左翼政治力量重新站上了政治前臺。

中東歐左翼政治力量的重新得勢,主要源於全球經濟危機對中東歐經濟以及政治、社會的巨大衝擊。由於歐債危機遲遲未決,去年底以來,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復甦開始疲軟,部分國家甚至陷入了「二次衰退」。各國都實施了嚴苛的財政緊縮政策,增加稅收,壓縮公共開支,減少社會福利和養老金,給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社會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由於這一時期中東歐國家均是右翼政黨執政,他們的支持率因此大幅下滑。斯洛伐克、立陶宛、羅馬尼亞、捷克的左翼政黨趁勢在議會選舉和地方選舉中取得大勝。唯一例外的是波蘭,執政的中右翼政府妥善應對了經濟危機的衝擊,使波蘭經濟避免了衰退,在歐盟中一枝獨秀。右翼執政黨也因此在去年的大選中成功實現連任。

此外,在目前復甦乏力、失業率高漲的經濟形勢下,左翼政黨主張加強政府調控、重視福利保障、促進社會平衡的政治理念,更容易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斯洛伐克、立陶宛、羅馬尼亞的左翼政黨都在選戰中表示,上臺後將放寬緊縮政策,降低徵稅的力度,保障中下層民眾的切身利益。有些左翼的在野黨還許下了重振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的競選諾言。這樣的宣傳為他們贏得了更高的支持率,從而順利上臺執政。

兌現競選承諾、提振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成為左翼政黨上臺之後的首要任務。客觀地說,面臨金融、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各國執政黨在增收減支、財政緊縮等方面都缺乏足夠的政策調整空間。重振經濟的根本之路還在於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尋找到新的發展契機和增長動力。但改革通常需要付出陣痛的代價,隨之而來的將是民眾的不滿和反對。因此,如何在緊縮政策上避免矯枉過正,如何把握改革與穩定的平衡,將考驗左翼執政黨的施政智慧。

相關焦點

  • 西班牙中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反歐洲極右翼崛起?
    然而,今年2月,由於政府預算案未能通過議會表決,桑切斯被迫宣布提前進行原定於2020年6月的議會選舉。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發表獲勝講話。圖/美聯社桑切斯或將組建左翼政府據英國《衛報》報導,桑切斯28日晚發表獲勝講話稱「我們做到了」。桑切斯表示,前期計票結果以及高投票率顯示了西班牙人民希望往前走,拒絕一些右翼黨派提出的反動政策的意願。
  • 歐洲中左翼政黨現狀及原因
    歐洲中左翼政黨,曾經是二戰以來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一支政治力量。長久以來,它與保守黨相互輪替執掌政權,因而歐洲政黨政治被稱為「鐘擺政治」。中左翼政黨也與中右翼政黨一道,被視為歐洲民主制度的重要兩極。作為中左翼政黨意識形態的社會民主主義,形塑了歐洲福利國家的制度體系,曾經為整個歐洲的民眾帶來了很高的個人收入,良好的住房條件、醫療保障、福利安全和工作教育機會,大多數的民眾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 日本政壇左翼聲音越來越弱 自身有不足難制衡右翼
    從日本參議院選舉看——  日本左翼聲音為何越來越弱?賈文婷攝(人民網)  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正式進行投票。日本《朝日新聞》民調顯示,希望自民黨、公明黨獲參院過半議席的佔50%,支持民主黨的僅有7%。有分析擔憂,這會進一步助長日本右翼的氣焰。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左翼聲音的退潮。  現實:左翼已失聲  「左翼和右翼在日本戰後政治中是一直存在的。」
  • 德國右翼政黨大會遭到上萬左翼以及反右翼人士抗議
    ­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德國《圖片報》23日報導稱,德國右翼民粹政黨德國選擇黨22日和23日在科隆舉行黨代會,遭到上萬左翼以及反右翼人士的抗議。有分析人士稱,隨著德國大選的日益臨近,德國國內的對峙情緒也在升高。­  德國選擇黨黨代會在科隆馬裡提姆酒店召開,共有600名黨代表出席。
  • 透視義大利民粹主義政黨
    義大利民粹主義政黨在2018年3月議會選舉中表現搶眼,其中五星運動以超過32%的支持率躍居第一大黨,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北方聯盟黨逆轉了2013年的頹勢,以近18%的支持率成為中右聯盟第一大黨;極右翼義大利兄弟黨的支持率亦超過了4%。 民粹主義力量在義大利的風頭之勁,在當下的歐洲恐怕絕無僅有。
  • 巴西地方選舉 博索納羅支持人選失意大城市
    巴西15日舉行地方選舉,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支持的候選人紛紛在大城市遇挫。這是博索納羅2018年當選總統以來首場全國性地方選舉。法新社報導,中右翼、右翼政黨成為贏家。左翼的勞工黨內部分裂加深,形象受其執政13年間腐敗醜聞拖累,因而繼續遭到選民「懲罰」。然而,親近博索納羅的陣營同樣有所折損。這名軍人出身的總統在巴西政治光譜上常被歸為極右翼,目前不從屬於任何政黨,他所支持的候選人大多輸給持傳統保守立場的候選人。在最大城市聖保羅,得到博索納羅背書的塞爾索·魯索曼諾折戟首輪投票。
  • 川普失利下臺,他的歐洲右翼小弟們到底有多失望?
    愛沙尼亞保守人民黨是一個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2015年首次進入愛沙尼亞議會,獲得7個席位。在2019年的選舉中,該黨的席位增加了一倍多,目前擁有19名議員。隨後,該黨受邀與民粹主義傾向的中心黨和中右翼的伊薩馬黨組成本屆政府。該黨的主要人物多年來因使用排外主義、種族主義的言論而引人注目。
  • 大選初步結果顯示:右翼黨派領先中左翼「蟬聯」議會第一大黨
    ■李偉建根據以色列中央選舉委員會18日對99%選票的統計,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中贏得120個議席中的29席,領先中左翼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5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此前有不少分析認為,如果內塔尼亞胡繼續執政,新政府可能會更加右傾,以巴關係會更加緊張,以色列和歐巴馬政府的關係也將難有改善。
  • 默克爾政黨遭「懲罰」 慘敗漢堡議會選舉
    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23日在漢堡市地方選舉中慘敗。多家通訊社解讀,這是選民對基民盟的「懲罰」。在23日的選舉中,社會民主黨和綠黨成為最大贏家,有望聯手執政。出口民調顯示,基民盟得票率僅為11.2%,屈居第三,創下漢堡地方選舉中最差成績。路透社解讀,基民盟選情跳水關聯本月初圖林根州州長選舉。
  • 埃及總統選舉:二人對決 誰能勝出
    新華網開羅5月2日電(記者 田曉航 王蕾)埃及最高總統選舉委員會2日正式宣布前軍方領導人塞西和左翼政治團體領導人哈姆丁·薩巴希為符合條件的總統選舉候選人。根據埃及總統選舉日程安排,首輪投票將於5月26日和27日進行。    在經歷半年多的動蕩後,埃及即將迎來總統選舉。
  • 一圖看懂臺灣選舉 19個政黨217人參選創歷史新高
    以下帶你一張圖看懂2020年臺灣地區選舉:多民調顯示:蔡英文支持度高於韓國瑜2016年上臺執政的民進黨,從推出年金改革、「公投政策」、「一例一休」到「新南向政策」等均被廣為詬病。兩岸關係因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遇冷、臺灣經濟下滑、四年七個「邦交國斷交」、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創造歷史性慘敗……因此,2020年選舉蔡英文尋求連任面臨不小壓力。不過,日前有多家臺灣民調機構的結果顯示,蔡英文的支持度仍遙遙領先於韓國瑜。
  • 馬克龍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勝
    新華社巴黎5月7日電(記者應強 甘春)法國多家民調機構7日晚公布的預測結果顯示,「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得超過65%的選票,領先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第8位總統。
  • 印度實現同性戀非罪化:右翼保守派為何支持同性戀平權?
    這一姿態被印度左翼媒體抓住批判。畢竟,倍感社會保守氛圍壓力的人們,需要一個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府在敘事中充當「保守反動的建制力量」的代表。然而,具體到377條的相關問題上,印度教右翼中卻出現了許多「進步」的聲音,這些聲音主張印度教右翼應該支持性少數群體。尤其是更偏向年輕人的右翼網絡媒體更建構了一整套新論述,將同性戀平權和印度教民族主義結合起來。
  • 後疫情時代下的歐洲,經濟危機嚴重,正在加速分裂
    摘要:面對疫情的打擊,歐洲經濟正在遭受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這場危機帶給歐盟的影響絕不僅僅是經濟那麼簡單,更因此可能引發成員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危機,進而對歐盟的未來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面對疫情給歐盟經濟帶來的自由落體般的下滑,尤其是南歐國家經濟衰退可能引發的歐盟經濟的進一步不平衡,在很多歐洲國家內部可能引發民粹主義右翼政黨的上臺,從而給歐盟的未來走向蒙上嚴重的陰影。
  • 外媒視角:中國共產黨可以和「所有政黨」打交道
    一些國家的政黨對此表示歡迎,即使在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也是如此。據報導,在一次扶貧論壇上,肯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拉斐爾·圖朱說,中國共產黨是其政黨的榜樣。 組織類似扶貧研討會的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其工作是爭取外國政黨對中國的支持。該部門不直接代表國家,但作為中共的一個機構,它有相當大的權威,並與外交部緊密合作。
  • 英雜誌:中國共產黨可以和「所有政黨」打交道
    一些國家的政黨對此表示歡迎,即使在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也是如此。據報導,在一次扶貧論壇上,肯亞執政黨朱比利黨總書記拉斐爾·圖朱說,中國共產黨是其政黨的榜樣。 組織類似扶貧研討會的是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其工作是爭取外國政黨對中國的支持。該部門不直接代表國家,但作為中共的一個機構,它有相當大的權威,並與外交部緊密合作。
  • 波特蘭:俄勒岡州左翼和右翼抗議者之間爆發暴力衝突
    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左翼和右翼抗議者之間爆發了暴力衝突,促使當局迫使他們離開聯邦大樓附近的一個廣場。 該地區是最近多次抗議活動的發生地,有縣建築也有聯邦建築。 針對警察暴行和種族主義的抗議活動幾個月前就開始了,以回應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被殺。
  • 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比政黨更重要的,是國家 | 人物
    在去年總統選舉中,前總理阿蘭朱佩(Alain Juppe)初選意外敗北,菲利普重新回到Le Havre擔任市長,Le Havre是中國大連的姐妹城市。在擔任勒阿弗爾市長的時候,他去過中國的很多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正是因為有在港口城市擔任市長的經歷,菲利普此次在訪問上海時特意參觀了洋山深水港。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像五月風暴這類左翼領導的示威活動在當時法國社會十分常見,這些抗議活動大多由國內的左翼勢力主導的。左翼在法國歷史上曾佔據絕對優勢。上世紀50、60年代,法國湧現了薩特、福柯、波伏娃、梅洛龐蒂等一批傑出的左翼知識分子。法國共產黨也是西歐影響力較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巔峰時期擁有80萬黨員。